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同
尚同,是墨子在春秋战国时提出的主要思想,其主旨之所谓「尚同」即是「上同」。墨子认为,在没有刑罚政令时,人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此谓「人异议」,因此一人有一个道理,二人有二个道理,十人则有十个道理,且人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正确,因此互相否定,家庭的内部由此出现混乱,兄弟姊妹互相离散;天下的百姓也因此互相损害。[1]因此墨子认为应选择一位圣贤,让人们效法于他,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的意见要统一于上级。[2][3]然而,胡适认为,「尚同」并不是推尚大同,而是「取法于人」的意思。
![]() 墨家系列条目 |
---|
人物 |
钜子 |
著作 |
思想 |
|
尚同标准
墨子认为,需要统一上级的是非标准,必须需要清晰的赏罚政策。上级凡是听到善的,都必须告诉上级;听见不善的也要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大家都应认为对,上级认为不对的大家也应认为不对。但上级有过错时必须及时指正。[5]为了把这思想实行,因此设立了赏罚制度:上面得到报告就应加以奖赏,下级听到亦应跟着赞美;若上级赞同的不跟着赞同;上级否定的不跟着否定,就应加以惩罚,万民则加以诋毁。[6]
从家开始尚同
实践尚同,首先从家庭开始。从家君发布宪令,如果看到有爱家利家的人,必须向上级报告;若有害家恶家之人,也要向上级报告。做到这样也算是爱家的,对待这类型的人应要奖励他。如果看见有害家恶家的人不向上级报告,那就算是害家恶家的人了,这样的人需要惩罚和指责他。做到这样,家总算能治好了。[7]
尚同至乡
故此,里长亦应尚同上级的标准,使他这一里内意见一致。里内意见一致了,又应与乡长意见一致。因此乡长认为对的,大家都应认为对的;乡长认为错的,大家都应认为错,并且学习乡长好的,效法乡长的思想。[8]
参考文献
- 墨子; 李振兴; 李生龙. . 二版二册. 台北: 三民书局. 2014年1月: 64–65 [2020-03-03]. ISBN 978-957-14-53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文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 高强华. . 双语辞汇、学术名词暨辞书信息网. 台湾: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年12月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尚同是墨子针对春秋战国的混乱状况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墨子〕书中分上中下三篇,其主旨之所谓「尚同」即是「上同」。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的意见要统一于上级。
- 墨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6段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
- 胡适. . 香港: 香港中和出版. 2019-10-22 (中文(繁体)).
- 墨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
- 墨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3段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上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
- 墨子; 李振兴; 李生龙. . 二版二册. 台北: 三民书局. 2014年1月: 87–88 [2020-03-05]. ISBN 978-957-14-53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中文(繁体)).
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其家,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辟其毁罚。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2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
- 墨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4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
- 墨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5段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
- 墨子. 二版二册. 台湾: 三民书局. 2014年1月: 76. ISBN 978-957-14-5315-6 (中文(繁体)).
- 墨子. . 墨子:卷三:尚同中.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中文(繁体)).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菑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墨子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