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棠

陈锦棠英语:1906年8月7日—1981年12月30日[1][2][3]:260[注 1],一说为广东中山小榄[2][3],一说为南海[4][1],广东粤剧名伶、电影演员,行内人称「一哥」[5][6](年长后多称「一叔」)。擅演武戏及反派角色,获得「武状元」称号[5][1][2][4][7][8][9]:389,392[3]:50-52,76-78。1950年代起长居香港至逝世。

陈锦棠
男演员
罗马拼音Chan Kam Tong
昵称一哥、一叔
国籍 中华民国
民族汉族
籍贯广东省
出生(1906-08-07)1906年8月7日
 大清广东省
逝世1981年12月30日(1981岁—12—30)(75岁)
 英属香港圣保禄医院
职业电影演员粤剧演员
语言粤语
配偶陆淑卿
1936年结婚—1981年结束
出道日期1934年
出道作品红船外史
代表作品火网梵宫十四年
万世流芳张玉乔
三盗九龙杯
金镖黄天霸
活跃年代1934年至1981年
相关团体锦添花剧团

生平

关于陈锦棠的父母及出生地并没有明确记载[注 2]

关于早年学艺经历,一般说法为陈锦棠最初师从名伶新北习武功,与关德兴为师兄弟[4][1][2][8]。据粤剧研究者朱少璋在专着中详述,陈锦棠自6岁起跟从新北于广州生活,乳名「阿玉」,新北为其义父兼师父,至17岁仍跟随新北演戏,早期艺名为「新靓玉」[3]:7-11,260-261,简称「靓玉」[8]

1924年曾加入骆锡源的新纪元剧团。1925年加入当时由马师曾陈非侬为台柱的大天罗剧团,从最基层的「拉扯」晋升至「三帮小武」[注 3],当时同样未成名的桂名扬亦在大天罗,两人曾一同演无名小卒[3]:17,261。桂名扬后来成名早于陈锦棠,被称为「金牌小武」[3]:79,开创代表小武的粤剧流派「桂派」。亦有将陈锦棠视为「桂派」的说法[8][10]

薛觉先接手大天罗,1929年正式改组为觉先声剧团,陈锦棠留在觉先声[3]:17,262,获薛觉先赏识,收其为徒兼义子[4][1][2]。据朱少璋引用熟悉当时剧坛的名编剧南海十三郎之说,陈锦棠是先拜薛为师,后再认为义父,此举曾被新北门人视为忘恩负义,但新北本人并不反对,且替陈向门人解释,从此陈称新北为阿叔,称薛觉先为Daddy[3]:12。这段时期开始受到注意。演艺事业上所使用的名字亦转为「陈锦棠」。[3]:7

1932年,获日月星剧团重金礼聘,在觉先声休班期间加盟,当时已成名的桂名扬亦在日月星[3]:22,53,79-82。1933年,加盟编剧南海十三郎自组的大江南剧团,但该团经营不善,陈锦棠又曾自组临时班,请南海十三郎编剧。同年觉先声重组短期班,南海十三郎获薛觉先之邀主理剧务,并写出著名剧目《女儿香》,重返觉先声的陈锦棠因演出该剧的反派文武生(男主角)魏昭仁,知名度及身价暴升。[4][1][2][3]:54-57

1934至36年期间,曾再加盟日月星;加盟黄不废的新生活剧团等;与关影怜李海泉等人自组金星男女剧团。[3]:264-265

1937年陈锦棠自组锦添花剧团,班底亦包括关影怜、李海泉,早期曾大胆起用新人白雪仙,成立之初剧务上亦多获南海十三郎协助。除在广东一带演出外,1939至40年曾赴美洲巡回演出。1950年代起完全成为香港本地戏班。锦添花至1970年代初结束,为二战后香港最长寿的粤剧戏班。[2][3]:65-75,268-269[9]:373,381[注 4]

自成立锦添花后,陈锦棠多年来亦曾新组、加盟其他戏班,如唐涤生等的鸿运剧团、芳艳芬的新艳阳剧团、吴君丽为花旦的丽声剧团、麦炳荣凤凰女为台柱的大龙凤剧团等等[3]:267-290

电影方面,1934年开始参与电影演出,1941年的《侠盗锦毛鼠》为首部主演作品。作品逾百部[4][2],主要集中于1959至1962年间。

最后之电影演出为聚集众多名伶的大制作《李后主》(1968年上映)[4][2],该片亦同是任剑辉及白雪仙最后参演之电影[3]:90-93。1973年因脚伤结束舞台演出生涯。[2][3]:292

晚年仍积极参与剧团策划工作,乐于改革。其政策包括在过场编排上重视节奏,尽量避免落幕引起冷场,同时平衡中场休息时间;音乐方面强调曲词与口白必须爽快,全部乐曲采用中国古乐;改良舞台布景的写实感;减低台柱薪酬而提高较基层人员待遇。[3]:158-161

在粤剧业界事务方面,从香港八和会馆(业界组织)于1953年成立,直至1978年,陈锦棠一直是每届理事会成员[3]:148-152,曾任第2届副理事长、第14届副主席等职[3]:278,289。1965年启德游乐场开始营运,其前八和会馆曾计划承包启德游乐场之粤剧演出,作为业界的长期固定演出地点,但内部出现分歧。陈锦棠遂与妻子陆淑卿以及徐时、霍强成立泰来公司,于1965年初起承包该场地之粤剧演出,在当时的成立记者会上指出此举为响应八和会馆的救济失业运动,除徐时受薪外,其余三人皆为义务。一直承包至1970年代初。[3]:63-64,153-157

1977年宣布退休。1981年12月28日因严重感冒入院,12月30日晚病逝于圣保禄医院[3]:292-293

演艺风格

陈锦棠在粤剧中主要担演文武生小生[3]:95

他以武戏著称[3]:38-45,擅使「五色真军」(金属制真兵器)[2]。更身怀一项高难度绝技「高台飞椅」[3]:44-45,229(或称「飞椅」[2]、「飞枱」[11]),即把一张椅放于一张桌上,演员站于椅上,以腿勾住椅脚横木,借力逐渐移动,最后连人带椅飞跃至地面,期间需有称为「台口」的舞台工作人员适时拉开桌子。此技鲜有人练成,自1960年代陈锦棠的演出后,已没有人再表演过[3]:45。陈锦棠少时虽已跟从新北习武,但据朱少璋引南海十三郎说,新北对各种角色俱有研究,但武戏并非其最擅长的项目,陈锦棠其实曾获一位武技优秀的京剧坤角(女艺人)传授北派武功。朱少璋又称武师张海鹏、萧月楼、韩云杰均曾指导陈锦棠。[3]:13,26

虽然正派与反派角色都曾演绎,但陈锦棠的经典角色多属反派人物,如《女儿香》的魏昭仁、武松潘金莲故事中的西门庆(但其早年亦擅长演武松)[3]:105-107梁天来案的凌贵兴[3]:108-113,因此他相对于介意演反派的生角演员,戏路较广[3]:56,亦能较好地掌握亦忠亦奸、立场反复的角色,如《万世流芳张玉乔》中的明末将领李成栋[3]:48。曾为锦添花编剧的潘焯称,当时多安排苏少棠(陈锦棠徒弟)演正面人物,陈锦棠演反面人物,「但戏都多落在『一哥』身上,这样才衬托出戏味来」[3]:227。此外他亦擅长演周瑜[3]:42,167

武状元之说

据粤剧研究者黎键说,因二战及国共内战,1940年代后期大量伶人转至香港,1950年代初香港粤剧界推选出「三王」,分别为「文武生王」新马师曾、「花旦王」芳艳芬、「丑生王」梁醒波,后又选出陈锦棠为「武状元」。1960年代组成的五王剧团之宣传中,陈锦棠仍称「武状元」,其余台柱为「慈善伶王」新马师曾、「花旦王」邓碧云、「武生王」靓次伯、「丑生王」梁醒波、「小曲丑王」谭兰卿、「二帮旦王」任冰儿[9]:389-393

但据朱少璋反驳黎说,早在1936年已有报道称陈锦棠为「武状元」;而1932年陈锦棠在日月星剧团剧目《花落见花心》中演出的角色朱亮是一名武状元;又引1977年《星岛日报》专访,陈锦棠自言二战前因常演武戏,已被人称作「武状元」。[3]:50-52

演出作品

粤剧名作

剧目 合作伶人
铜网阵[2]
五龙会[2]
隋宫十载菱花梦[2][3]:8 芳艳芬
火网梵宫十四年[2][8][3]:8
董小宛[2]
万世流芳张玉乔[2][8]
新海盗名流[2] 红线女
血海蜂[2]
三盗九龙杯[2][1][8]
金镖黄天霸[2][8]
红菱巧破无头案[3]:8 罗艳卿与凤凰女
香销十二美人楼[3]:8 芳艳芬
英雄掌上野荼薇[3]:8[12] 白雪仙
燕子啣来燕子笺 陈露薇[12]
盖世双雄霸楚城双生剧[3]:8
双龙丹凤霸皇都双生剧[3]:8
汉武帝梦会卫夫人[3]:8[注 5] 芳艳芬
洛神双生剧[3]:8
香罗冢[3]:8 吴君丽
胭脂泪洒战袍红[13]:235 陈艳侬
枭雄虎将美⼈威[14]:235 罗艳卿

电影演出

上映年份 电影名称 角色
1934 红船外史 出现於戏中戏《璇宫艳史》(改编自美国电影《璇宫艳史》的粤剧剧目)[2],角色当为男主角伯爵[3]:19
1937 万恶之夫 梅绛霞[15]:48
1939 第八天堂[15]:104
1941 侠盗锦毛鼠[2] 锦毛鼠白玉堂,主角[15]:189
1948 金镖黄天霸(上、下集) 金镖黄天霸,主角[16]:240
1949 血滴子(上、下集)[16]:420
1950 董小宛[2] 洪承畴,反派[17]:189
1951 珠海三雄[17]:250
1953 新女儿香[2] 魏昭仁,反派[18]:24
梁天来 凌贵兴,反派[18]:36
1954 富士山之恋[18]:40 柳永二郎[3]:29-30[注 6]
万里行尸 阎将军,反派[18]:70
苦尽甘来[18]:74
1955 缫丝女 何俊堂[18]:79
玉女香车[18]:80
血洗少林刀 烂头蟀左嵩,主角之一[18]:97
一枝红艳露凝香[18]:106
八侠英雄传[18]:107
1956 黄飞鸿七斗火麒麟 火麒麟,反派[18]:134
武松血溅狮子楼 西门庆,反派[18]:153-154
关公月下释貂蝉[18]:169
1957 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王[18]:191
七彩梁天来 凌贵兴,反派[18]:213
1958 冰山火线 风原[18]:217
万世流芳张玉乔 李成栋[18]:219
正德皇夜探龙凤店[18]:234-235
秦香莲 陈世美,反派[18]:253
香销十二美人楼 贾彦龄[18]:261
1959 泣荆花 李存义[18]:274
射雕英雄传(二集)[18]:286
九天玄女 闽王王延翰,反派[18]:287[3]:91
雪艳娘 汤勤,反派[18]:288
金钗引凤凰 赵剑青[18]:289
红菱巧破无头案 清官左维明[18]:293[3]:114-116
沙三少情杀谭阿仁 沙三少,反派[18]:298
燕子啣来燕子笺[18]:306
武松打虎 西门庆,反派[18]:306-307
三月杜鹃魂 司徒雄天[18]:307
平步青云(上集、大结局) 正德皇帝[18]:308-309
双枪陆文龙 王佐[18]:313-314
1960 西施 越王勾践[19]:10
彩鸾灯 钱贵卿,反派[19]:11
美人计 周瑜[19]:18
书剑恩仇录(上、下集) 文泰来[19]:28-29
换巢鸾凤 周中亮[19]:29
西河会妻 郭崇安,反派[19]:31
白蛇女碎尸还孽债 金铃太子[19]:40-41
银屏太子阴阳河会妻
琴挑误(上集、大结局) 曹文,反派[19]:42,52
娘子军封王 关山雪,主角之一[19]:51
龙虎斗江南 四皇子胤禛,反派[19]:57
节妇审贪官 麦伯和,反派[19]:65
阵阵惊魂 吴世雄,反派[19]:68
猛鬼孤儿 李文道,反派[19]:71
再世奇缘 刘彪,反派[19]:76
1961 步步高升 贪官宋万宝(喜剧谐角)[19]:86[3]:102
杀人王大战扭计深 扭计深,反派[19]:94
一命难填九命冤 赵王,反派[19]:97
皇城救母定江山 凌霄将军,反派[19]:106
万里烽烟寻妹喜 桀王,反派[19]:108
英雄肝胆美人心 姬亮太子[19]:117
还珠泪 林振声[19]:119
小甘罗拜相(上集)[19]:126
衣带奇冤 文少泉,反派[19]:140
百鸟朝凰[19]:141
十三岁封王 徐平章,反派[19]:144-145
花木兰 王忠义[19]:147
杨门女将告御状[19]:147
汉宫英烈传 崔成业[19]:149
金銮教子认亲娘 关山虎,反派[19]:150
1962 双龙丹凤霸皇都 程金龙,主角之一[19]:152
福禄双星 张大福,反派[19]:158
新夜光杯 风云,反派[19]:162-163
珠楼错 华孝麟[19]:165
小甘罗拜相(大结局) 赵王[19]:173
美人如玉剑如虹 王爷,反派[19]:174-175
文武状元争彩凤 武志雄,主角之一[19]:175
浴室飞尸 名盗何萍,主角之一[19]:179
情泪染袈裟 杨仲华,反派[19]:180
龙凤奇缘 马如龙[19]:184-185
大明群英会 张良弼,反派[19]:186
血洗爱河桥 上官千里将军[19]:195
小薛蛟举狮观图[19]:208
1963 玉龙太子出家 金龙太子洪武[19]:228-229
清官斩孝女 田顺,反派[19]:231
乱拜石榴裙 天虹太子[19]:236
风雨泣萍姬[19]:243
武潘安 徐文亮[19]:248
1968 李后主[2] 宋太宗[20]

家庭

其妻陆淑卿为陆佑后人,一说为女儿[6][21],一说为孙女[5]。据朱少璋考证,孙女之说为实,陆淑卿(1908-2001年)是陆佑儿子陆运超的五房太太杨秀坤所生。陈锦棠与陆淑卿于1936年1月1日在香港成婚。陆淑卿一直主理锦添花剧团班务,朱少璋指她在粤剧界与薛觉先之妻唐雪卿、文觉非之妻梁金蝶、罗品超之妻黄宝琼并称为「四大老婆」,朱少璋亦认同制作人丘亚葵[21]将她誉为「女班政家」、「女中豪杰」。[3]:58-64,265

陈锦棠的女儿陈琰玲同时亦是其关门弟子。早年在广州由师公新北照顾并向她传授粤剧基本功,名字「琰玲」亦为新北所起。[3]:190-194

徒弟

以下仅列出具代表性、记载较多者。

男弟子

  • 萧仲坤[2](1929-2005年):入门最早的弟子,与苏少棠合称陈门「哼哈二将」。[3]:162-168
  • 苏少棠[2][22](1927-2012年):与萧仲坤合称陈门「哼哈二将」。为锦添花剧团后期之台柱。[3]:162-168
  • 梁荫棠[23](1911-1979年):曾向桂名扬学艺,后带艺拜陈锦棠为师,人称「武探花」(时人本拟称其为「武榜眼」,但他不敢紧居于师父之后,故称「武探花」)。[3]:168-172
  • 卢海天(?-2003年)[注 7] :曾向桂名扬学艺,后带艺拜陈锦棠为师[3]:168-172。香港音乐人卢冠廷之父。
  • 罗家宝(1930-2016年):粤剧大师。约13岁拜陈锦棠为师,与萧仲坤及苏少棠为结拜兄弟,亦曾师从薛觉先、桂名扬,始创「虾腔」[3]:174-175。名伶罗家英堂兄。
  • 林锦堂(1948-2013年):朱少璋据陈锦棠讣文及一些报章报道考证,认为他曾拜陈锦棠为师。[3]:177-180
  • 周少平(1916-2011年):1939年起于美国演出,因太平洋战争而滞留,加入美军,战后定居美国成为公民,没有再以粤剧为业,只参与业余演出。曾为香港八和会馆名誉顾问。[24][3]:175-176
  • 唐佳(1937年-):1960-70年代香港著名武术指导,1950年代来到香港谋生,曾在戏班工作,向陈锦棠学艺。[25][3]:176-177
  • 梁汉威(1944-2011年),未曾正式向陈锦棠拜师,1960年代在启德游乐场演出期间,常效法陈锦棠的演法,获陈锦棠指点。于2005年八和会馆一项口述调查中表示,曾口头上向陈锦棠拜师。[3]:181-183

女弟子

  • 陈慧瑜:曾与导演冯峰结婚,诞下著名女演员冯宝宝。又曾与陈锦棠妻陆淑卿之姪儿陆润龙结婚,1958年离婚。[3]:184-185
  • 梁素琴(1928-2022):粤乐大师梁以忠及粤曲歌唱家张玉京之女,有才女之称。最初于锦添花剧团师从陈锦棠(1940年前后),不久随父亲转投当时在桂林的觉先声剧团,拜薛觉先为师。[26][27][3]:185-189
  • 李香琴(1932-2021):著名二帮花旦及影视演员,曾加入陈锦棠领导的「锦添花剧团」。[28]
  • 陈琰玲:陈锦棠之女,见上。

相关书籍

备注

  1. 出生日为农历六月十八日,故有6月18日出生之说[4]
  2. 不论中山小榄说及南海说,均没有明确指出是出生地还是祖籍。
  3. 「小武」为粤剧界行「六柱制」前的传统行当,即专演年轻的武打角色。「三帮」即第三之意。
  4. 按黎键说,早期似以广州为活动中心点,二战后转移至香港,但其未提及最初组班的确切时间。按朱少璋说,早期的活动中心点已是香港,有较详细考证及指出确切时间。
  5. 薛觉先是此剧文武生。
  6. 此角色姓名存疑。
  7. 据朱少璋引2003年《八和汇报》,1982年逝世之说为误传。

参考来源

  1. 区文凤; 郑燕虹 (编). .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硏究计划. 1999: 216. ISBN 9628104071.
  2. (PDF). 香港电影数据馆. [2022-07-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16).
  3. 朱少璋. . 香港: 三联. 2018. ISBN 9789620444128.
  4. 余慕云. . 李焯桃 (编). . 第1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回顾特刊 1996年修订本. 香港: 香港市政局. 1996: 96–97. ISBN 9627040533.
  5. . 星岛日报. 2019-01-29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6. . CyberCTM. 澳门. 2018-10-21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澳门日报.
  7. 林娓娓. . 李焯桃 (编). . 第1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回顾特刊 1996年修订本. 香港: 香港市政局. 1996: 59. ISBN 9627040533.
  8. 潘兆贤. . . 香港: 科华图书. 2001: 156–157. ISBN 9621601436.
  9. 黎键. . . 香港: 三联. 2010: 372–397. ISBN 9620430484.
  10. 廖妙薇. . 戏曲品味. 2017-12-16 [2022-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11. 叶世雄. . 香港文汇报. 2017-11-28 [202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12. 江骏杰泥印剧本藏品 (不一定是开山首演的版本)
  13. 陈守仁 (编). .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2007). 2007. ISBN 962-8104-13-6.
  14. 陈守仁 (编). .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2007). 2007. ISBN 962-8104-13-6.
  15. 郭静宁 (编). 增订本. 香港: 香港电影数据馆. 2020. ISBN 978-962-8050-73-4.
  16. 傅慧仪 (编). . 香港: 香港电影数据馆. 1998. ISBN 962-8050-05-2.
  17. 傅慧仪 (编). . 香港: 香港电影数据馆. 2000. ISBN 962-8050-08-7.
  18. 郭静宁 (编). . 香港: 香港电影数据馆. 2003. ISBN 962-8050-18-4.
  19. 郭静宁 (编). . 香港: 香港电影数据馆. 2005. ISBN 962-8050-31-1.
  20. 郭静宁 (编). . 香港: 香港电影数据馆. 2007: 175–176. ISBN 962-8050-42-7.
  21. . 大公报. 2016-08-19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22. 文廸. . eSee99捌消闲. 加拿大.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中文).
  23. 黄卫红. . 佛山市博物馆.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中文(中国大陆)).
  24. 冯应标. . 灼见名家. 2015-01-09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25. . www.hkfilmdirectors.com. 香港电影导演会.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26. . 中国戏曲节.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27. . 广州图书馆. 2017-01-12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9) (中文(中国大陆)).
  28. 阮兆辉. . YouTube. 一桌两椅慈善基金. 2020-08-25 [202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