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辩
研究
晋朝鲁胜作《墨辩注》称之为《辩经》。梁启超称墨辩即逻辑,1904年梁启超发表的《墨子之论理学》一文试图运用西方近代逻辑体系来勾勒墨家逻辑,但流于过简。
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即因梁启超影响对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胡适是第一个对《墨子》一书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故」与「法」是《墨经》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只有懂得这两大观念,方才可讲《墨辩》的名学。胡适批评章太炎把墨辩“三支化”是对墨辩的误解。胡适指出,墨辩有类似三段论的推理,但不同于因明学三支作法及三段论的形式,却具有同样的效果。
墨辩 | 三段论 | 因明学三支作法 |
孔子必有死, 因孔子是人。 |
凡人皆有死, 孔子是一个人, 故孔子必有死。 |
孔子必有死, 因孔子是一个人。 凡人皆有死,例如舜。 |
从上述的例子来看,墨辩不用“大前提”,胡适以为: “因为大前提的意思,已包含在小前提之中”[2]。
胡适的墨学研究的近代性比梁启超、章太炎有很大的进步。胡适有较为深厚的西方哲学素养,能谨严地训释文本,他分析《墨经·经上》以“辩,争彼也”,认为“彼”是讹字,正确的写法应当是“
参考文献
- 胡适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他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人。”
- 《中国古代哲学史》
延伸阅读
- 井ノ口, 哲也, , 中国出土数据研究, 1998, (2)
- 高田, 淳, , 学习院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 1963 国立国会図书馆书志ID:764856
- 高田, 淳, , 东京女子大学论集, 1964
- 杨寛着、西嶋定生监訳、高木智见訳, , ,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5, ISBN 978-4-13-023044-5
外部链接
- ctext.org 墨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墨経. . 扎尔塔, 爱德华·N (编).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