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轴
挂轴,又称立轴,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是卷轴的一种。先绘画图像或书写文本在纸或绢上,再装裱成可以悬挂和卷起收纳挂轴。挂轴可用于装饰房间、厅堂。它可以短暂悬挂,不展示时可以卷起保存[1]。
挂轴 | |||||||
![]() | |||||||
汉语名称 | |||||||
---|---|---|---|---|---|---|---|
简化字 | |||||||
| |||||||
名称 | |||||||
谚文 | |||||||
汉字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
旧字体 | |||||||
|
历史
挂轴起源于中国唐代,唐代张彦远所着之《历代名画记》就有提到挂轴的制作和保存[2]。其来源有绢本壁画、佛教幡画、帧画、屏风绢画、画障等[3],宋代起普及,明代时盛行。至今仍是书画作品一种常见装裱和展示方式。
按样式分类
有单独悬挂的独幅。由多幅有特定一致主题的挂轴组成的称为联幅,其中可拼合为一幅画的称为拼合联幅。中堂幅由数幅长度相同的单数挂轴组成,中间一幅较宽,两侧的较窄,两侧的挂轴对称排列,其尺幅限定于2∶1的长宽比。
按展示位置分类
不同主题、类型的挂轴会挂在房屋的特定位置,例如数幅主题相关、大小相同的挂轴挂在屏风每一扇面上代替屏条画。亦有些是挂在房屋中特定位置,有特定尺寸、形式。例如中国挂在厅堂或居室正面墙壁的中堂画、日本茶室中的茶室挂物等。还有挂在祠堂或庙宇的先人容像,挂在神龛的神像画挂轴、挂在佛堂的佛画挂轴等。
屏条画
屏条画是屏风画中的一种,是由联幅组成,每一扇挂一幅挂轴,一些大型的屏风可达24扇,屏条联幅的数目亦与屏风的扇数相同。可分为多景屏和通景屏两种。多景屏是以多幅独立但主题一致的联幅挂轴组成,四扇屏风各挂上梅、兰、菊、竹是为四君子屏。通景屏是把一幅画分成数幅挂轴的拼合联幅组成,跨幅连景[4]。
中堂画
中堂画又称大轴或堂幅,是中国挂轴类型之一,挂于厅堂、居室正西墙壁正中,由数幅长度相同的单数挂轴组成,中间一幅较宽,两侧的较窄,少则一宽二窄,多则一宽六窄。两侧的挂轴对称排列,其尺幅限定于2∶1的长宽比,而不得小于三尺,中间一幅多为山水、人物或花鸟作品。两边窄幅至少一对是对联,俗称“堂联”或者“挑山”[1]。
参考文献
- 赵健雄 罗小珊 赵犇. . 联合新媒. [2017-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 潘怡伶. (硕士论文).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 2008.
- 扬之水.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5年2月7日: 85—101. ISBN 9888284339.
- 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书画装裱教研室. . 济南:齐鲁书社. 2002: 191—192. ISBN 7-5333-1067-5.
- . 育达科大学报. 2013, 34: 第193–214页.
- . 书画艺术学刊. 2008, 4.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