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顶
庑殿顶 | |||||||
![]() 庑殿顶的示意图 | |||||||
汉语名称 | |||||||
---|---|---|---|---|---|---|---|
简化字 | |||||||
| |||||||
越南语名称 | |||||||
国语字 | |||||||
喃字 | |||||||
名称 | |||||||
谚文 | |||||||
汉字 | |||||||
| |||||||
日语名称 | |||||||
旧字体 |
结构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屋顶。典型的庑殿顶结构在四个方向上都有梯度,正脊前后为梯形屋面、左右则为三角形平面。由于它在四个方向都有斜坡,因此与山墙结构相比,它具有更好的雨水流动和更好的挡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屋顶没有垂直山墙面,通风往往比有山墙的悬山顶、硬山顶和歇山顶更差。此外,可以组合多个四坡屋顶以创建具有复杂形状的屋顶。
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两种,所谓重檐分为上、下檐,就是在单檐庑殿顶的下方,再加上一至二层环绕四周的屋檐形成二重檐或三重檐[1]:109,庑殿顶可以通过「推山」的方式改变正立面的视觉效果,增加正脊的长度,使两侧屋面呈现曲面。从上方俯瞰的平面,四条垂脊变成向外的弯曲的斜曲线,左右屋面也不再是三角型。
在中国庑殿顶通常为单量体矩形平面,但在其他地区则有较复杂的形式,与数栋庑殿顶形成灵活交错的屋脊形式。
历史
中国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屋顶[1]:109。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汉朝的阙楼和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在先秦与两汉,宫殿建筑的形式多为庑殿顶,屋脊平直不弯曲。在唐宋中脊长度较短,通常为面宽的三分之一,日本奈良时代的建筑依然保持此特色;但随着历史演进,推山越来越明显,屋面愈来愈陡峭,正脊长度通常超过面宽的二分之一。
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构建筑建筑,面阔七间,为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逐渐成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同时,因为官方等级限制的因素而逐渐在民居、社区中消失,并逐渐被歇山顶取代。现存的庑殿顶古建筑年代多较早,且在中国南方较为稀少。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但闽东沿海地区,例如连江县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且出檐短浅的四坡顶。在台湾则多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按照北方官式兴建。
日本
在日本寄栋造为日本原生且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历史上多见于日本东部,古代称之为“东屋”。在明治时代其名称经常被与攒尖顶(宝形造)混淆[3]。奈良东大寺念佛堂的寄栋造屋顶分为上下坡度不一的两段,称之为錣屋根。在日本文化中,寄栋造被认为是等级较低的屋顶,而较少被运用在神社中,但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重要佛寺建筑中常常出现,例如奈良东大寺大佛殿。
在冲绳(琉球)寄栋造衹见于民居建筑中。琉球传统住宅采用一种称为别当型的四坡顶,非常常见。
越南
越南较少见庑殿顶建筑,衹有山地少数民族民居(如哈尼族民居)及近代的越法合璧、越美合璧建筑存在四坡顶。
实例
图集
注释
- 《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随所加脊𣏢尽处别施角梁一重 俗谓之吴殿 亦曰五脊殿
参考文献
- 李干朗. . 台湾: 远流. 2003-07-01: 107. ISBN 978-957-3294-57-3 (中文(台湾)).
- 李诫. . 中国: 中华书局. 2015-01-01. ISBN 978-710-1104-88-2 (中文).
- 近藤豊. . 日本: 大河出版. 197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