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蟹座55e

巨蟹座55e英语:)是一颗环绕着类太阳恒星巨蟹座55A太阳系外行星,其大小跟海王星差不多,由于离母恒星很近,使其表面温度接近2,700摄氏度,亦是巨蟹座55A行星系中已知最接近母星的行星。[4]其直径达2.5万公里,而质量和密度分别是地球的7.8倍和2倍[5],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密度最大的固态行星。它是在2004年8月30日被发现的,亦是第一颗被发现环绕类太阳恒星公转的超级地球,发现时间比格利泽876d早一年。其公转周期极短,只有18小时,2010年之前天文学家们曾认为其公转周期长2.8天。[2]2012年10月,天文学家们宣布这颗行星可能是一个碳行星[6][7]

巨蟹座55e
太阳系外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列表

艺术家笔下的巨蟹座55e
母恒星
母恒星 巨蟹座55A
星座 巨蟹座
赤经 (α) 08h 52m 35.8s
赤纬 (δ) +28° 19 51
距离40.3 ± 0.4 ly (12.3 ± 0.1 pc)
光谱类型 G8V
轨道参数
半长轴 (a) 0.01560 ± 0.00011[1] AU
轨道离心率 (e) 0.17 ± 0.04[1]
公转周期 (P) 0.7365449 (± 0.000005)[1] d
轨道倾角 (i) 83.4 ± 1.7°
近星点时间 (T0) 2,449,999.83643 ± 0.0001[2] JD
半振幅 (K) 6.2 ± 0.2[1] m/s
物理性质
质量(m)8.63 ± 0.35[3] M🜨
半径(r)2.00 ± 0.14[3] R🜨
辐射功率(F)2590 🜨
密度(ρ)5.9+1.5
1.1
[3] g cm-3
温度 (T) 5373 ± 9.7 K
发现
发现时间 2004年8月30日
发现者 芭芭拉·麦克阿瑟
发现方法 径向速度法、凌日法
轨道相位反射光的变化
发现地点 美国德州
发表论文 已发布
其他名称
55 Cancri Ae、Rho1 Cancri e、HD 75732 e
数据库参考
太阳系外行星
百科全书
data
SIMBADdata

发现

如同许多在克卜勒太空望远镜出现前被发现的行星,天文学家们是以径向速度法发现巨蟹座55e的。在这颗行星被发现时,天文学家已发现了另外三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天文学家之后得出其轨道周期为2.8天,且其质量至少大于地球14.2倍。[8]天文学家之后同时公布他们发现了这颗行星与格利泽436b的消息,使它们成为首批被发现的系外冰巨星。

怀疑

于2005年,行星科学教授杰克·威斯顿在重新分析行星数据后,对行星的存在提出质疑。[9]威斯顿认为,这颗行星的轨道周期应为261天。于2007年,旧金山州立大学德布拉·菲舍尔发表了新的分析,指出巨蟹座55e和威斯顿所提出的行星实属两颗行星,而后者则获命名为巨蟹座55f[10]

凌日

恒星微变和振荡望远镜观察到巨蟹座55e凌日的消息于2011年4月27日被发布。天文学家通过这次凌日的数据,计算出其轨道周期应为18小时。[11]

物理特性

巨蟹座55e(右)与地球(左)的大小比较

天文学家通过使用径向速度法,发现巨蟹座55e的质量下限地球质量的7.8倍,或海王星质量的48%,而半径则为地球半径的2.00 ± 0.14倍。[5]其密度为5.9 g cm-3,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密度最大的固态行星。[4]半长轴为0.01560 ± 0.00011 AU,比另一个热海王星格利泽436b更接近母星,因此它从母星接收更多的辐射。[12]这颗行星面向母星的一面的表面温度超过2,000 K(超过3,140℉),如此高温足以融化金属。[13]

起初天文学家们并未能确认这颗行星究竟是一颗气体巨行星,还是一颗巨型类地行星。2011年,天文学家通过凌日法确认此行星的存在,而他们亦怀疑这颗行星是一颗海洋行星[3][5]2012年,天文学家提出这颗行星应是由富物质组成一颗碳行星[14],而非像太阳系类地行星般由富物质组成[15];在这种情况下,行星约1/3的质量都是碳,而不少碳都会因压力而变成钻石[6][7]

参见

参考文献

  1. Dawson; Fabrycky;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0-05-21, 722: 937–953. Bibcode:2010ApJ...722..937D. arXiv:1005.4050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0004-637X/722/1/937.
  2. Fischer, D. A.; et al. . Astrophysics. 2007-12-23, 675: 790–801. Bibcode:2008ApJ...675..790F. arXiv:0712.3917可免费查阅. doi:10.1086/525512.
  3. Winn, J.N; et al.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8. Bibcode:2011ApJ...737L..18W. arXiv:1104.5230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2041-8205/737/1/L18.
  4. . 科学网. 2011-05-04 [2011-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5. Staff. . Space.com. 20 January 2012 [201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6. Chris Wickham. . Reuters. 11 October 2012 [11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7. Nikku Madhusudhan, Olivier Mousis, Kanani K. M. Lee. .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2. Bibcode:2012ApJ...759L..40M. arXiv:1210.2720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2041-8205/759/2/L40.
  8. McArthur, B.;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4, 614 (1): L81 – L84. Bibcode:2004ApJ...614L..81M. arXiv:astro-ph/0408585可免费查阅. doi:10.1086/425561.
  9. Wisdom, J.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submitted). 2005. (原始内容 (PostScript)存档于2007-03-19).
  10. Minkel, JR. . Scientific American. November 6, 2007.
  11. Winn, J.N.;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1, 737 (1). Bibcode:2011ApJ...737L..18W. arXiv:1104.5230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2041-8205/737/1/L18.
  12. Lucas, P. W.; Hough, J. H.; Bailey, J. A.; Tamura, M.; Hirst, E.; Harrison, D.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7, 393: 229–244. Bibcode:2009MNRAS.393..229L. arXiv:0807.2568可免费查阅. doi:10.1111/j.1365-2966.2008.14182.x.
  13. Science@NASA. . NASA. [201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4. D. Ehrenreich; et al.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October 2, 2012. Bibcode:2012A&A...547A..18E. arXiv:1210.0531可免费查阅. doi:10.1051/0004-6361/201219981.
  15. . Science Daily. 11 October 2012 [11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