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系
起源和演化
与太阳系相似的行星系统一般认为是在恒星形成的同时形成。还有的早期理论假想,在两颗恒星「擦肩」而过时,因彼此之间的重力吸引,恒星中的部分物被拖曳出来,这些物质逐渐聚合形成了行星。然而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来判断,如此近距离的恒星「错车」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当今被普遍接受的是行星系统由星云产生的学说。
但是另有一些与「我们」迥然不同的行星系统:比如我们已通过某些脉冲星电磁辐射周期的轻微变动推断出它们有行星系统存在。脉冲星是超新星猛烈爆炸的产物,普通的行星根本不可能禁受如此强大的冲击波——在此状况下,行星不是被蒸发掉就是因恒星质量急骤下降而摆脱引力束缚跑得无影无踪。有理论认为是最近的伴星在超新星爆发中几乎完全蒸发,其残骸变成了脉冲星的行星。或者是脉冲星周围的吸积盘(accretion disk)以某种方式形成了行星。
里程碑
- 太阳系——太阳和附属的行星系统,这是最早认识的行星系统。
- PSR B1257+12——最早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最早发现的脉冲星行星系统,最早发现的多行星系外行星系统,最早发现的脉冲星多行星系统。
- 仙女座υ——最早发现的主序星多行星系外行星系统,发现于1999年4月。
- PSR B1620-26——最早发现的聚星行星系统。
- 开普勒90——已知的最大的系外行星系统(8颗行星)(之前的记录为HD 10180的七颗行星)[1]。
- Gliese 876——最早发现的红矮星行星系统,也是最早发现的有轨道共振现象的行星系统。
- HD 69830——已发现三颗与海王星质量相当的行星和一条小行星带,轨道都在1AU之内[2][3]。
- 2M1207——第一颗被拍摄到的系外行星,最早发现的棕矮星行星系统[4]。
- Cha 110913——最早发现的次恒星(substellar)行星系统,也有人认为是星际行星[5]。
参见
- 太阳系外行星
- 确定存在的太阳系外行星列表
- 恒星温床
- 临近行星系列表
参考文献
- Wired News. . 2002-06-13 [200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1).
- Whitney Clavin. . 2005-04-20 [200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 Christophe Lovis; Michel Mayor. . 2006-05-18 [200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 Robert Roy Britt. . 2004-09-10 [200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4).
- . 2005-11-29 [200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