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帛

披帛,又名披子[1],是一种装饰性的围巾,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亚文化,后来成为汉服配件,再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多为女子穿戴,通常搭于肩上,或缠绕在手肘间。若将双手交叉,便垂悬于后背,以显示出飘逸柔美之感[2]。披帛亦经常出现在神灵仙佛的画像中,一些男性神佛也会穿戴披帛。

披帛
敦煌归义军王国时期穿戴披帛的供养人及侍从像绢画
汉语名称
简化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旧字体
库木吐喇千佛洞身披披帛的男性菩萨或供养天人壁画,古龟兹王国艺术,公元5–6世纪。

形制

披帛可分「帔」和「帛」两种,长度可在二公尺以上。所用材料通常是纤薄轻柔的纱,多用绚丽的色彩,其上的装饰图纹可用刺绣、描绘或印制等不同方式制作[1]

历史

披帛最早或者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亚的一种源自西亚波斯文化,而波斯人穿戴披帛的习惯,又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但相关说法未被确实[3][4]。在敦煌吐鲁番发掘的披帛与中原唐朝长安出土的披帛属于同一时代的产物,沿丝绸之路所发现的披帛也反映了当时丝绸贸易的活跃[4]

中国

初唐时期安元寿墓壁画的侍女,所穿搭的披帛一端塞入裙腰

披帛在、唐两代蔚为风尙。隋唐两代的诗词壁画、画作中描绘的女子大多身披披帛[1]。据说这种「时尙」是借鉴了西域舞姬的舞衣[3]。初唐时的披帛穿搭为一端塞入裙腰或半臂里,另一端绕过肩膀后自然垂下,使用较短的披帛就可完成这种穿搭。晚唐五代时则流行将披帛从背后挽向身前,再搭到另一边手臂上,需要大概五公尺以上的披帛方可达到这种效果[2]

南宋之后,披帛逐渐少见于日常生活,又演变成硬质的霞帔元代时披帛已在日常生活中绝迹,只作为舞蹈戏曲的表演服装。后来披帛成为人们想像中的古代女性以及神仙服饰,一些非写实的仕女图中的仕女常身披披帛,一些神像的造型也有披帛。

朝鲜

朝鲜文宗时期领议政河演夫人郑氏像,身披披帛

朝鲜在三国时期从中国传入披帛,称为韩语:),于统一新罗时期流行于贵族女子。高丽时代仍然流行,一直至朝鲜王朝文宗时期仍然见于日常生活,绝迹。与中国类似,披帛在日常生活消失后,成为表演艺术所用的道具,以及见于非写实仕女图、神像的服饰。

日本

时代祭中由演员扮演奈良时代宫廷女性,身披披帛

日本奈良时代引进唐代服饰制度,养老二年颁布的《养老令》规定了女官命妇朝服礼服,其中包括披帛,当地称为比礼[5],也作为女房最高等级礼装物具装束的配件。披帛更传播至民间,庶民女性参与歌垣时会穿戴披帛[6],传统戏剧伎乐中的唯一女角吴女的服饰也包括披帛[7]。 到了平安时代,披帛仍然是公家女性服装的一部份[8],约于白河天皇后白河法皇时期消失。

参考数据

  1. 月满天心. .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0835384.
  2. 龚元之. . 台北: 时报文化. 2019: 151. ISBN 9789571378473.
  3. 中原文化家. . www.sohu.com. 2019-07-04 [2019-11-14].
  4. 卢秀文; 徐会贞. . 敦煌研究 (中国: 敦煌研究编辑部). 2015-06: 22 – 29. ISSN 1000-4106.
  5. . 风俗博物馆.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日语).
  6. . 风俗博物馆.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日语).
  7. . 风俗博物馆.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日语).
  8. . 风俗博物馆.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日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