李宝莹

李宝莹BH英语:1938年),广东顺德大良人。香港粤曲女演唱家、粤剧电影女演员。于粤曲歌坛出道时因以擅唱粤剧名伶芳艳芬的「芳腔」而有「小芳艳芬」、「新芳艳芬」的封号。

李宝莹
李宝莹肖像,摄于1960年代
女艺人
罗马拼音Lee Bo-ying
别名小芳艳芬(出道时艺名)
新芳艳芬(出道时艺名)
宝姐(后辈尊称)
国籍 英国属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
永久居留权 香港
 澳门
民族汉族
籍贯广东顺德大良
出生1938年(85—86岁)
 英属香港
职业播音员粤曲演唱家、粤剧演员花旦)、电影演员
语言粤语普通话英语
母校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
配偶简朗秋
1990年结婚—2007年丧偶)
亲属1妹
2弟,包括李汉梁
出道地点 英属香港
出道日期1950年
出道作品电影:
《人结人缘》(1954年)
代表作品电影:
《碧玉簪》(1962年)
粤剧:
章台柳》(1970年代)
《狄青夜闯三关》(1970年代)
《楼台会》(1980年代)
《戎马金戈万里情》(1970年代)
活跃年代1950年至1990年
奖项
华侨晚报十大明星选举
1973年度、1974年度、1980年度 十大影剧明星

生平

李宝莹祖籍广东顺德大良,于1938年出生在英属香港,中学时期就读于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李氏年少早慧,尤好粤曲,常在课余时间练曲。1949年,李氏父亲替其报名加入南华体育会所开办的中乐训练班,成为该训练班中最年轻的学员,并得到音乐家巢昭豪提携,故李氏加入训练班后不久便成为南华会中乐组的台柱,屡屡翻唱粤剧名伶芳艳芬的作品。在一次南华会举办的游艺会中,巢氏邀请李氏演唱,大获好评,不少音乐社团随即纷纷邀请她参与播唱演出。1950年,年仅12岁的李氏以播音小姐身分正式出道,于香港广播电台中文台及香港丽的呼声播唱粤曲,除了芳艳芬的作品外,当时李氏的首本名曲正是由巢昭豪作曲的《情劫》。1950年6月18日,南华会位于阿公岩泳棚举行开幕典礼,大会邀请了李氏出席演出,与南华会中乐股股长郭氏合唱巢氏新曲《唐明皇游月殿》。[1][2][3]

1950年代,李宝莹与黎文所钟丽蓉分别以擅唱粤剧名伶芳艳芬的「芳腔」、何非凡的「凡腔」及红线女的「女腔」于歌坛崛起,三人遂获戏曲界合称「艺坛三宝」,其中李氏有「小芳艳芬」、「新芳艳芬」之封号,黎氏及钟氏则分别获称「小何非凡」及「新红线女」。[4][5][6][7]:98 三人于1950年代常获安排一同工作,包括灌录唱片、上电台播唱粤曲、公开演唱,乃至参与电影演出。其中三人合体的首场公开演出乃于1953年在上环高升戏院登台表演。1954年,李氏参与由丽的呼声及《丽的呼声日报》合办的播音帝后选举,李氏经过多轮比赛后获选为「播音皇后」,江平则荣膺「播音皇帝」。同年,1947年第二届香港小姐冠军吴丹凤正拍摄粤语片《人结人缘》,吴氏遂在李氏获封「播音皇后」后邀请「艺坛三宝」三人一起参演该电影,而《人结人缘》也成为三人首部合作拍摄的电影。此后直至1956年间,三人曾合作参演十余部电影,邵氏公司也曾邀请三人到星马登台表演及拍摄电影。[2][3][8]

1959年,芳艳芬因结婚而息影,李宝莹遂获各方认定为其接班人。1960年代起,李宝莹亦始投身粤剧,师承名伶陈非侬谭珊珊,又曾学艺于京剧演员胡鸿燕及老伶工祁彩芬学习武旦身段及功架,并得女班政家成多娜大力推举,使李氏甫於戏行出道即能充当宝鼎剧团正印花旦。60年代初,李氏曾与名伶林家声合作组织家宝剧团。1962年,李氏获导演周诗禄邀请,担纲主演其执导及改编自越剧戏宝《碧玉簪》的同名粤剧电影,并与名伶何非凡合作。1973年起,李氏始与罗家英搭档演出,二人曾先后创立大群英及励群剧团。李氏1970年代的粤剧名作包括与罗家英合作的《章台柳》以及与何非凡合作的《狄青夜闯三关》等。1974年,李宝莹和罗家英获香港中乐团邀请,于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演唱《白蛇传之断桥》,并由该乐团与戏班乐队联合伴奏,是为粤曲交响乐化的新尝试。其后,二人再于大会堂先后演出清唱粤剧《孔雀东南飞》及由市政局支持、孙宝玲执导,以及同由香港中乐团及戏班乐队联合伴奏的新编交响乐粤剧《追鱼》。1980年6月及7月,市政局曾先后两次主办李罗二人的粤曲演唱会,其中《孔雀东南飞》更加插旁白,开创戏曲界先河。李氏亦曾分别与AMA管弦乐团、泛亚交响乐团等古典乐团合作。此外,李氏也曾与罗家英回到二人家乡广东顺德与顺德粤剧团合作,合演《章台柳》及《狄青夜闯三关》等剧目,亦曾到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地表演粤剧。1980年代,李氏曾再度伙拍林家声,二人并组织颂荣华剧团,演出《楼台会》及《戎马金戈万里情》等剧目。[3][9][10][11][7]:98[12][13] 1986年,李氏曾与罗家宝组成新宝粤剧团,演出《胡不归》等剧目。[14] 除上述文武生外,李氏亦曾与麦炳荣新马师曾陈锦棠罗剑郎羽佳黄千岁黄超武石燕子苏少棠林锦堂吴仟峰等男文武生,以及冯丽(唱片) 、任剑辉(唱片) 、邓碧云祁筱英陈宝珠等女文武生合作。李氏从艺以来,所灌录的唱片超过200张。[3][11][15][16]

除粤曲、粤剧及电影演出外,李宝莹亦曾积极从事粤剧新秀培训及粤剧艺术推广工作。1970年代,李氏曾与罗家英到嘉诺撒圣心书院担任「韵轩粤剧组」导师,教授学生粤剧及戏曲知识以及演戏技巧。其后,二人又曾于香港艺术中心及「韶英剧社」等机构开班授徒,以传承及推广粤剧艺术。[17][13] 李氏也曾主持香港电台第五台粤剧节目《梨园之声》。奖项方面,李氏曾三度于《华侨晚报十大明星选举中入选十大影剧明星(1973年度、1974年度、1980年度)。[18][19][20] 1981年6月12日,英属香港政府公布英女皇寿辰授勋名单,李氏获颁英女皇荣誉奖章,以表扬其致力于训练粤剧界新血,以及她经常在香港及海外表演以促进粤剧发展的贡献,是香港粤剧界史上首位获颁授官方勋衔的女性。[21][22][12][16][23]

199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六日),李宝莹与香港前话剧演员兼时任澳门旅游娱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政经理暨葡京娱乐场经理简朗秋美国纽约注册结婚,此后李氏随丈夫移居澳门,并从此息影。[24][25][7]

家庭

李宝莹父母育有四名子女,李氏排行第一,有一妹二弟。1950年代,李氏到星马拍电影后回港不久,其父逝世。[3] 李氏其中一名胞弟李汉梁(1940年5月6日-1982年2月22日)为执业教师,曾于柴湾海星小学上午校任教,后于1982年2月22日因脑膜炎病逝于圣德肋撒医院[26]

感情生活

据粤剧名伶罗家英指,1973年,罗氏与李宝莹因搭档演出而日久生情,彼此相恋14年后分手,二人分手后只曾见过一面。[27] 1987年,李宝莹于一个在广州举行的粤剧名伶薛觉先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晚会中,结识了香港前话剧演员兼时任澳门旅游娱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政经理暨葡京娱乐场经理简朗秋,二人于199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六日)在美国纽约注册结婚,此后二人定居澳门[24][25] 2007年5月27日晚上10时30分,简朗秋于澳门镜湖医院逝世,享年67岁。[28]

部分粤剧名作

年分剧名备注
1970年代章台柳英华年剧团剧目[12]
1970年代《狄青夜闯三关》[12]
1970年代《蟠龙令》英华年剧团剧目[3]
1974年《白蛇传之断桥》[13]
1974年《新啼笑因缘》[29]
1970年代《孔雀东南飞》[13]
1970年代《追鱼》[13]
1980年代《楼台会》颂荣华剧团剧目[12]
1970年代《戎马金戈万里情》家宝剧团剧目[12]

参演电影作品

注:以下电影数据主要出自香港影库,作品皆为粤语片[8][12]

年分片名角色备注
1954年《人结人缘》兼演唱电影主题曲
与「艺坛三宝」另外两位成员黎文所钟丽蓉合作
1954年《新白金龙》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4年《情贼沙三少》三少奶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4年《唐伯虎点秋香》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4年《断肠红》兼演唱电影主题曲
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5年《状元贪驸马》
1955年《星岛红船》兼演唱电影主题曲
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5年《入乡随俗》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5年《后窗》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6年《西游记》女皇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6年《黄飞鸿红船歼霸》兼演唱电影主题曲
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6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徐素素
1956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孙珠姨与黎文所及钟丽蓉合作
1957年《荒唐镜五斗陈梦吉》
1957年《人心博人心》
1957年《罗通扫北》
1957年《唐伯虎点秋香》
1958年《贼王子》
1958年《贼王子续集》
1958年《两傻游地狱》
1958年《两傻游天堂》
1959年《阖家有喜》丁三宝
1960年《苦命妻千里报夫仇》
1960年《十大姐》林黛玉/蔡平姬
1960年《亚福对错马票》罗碧
1961年《十载含冤为我郎》美儿
1962年《巧凤试郎心》赵丽嫦
1962年《碧玉簪》李秀英
1962年《春满帝皇家》西施
1963年《白猿太子阴阳崖会母》
1963年《白蟒闹龙》
1963年《星岛姊妹花》吴淑贞
1963年《子母碑》
1963年《七彩宝莲灯》
1964年《龙江三虎完结篇》
1964年《济公活佛》董月娥
1964年《半张碌架床》劳燕芳
1964年《荒唐四怪侠》红衣天娇何倩影
1964年《荒唐四怪侠下集大结局》红衣天娇何倩影
1964年《三个正宫杀太子》姚绮年
1964年《三个正宫杀太子下集大结局》姚绮年
1965年《海底骷髅塔》螺美人
1965年《海底骷髅塔下集大结局》螺精
1965年《哪吒三戏红孩儿》铁扇公主
1965年《真假济公》
1966年《观音得道香花山大贺寿》

参考数据

  1. . 工商晚报. 1950-06-17: 4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2. . 工商晚报. 1962-02-15: 2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3. . 南洋商报. 1977-11-02: 11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4. . 星洲日报. 1954-10-20: 6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5. 姚丽. . 南洋商报. 1965-10-29: 17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6. . 新灯日报. 1981-02-01.
  7. 区文凤、郑燕虹 (编).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 1999年. ISBN 9628104071.
  8. . 香港影库.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9. . 工商晚报. 1962-05-06: 6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0. 谢逊. . 新明日报. 1974-01-31: 5 [2023-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11. 朱侣. . 华侨日报. 1987-01-27: 第四张第二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2. . 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3. 高梁. . 澳门日报. 2021-09-22: C2 [2023-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14. . 华侨日报. 1986-05-12: 第四张第二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5. . 华侨日报. 1987-01-27: 第四张第二页 [202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6. 游龙. . esee99.com.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7. . 香港电台. [202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18. . 华侨日报. 1973-12-02: 第二张第一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19. . 华侨日报. 1974-12-17: 第三张第一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20. . 华侨日报. 1980-12-16: 第二张第一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21. . 工商日报. 1981-06-13: 8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22. . 华侨日报. 1981-06-13: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23. . 戏曲品味.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24. . 《亚洲周刊》. 1989, 3 (9): 38.
  25. 朱侣. . 华侨日报. 1990-02-05: 23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6).
  26. . 华侨日报. 1982-02-23: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27. . 新浪网. 2010-04-06 [202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3).
  28. . 文汇报. 2007-05-31 [2023-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29. . 粤剧新秀演出系列. 2020-12-0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