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號列表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分為北宋與南宋兩個時期,合稱兩宋,從960年趙匡胤代周稱帝,終至1279年衛王昺的覆滅,歷時320年[1]。

宋朝前後共有18位皇帝,使用57個年號。這57個年號當中,大多數為二字年號,只有3個為四字年號[2],均出現在北宋。宋代帝王平均擁有3個以上的年號,在位時間較長的帝王擁有的年號較多,例如仁宗在位41年使用9個年號,理宗在位40年使用8個年號,徽宗在位25年使用6個年號;只有高宗例外,在位36年只使用2個年號[3]。
宋代首個使用的年號為太祖趙匡胤於960年所啟用的建隆年號,最後一個年號則是宋帝昺於1279年崖門海戰跳海殉國後停用的祥興年號;使用時間最長的是達32年的紹興年號,最短的則為使用3個月又4日的重和年號[3]。宋朝年號使用時間普遍較短,只有北宋的天聖、熙寧,南宋的紹興、淳熙、嘉定、淳祐、咸淳共七個年號,使用了9年以上[4]。
北宋初年,名义上称臣宋朝的政权如吴越国、南唐、荆南、武平军、清源军、高麗等也使用宋朝年号[5]。唯开宝七年(974年)南唐因被宋朝讨伐而弃用宋朝年号改为干支纪年直到次年亡国[6]。高麗因北方的契丹國強大而宋朝國力不足以對高麗提供保護,最終於乾興元年(1022年)使用契丹年號[註 1]。
宋代改元的原因有七點:新君登極、祭禮活動、昭著祥瑞、消弭災異、政策時局、干支運數、忌諱避嫌[8][9]。宋代年號一般是由宰執或翰林學士擬定,再由皇帝決定;少數是由皇帝自己擬定[10]。宋朝年號用字扣除重複共有49個字[註 2],年號用字往往選擇喜慶、吉祥和寓意美好的字眼,比如祐、和、興、熙、定等等[12][3];或是體現對於祖宗尊崇的意思,比如南宋年號用字僅僅新增「炎」「泰」二字,其餘均是北宋年號用字[11]。年號內涵往往與政治環境密切相關,例如天聖反映了仁宗與章獻太后共同聽政,崇寧乃推崇神宗之政之意,建炎意為中興宋室[3][8][12]。南宋時有很多年號採用唐代貞元法例[註 3],例如隆興取自「建隆」「紹興」,乾道取自「乾德」「至道」,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自「慶曆」「元祐」等等[13]。宋朝的年號數量在中國朝代中雖然不是最多[註 4],不過宋朝的年號錢種類卻是歷史上最多[註 5],現存的年號地名也是宋代較多[註 6]。
下表列出宋朝的57個年號,以及元懿太子趙旉的明受年號,預定啟用但後來取消的純熙年號。年號含義以學者諸寅嘯的論文研究為主,無結論則以空白表示。各年號的使用時間出自脫脫《宋史》及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徐松《宋会要辑稿》。
宋朝年號
北宋
年號 | 君主 | 啟用日期 (西曆) |
停用日期 (西曆) |
使用年數 | 改元原因 | 年號含義 | 備註 | 來源 |
---|---|---|---|---|---|---|---|---|
建隆 | 太祖 趙匡胤 |
建隆元年正月五日 (960年2月4日) |
建隆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963年12月3日) |
4年 | 新君登極、政策時局 | 建蓬勃興盛之世[14] | 建隆元年正月五日太祖即位,國號為「大宋」。 | [15][16][17] |
乾德 | 乾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963年12月4日) |
乾德六年十一月廿三日 (968年12月15日) |
6年 | 祭禮活動 | 上天之德,帝王之德[14] | [15][17][18] | ||
开宝 | 開寶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968年12月16日) |
開寶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977年1月13日) |
9年 | 祭禮活動 | 開盛世帝業[14] | 開寶九年十月十日太宗繼位。 | [15][18][19] | |
太平兴国 | 太宗 趙炅 |
太平興國元年十二月廿二日 (977年1月14日) |
太平興國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984年12月15日) |
9年 | 新君登極、政策時局 | 國家太平興盛[14] | [15][19][20] | |
雍熙 | 雍熙元年十一月廿一日 (984年12月16日) |
雍熙五年正月十六日 (988年2月6日) |
5年 | 祭禮活動 | 和樂升平[14] | [15][20][21] | ||
端拱 | 端拱元年正月十七日 (988年2月7日) |
端拱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990年1月29日) |
2年 | 祭禮活動 | 莊嚴臨朝,清簡為政[14] | [15][21][22] | ||
淳化 | 淳化元年正月一日 (990年1月30日) |
淳化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995年2月2日) |
5年 | 消弭災異 | 純正平和,敦厚教化[14] | [15][22][23] | ||
至道 | 至道元年正月一日 (995年2月3日) |
至道三年十二月廿九日 (998年年1月30日) |
3年 | 消弭災異 | 至高之道[14] |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真宗繼位。 | [15][23][24] | |
咸平 | 真宗 趙恒 |
咸平元年正月一日 (998年1月31日) |
咸平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1004年1月24日) |
6年 | 新君登極 | 天下太平[14] | [25][24][26] | |
景德 | 景德元年正月一日 (1004年1月25日) |
景德五年正月五日 (1008年2月14日) |
5年 | 消弭災異 | 上天之德,大德[14] | [25][26][27] | ||
大中祥符 |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六日 (1008年2月15日) |
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1017年1月30日) |
9年 | 昭著祥瑞 | 天書之名[14] | [25][27][28] | ||
天禧 | 天禧元年正月一日 (1017年1月31日) |
天禧五年十二月廿九日 (1022年2月3日) |
5年 | 祭禮活動 | 天賜福祉[14] | [25][28][29] | ||
乾兴 | 乾興元年正月一日 (1022年2月4日) |
乾興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1023年年1月24日) |
1年 | 消弭災異 | 興盛不息[14] | 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仁宗繼位。 | [25][29][30] | |
天圣 | 仁宗 趙禎 |
天聖元年正月一日 (1023年1月25日) |
天聖十年十一月五日 (1032年12月10日) |
10年 | 新君登極 | 天生聖人[14] | [25][30][31] | |
明道 | 明道元年十一月六日 (1032年12月11日) |
明道二年十二月廿九日 (1034年年1月22日) |
2年 | 祭禮活動 | 光明之道[14] | [25][31][32] | ||
景祐 | 景祐元年正月一日 (1034年1月23日) |
景祐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1038年12月15日) |
5年 | 消弭災異、忌諱避嫌 | 上天之祐[14] | [25][32][33] | ||
宝元 | 寶元元年十一月十八日 (1038年12月16日) |
寶元三年二月二十日 (1040年4月4日) |
3年 | 祭禮活動 | 稱頌君王[14] | [25][33][34] | ||
康定 | 康定元年二月廿一日 (1040年4月5日) |
康定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1041年12月15日) |
2年 | 忌諱避嫌 | 富足安定[14] | [25][34][35] | ||
慶曆 | 慶曆元年十一月二十日 (1041年12月16日) |
慶曆八年十二月廿九日 (1049年2月4日) |
8年 | 祭禮活動、忌諱避嫌 | 吉慶之曆[14] | [25][35][36] | ||
皇祐 | 皇祐元年正月一日 (1049年2月5日) |
皇祐六年三月廿九日 (1054年5月9日) |
6年 | 消弭災異 | 皇天之祐[14] | [25][36][37] | ||
至和 | 至和元年四月一日[註 7] (1054年5月10日) |
至和三年九月十一日 (1056年10月22日) |
3年 | 消弭災異 | 思致太和[14] | [25][37][39] | ||
嘉祐 | 嘉祐元年九月十二日 (1056年10月23日) |
嘉祐八年十二月廿九日 (1064年1月20日) |
8年 | 祭禮活動、昭著祥瑞、忌諱避嫌 | 嘉祥之祐[14] | 嘉祐八年四月一日英宗繼位。 | [25][39][40] | |
治平 | 英宗 趙曙 |
治平元年正月一日 (1064年1月21日) |
治平四年十二月廿九日 (1068年2月5日) |
4年 | 新君登極 | 政治清明,太平治世[14] |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神宗繼位。 | [25][40][41] |
熙宁 | 神宗 趙頊 |
熙寧元年正月一日 (1068年2月6日) |
熙寧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1078年1月16日) |
10年 | 新君登極 | 興盛安寧[14] | [42][41][43] | |
元豐 | 元豐元年正月一日 (1078年1月17日) |
元豐八年十二月廿九日 (1086年1月17日) |
8年 | 政策時局 | 年穀順成,以新元統[14] | 元豐八年三月五日哲宗繼位。 | [42][43][44] | |
元祐 | 哲宗 趙煦 |
元祐元年正月一日 (1086年1月18日) |
元祐九年四月十一日 (1094年4月18日) |
9年 | 新君登極 | 親慈擁祐,改元布政[14] | [42][44][45] | |
紹聖 | 紹聖元年四月十二日 (1094年4月19日) |
紹聖五年五月三十日 (1098年7月1日) |
5年 | 政策時局 | 紹述聖皇[14] | [42][45][46] | ||
元符 | 元符元年六月一日 (1098年7月2日) |
元符三年十二月廿九日 (1101年1月30日) |
3年 | 昭著祥瑞 | 統年之號,受命之符。大瑞[14] |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徽宗繼位。 | [42][46][47] | |
建中靖国 | 徽宗 趙佶 |
建中靖國元年正月一日 (1101年1月31日) |
建中靖國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1102年年1月20日) |
1年 | 新君登極、政策時局 | 中和立政,使國安定[14] 寓含靜理,以祈瑞祥,熄滅黨爭滋熾[48] |
[42][47][49] | |
崇寧 | 崇寧元年正月一日 (1102年1月21日) |
崇寧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1107年年1月25日) |
5年 | 祭禮活動、政策時局 | 尊崇熙寧[14] 以示對神宗熙寧年間改革力圖更新的崇奉和敬仰[50] |
[42][49][51] | ||
大觀 | 大觀元年正月一日 (1107年1月26日) |
大觀四年十二月廿九日 (1111年年2月9日) |
4年 | 消弭災異 | 洞達透徹,盛大壯觀[14] | [42][51][52] | ||
政和 | 政和元年正月一日 (1111年2月10日) |
政和八年十月三十日 (1118年12月14日) |
8年 | 祭禮活動、消弭災異、政策時局 | 庶政惟和[14][50] | [42][52][53] | ||
重和 | 重和元年十一月一日 (1118年12月15日) |
重和二年正月廿九日 (1119年3月12日) |
2年 | 昭著祥瑞 | 和之又和[14][50] | [42][53][54] | ||
宣和 | 宣和元年二月一日 (1119年3月13日) |
宣和七年十二月廿九日 (1126年1月24日) |
7年 | 忌諱避嫌 | 疏通調和[14] |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欽宗繼位後沿用該年號。[註 8] | [42][54][55] | |
靖康 | 欽宗 趙桓 |
靖康元年正月一日 (1126年1月25日) |
靖康二年四月三十日 (1127年6月11日) |
2年 | 新君登極、政策時局 | 安康,安樂[14] | 靖康二年正月欽宗被金人軟禁,二月六日被金人廢為庶人。 | [42][55][56][57] |
南宋
年號 | 君主 | 啟用日期 (西曆) |
停用日期 (西曆) |
使用年數 | 改元原因 | 年號含義 | 備註 | 來源 |
---|---|---|---|---|---|---|---|---|
建炎 | 高宗 趙構 |
建炎元年五月一日 (1127年6月12日) |
建炎三年三月十日 (1129年3月31日) |
3年 | 新君登極、政策時局、干支運數 | 中興炎宋[14] | 靖康二年五月一日高宗繼位,改元建炎元年。 建炎三年三月五日高宗被迫退位,傳位給皇子趙旉。 |
[58][57][59] |
明受 | 元懿太子 趙旉 |
明受元年三月十一日 (1129年4月1日) |
明受元年四月二日 (1129年4月21日) |
21日 | 新君登極 | 明受元年四月一日高宗復位,趙旉改立為皇太子。 | [60][59][61] | |
(建炎) | 高宗 趙構 |
建炎三年四月三日 (1129年4月22日) |
建炎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1131年1月30日) |
2年 | (同上) | 恢復使用建炎年號。(三年至四年) | [58][61][62] | |
紹興 | 紹興元年正月一日 (1131年1月31日) |
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廿九日 (1163年2月4日) |
32年 | 消弭災異、忌諱避嫌 | 紹祚中興[14] |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孝宗繼位。 | [58][62][63] | |
隆興 | 孝宗 趙昚 |
隆興元年正月一日 (1163年2月5日) |
隆興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1165年2月12日) |
2年 | 新君登極 | 隆:務隆、發揚光大;興:高宗紹興年號[64] 不忘先祖繼承宏業之意[65] |
[58][63][66] | |
乾道 | 乾道元年正月一日 (1165年2月13日) |
乾道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1174年2月3日) |
9年 | 忌諱避嫌 | 法皇祖,行天道[14] 象徵皇權至上[67][64] |
[58][66][68] | ||
純熙 | 未正式使用 | 出自《詩經》「時純熙矣,是用大介」[69] 志在恢復中原,安定天下[70] |
乾道九年十一月九日詔告明年改元純熙,十五日更改為淳熙。 | [69] | ||||
淳熙 | 淳熙元年正月一日 (1174年2月4日) |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1190年2月6日) |
16年 | 祭禮活動、干支運數、忌諱避嫌 | 從年號淳化、雍熙各取一字[68] 意為主上取法祖宗[70] 取法淳化、雍熙[14] |
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光宗繼位。 | [58][68][71] | |
紹熙 | 光宗 趙惇 |
紹熙元年正月一日 (1190年2月7日) |
紹熙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1195年2月11日) |
5年 | 新君登極 | 從年號紹興、淳熙各取一字[71] 繼承發揚孝宗之政[70] 取法紹輿、淳熙[14] |
紹熙五年七月五日寧宗繼位。 | [58][71][72] |
慶元 | 寧宗 趙擴 |
慶元元年正月一日 (1195年2月12日) |
慶元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1201年2月4日) |
6年 | 新君登極 | 從年號慶曆、元祐各取一字[72] 取法慶曆、元祐[14] |
[73][72][74] | |
嘉泰 | 嘉泰元年正月一日 (1201年2月5日) |
嘉泰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1205年1月21日) |
4年 | 消弭災異 | 出自《周易》「亨者,嘉之會」「天地交泰」[72] 美好通達[14] |
[73][74][75] | ||
開禧 | 開禧元年正月一日 (1205年1月22日) |
開禧三年十二月廿九日 (1208年1月18日) |
3年 | 政策時局、干支運數 | 從年號開寶、天禧各取一字[75] 取法開寶、天禧[14] |
[73][75][76] | ||
嘉定 | 嘉定元年正月一日 (1208年1月19日) |
嘉定十七年十二月廿九日 (1225年2月8日) |
17年 | 政策時局 | 出自《尚書·無逸》「嘉靖殷邦」及《詩經·周頌武》「耆定爾功」[76] 美好安定[14] |
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理宗繼位[註 9]。 | [73][76][77] | |
寶慶 | 理宗 趙昀 |
寶慶元年正月一日 (1225年2月9日) |
寶慶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1228年2月7日) |
3年 | 新君登極 | 大寶之慶[14] | [73][77][78] | |
紹定 | 紹定元年正月一日 (1228年2月8日) |
紹定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1234年1月30日) |
6年 | 祭禮活動 | 從年號紹興、嘉定各取一字[78] 取法紹興、嘉定[14] |
[73][78][79] | ||
端平 | 端平元年正月一日 (1234年1月31日) |
端平三年十二月廿九日 (1237年1月27日) |
3年 | 政策時局 | 正王道之端,開太平之路[14] | [73][79][80] | ||
嘉熙 | 嘉熙元年正月一日 (1237年1月28日) |
嘉熙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1241年2月12日) |
4年 | [73][80][81] | ||||
淳祐 | 淳祐元年正月一日 (1241年2月13日) |
淳祐十二年十二月廿九日 (1253年1月30日) |
12年 | 消弭災異 | 從年號嘉祐、淳熙各取一字[81] 取法嘉祐、淳熙[14] |
[73][81][82] | ||
寶祐 | 寶祐元年正月一日 (1253年1月31日) |
寶祐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1259年1月24日) |
6年 | 干支運數 | [73][82][83] | |||
開慶 | 開慶元年正月一日 (1259年1月25日) |
開慶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1260年2月12日) |
1年 | 消弭災異 | 取法開寶、慶曆[14] | [73][83][84] | ||
景定 | 景定元年正月一日 (1260年2月13日) |
景定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1265年1月18日) |
5年 | 政策時局 | 景定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度宗繼位。 | [73][84][85] | ||
咸淳 | 度宗 趙禥 |
咸淳元年正月一日 (1265年1月19日) |
咸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1275年1月28日) |
10年 | 新君登極 | 從年號咸平、淳熙各取一字[81] 天下泰和。取法咸平、淳熙[14] |
咸淳十年七月九日恭帝繼位。 | [73][85][86] |
德祐 | 恭帝 趙㬎 |
德祐元年正月一日 (1275年1月29日) |
德祐二年四月三十日 (1276年6月13日) |
2年 | 新君登極 | 德祐二年二月五日恭帝向元朝投降。 | [60][86][87] | |
景炎 | 端宗 趙昰 |
景炎元年五月一日 (1276年6月14日) |
景炎三年四月廿九日 (1278年5月22日) |
3年 | 新君登極、政策時局、干支運數 | 景炎三年四月十七日衛王昺繼位。 | [60][87][88] | |
祥興 | 衛王 趙昺 |
祥興元年五月一日 (1278年5月23日) |
祥興二年二月六日 (1279年3月19日) |
2年 | 新君登極、昭著祥瑞 | 祥瑞顯現[14] | 祥興二年二月六日陸秀夫背負衛王昺投海自盡,宋亡。 | [60][88] |
以年號冠名
注釋
- 高麗在乾德元年(963年)開始使用宋年號,淳化五年(994年)開始改用契丹年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重新使用宋年號,乾興元年(1022年)再次改奉行契丹年號[7]。
- 據諸寅嘯的統計,祐字出現7次,興、熙、元3字各出現5次,寶、平、淳、景、定、慶、和、嘉、紹9字各出現4次,建、乾、德、開、道5字各出現3次,隆、國、端、至、咸、大、中、祥、符、天、禧、聖、康、寧、靖、炎16字各出現2次,太、雍、端、拱、化、明、曆、皇、治、豐、崇、觀、政、重、宣、泰16字各出現1次[11]。
- 所謂的貞元法,是指從本朝的前代帝王所使用的年號當中,選擇兩個年號並各取一字組成新年號。
- 漢朝年號(西漢加東漢)78個排行第一,唐朝年號(包含武周)76個排行第二,宋朝年號(北宋加南宋)57個排行第三。
- 根據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所收錄的宋代年號錢,以年號冠名的錢幣有88種。
- 目前中國地方政區現存以年號為名的縣級以上的行政區有登封市、宝应县、永泰县(以上三個為唐代年號)、兴国县、淳化县、景德镇市、祥符区、政和县、绍兴市、庆元县、嘉定区(以上八個為宋代年號)共11個。
- 至和年號啟用時間以《宋會要輯稿》及《宋大詔令集》為準[37];李崇智作起於三月[25],《宋史》及《續資治通鑑長編》作三月庚辰(十六日)改元[38]。
- 李崇智誤作欽宗於二月即位,根據《宋史·欽宗紀》,欽宗實際在十二月即位。
- 李崇智誤作理宗於八月即位[73],根據《宋史·理宗紀》,理宗實際在閏八月即位[76]。
參考資料
- 徐俊 2000,第247-250頁.
- 張俊飛 2016,第5頁.
- 馬雪 2008,第5頁.
- 諸寅嘯 2012,第15頁.
- 諸寅嘯 2012,第18頁.
- 陸游.
. 维基文库, 3.
〔甲戌歲〕閏十月,王師拔池州。國主於是下令戒嚴,去開寶紀年,稱甲戌歲。
- 諸寅嘯 2012,第18-19頁.
- 田逢兵 2014,第37頁.
- 諸寅嘯 2012,第21-32頁.
- 諸寅嘯 2012,第17頁.
- 諸寅嘯 2012,第42頁.
- 張俊飛 2016,第7頁.
- 洪邁.
. 维基文库, 紀年用先代名.
唐德宗以建中、興元之亂,思太宗貞觀、明皇開元為不可跂及,故改年為貞元,各取一字以法象之。高宗建炎之元,欲法建隆而下字無所本。孝宗以來,始一切用貞無故事。隆興以建隆、紹興,乾道以乾德、至道,淳熙以淳化、雍熙,紹熙以紹興、淳熙,慶元以慶曆、元祐也。
- 諸寅嘯 2012,第41頁.
- 李崇智 2004,第160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1.
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李燾.. 维基文库, 1.
〔建隆元年正月〕乙巳,詔因所領節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改元,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太祖建隆元年正月五日,詔曰:「……宜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改國號為大宋。」
- 脫脫.
. 维基文库, 1.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南郊,大赦,改元乾德。
李燾.. 维基文库, 4.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合祭天地於南郊,以宣祖配。還,御明德門。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建隆〕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詔曰:「……可改建隆四年為乾德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2.
〔開寶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事南郊,改元開寶。
李燾.. 维基文库, 9.
〔開寶元年十一月〕癸卯,合祭天地於南郊,大赦,改元,蠲乾德五年以前逋租。
徐松.. 维基文库, 54.
乾德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詔曰:「……宜改乾德六年為開寶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
〔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御乾元殿受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歲為太平興國元年。
李燾.. 维基文库, 17.
〔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上御乾元殿受朝,懸而不樂。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開寶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詔曰:「……可大赦天下,改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
〔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巳,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中外文武官進秩有差。
李燾.. 维基文库, 25.
〔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卯,祀天地於南郊,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太宗太平興國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曰:「……可大赦天下,改太平興國九年為雍熙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5.
〔端拱元年正月〕乙亥,親耕籍田。還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29.
〔端拱元年正月〕乙亥,上於東郊親饗先農,以後稷配,遂耕籍田。……還,御乾元門,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雍熙五年正月十七日,詔曰:「……可大赦天下,改雍熙五年為端拱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5.
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減京畿繫囚流罪以下一等。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31.
春正月戊寅朔,御朝元殿,受冊尊號,曲赦京城繫囚,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端拱三年正月一日,詔曰:「……可大赦天下,改端拱三年為淳化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5.
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改元。……〔至道三年三月〕癸巳,追班于萬歲殿,宣詔令皇太子柩前即位。
李燾.. 维基文库, 37.
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德音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淳化六年正月一日,詔曰:「……宜改淳化六年為至道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6.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崩,奉遺制即皇帝位于柩前。……咸平元年春正月辛酉,詔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43.
咸平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至道四年正月一日,詔曰:「……可改至道四年為咸平元年。」
- 李崇智 2004,第161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7.
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赦,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56.
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御朝元殿受朝。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真宗咸平七年正月一日,詔曰:「……宜改咸平七年為景德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7.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戊辰,大赦,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68.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戊辰,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景德五年正月六日,詔曰:「……天垂寶籙。誕敷粵訓,垂諭眇姿。……虔遵錫瑞之文,用易紀年之號。……改景德五年為大中祥符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8.
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88.
〔天禧五年十一月〕乙卯,詔改來年元曰天禧。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詔曰:「……登封喬嶽,禋瘞隆脽,薦錫蕃禧,彌思昭報。……來年正月一日,宜改為天禧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8.
乾興元年春正月辛未朔,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98.
乾興元年春正月辛未朔,詔改元。……〔二月〕戊午,上崩於延慶殿。仁宗即皇帝位。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天禧六年正月一日,詔曰:「……宜自正月一日改天禧六年為乾興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9.
乾興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遺詔太子即皇帝位。……天聖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00.
天聖元年春正月丙寅朔,皇太后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乾興二年正月一日,詔曰:「……宜自正月一日改乾興二年為天聖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0.
〔明道元年〕十一月甲戌,以修內成,恭謝天地于天安殿,謁太廟,大赦,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11.
〔明道元年〕十一月甲戌,上以修內成,恭謝天地于天安殿,遂謁太廟,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仁宗天聖十年十一月六日,詔曰:「……可改天聖十年為明道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0.
〔明道二年十二月〕丁巳,詔明年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13.
〔明道二年十二月〕丁巳,詔明年改元曰景祐。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明道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詔曰:「……宜改明道三年為景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0.
〔寶元元年十一月〕庚戌,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22.
〔寶元元年十一月〕庚戌,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景祐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詔曰:「……再念嚮循群議,許加徽名,……宜因冠號,俾易建元,……可改景祐五年為寶元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0.
〔康定元年二月〕丙午,德音:釋延州、保安軍流以下罪,寇所攻掠地除今夏稅,戍兵及戰死者賜其家緡錢。是日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26.
〔康定元年二月〕丙午,……是日,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寶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詔曰:「……宜改寶元三年為康定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1.
〔慶曆元年十一月〕丙寅,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34.
〔慶曆元年十一月〕丙寅,……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康定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詔曰:「……宜改康定二年為慶曆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1.
〔慶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為災,頒德音,改明年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65.
〔慶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德音改明年元,降天下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慶曆八年十二月一日,詔曰:「……仍更紀歲之元,用冀自天之祐。宜改慶曆九年為皇祐元年。」
- 徐松.
. 维基文库, 54.
皇祐六年三月十七日,詔曰:「……庶政未協於中,眾冤或壅於下,……俾更元曆之名,冀召太和之氣。……宜改皇祐六年為至和元年,以四月一日為始。」
. 维基文库, 2.
日食正陽改皇祐六年為至和元年德音:……宜改皇祐六年為至和元年,以四月一日為始。……
- 脫脫.
. 维基文库, 12.
〔至和元年三月〕庚辰,下德音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176.
〔至和元年三月〕庚辰,德音改元,降天下死罪一等,流以下釋之。
- 脫脫.
. 维基文库, 12.
〔嘉祐元年九月〕辛卯,恭謝天地於大慶殿,大赦,改元。……〔八年三月〕辛未,帝崩于福寧殿,遺制皇子即皇帝位。
李燾.. 维基文库, 184.
〔嘉祐元年九月〕辛卯,恭謝天地於大慶殿,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至和三年九月十二日,詔曰:「……上以答玄元之開右,下以蘄生聚之樂康。浸通明靈,交示肸蠻,宜與兆庶,共均休嘉。……可大赦天下,宜改至和二年為嘉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3.
〔嘉祐〕八年,仁宗崩。夏四月壬申朔,皇后傳遺詔,命帝嗣皇帝位。……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四年正月〕丁巳,帝崩于福寧殿。
李燾.. 维基文库, 200.
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嘉祐九年正月一日,詔曰:「……宜改嘉祐九年為治平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4.
熙寧元年春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英宗治平五年正月一日,詔曰:「……賴天之祐,年穀順成。其因來歲之正,以新元統之號。……宜自正月一日改治平五年為熙寧元年。」
- 李崇智 2004,第162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15.
〔熙寧十年十二月〕壬午,詔改明年為元豐。……〔八年三月〕戊戌,上崩于福寧殿,年三十有八。皇太子即皇帝位。
李燾.. 维基文库, 286.
〔熙寧十年十二月〕壬午,詔自明年正月朔旦,改元為元豐。
徐松.. 维基文库, 54.
神宗熙寧十年十二月六日,詔曰:「……宜自明年正月一日改為元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7.
〔元豐八年三月〕戊戌,神宗崩,太子即皇帝位。……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
李燾.. 维基文库, 364.
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元豐九年正月一日,詔曰:「……尚賴親慈擁佑,神保況臨,……即位逾年,改元布政,……宜自正月一日改元豐九年為元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8.
〔紹聖元年四月〕癸丑,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哲宗元祐九年四月十二日,詔曰:「……力稽仁祖之成憲,思大文考之烈光。……宜改元祐九年為紹聖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8.
〔元符元年〕六月戊寅朔,改元。……〔三年正月〕己卯,帝崩。皇太后諭遺制,立弟端王即位於柩前,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
李燾.. 维基文库, 499.
元符元年六月戊寅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紹聖五年五月十九日,詔曰:「……其易統年之號,用昭受命之符。宜自紹聖五年六月朔改為元符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19.
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十一月〕庚午,詔改明年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詔曰:「……思建皇極,嘉靖庶邦。蓋嘗端好惡以示人,本中和以立政,……宜自來年正月一日改為建中靖國元年。』」
- 劉鵬 2000,第17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19.
〔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庚辰,祀天地於圜丘,赦天下。改彰信軍為興仁軍,昭德軍為隆德軍。改明年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制曰:「……奉神考恭行之志,繹紹聖申講之文,……仍自來年正月一日改為崇寧元年。」
- 劉鵬 2000,第18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20.
〔崇寧五年七月〕壬寅,詔改明年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崇寧五年七月十三日,制曰:「……可自明年正月朔改為大觀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20.
〔大觀四年十一月〕丁卯,祀昊天上帝於圜丘,赦天下,改明年元。
佚名.. 维基文库, 7.
大觀四年南郊改來年政和元年赦天下制十一月三日:「……可以來年正月一日改元政和。……庶政惟和,其永綏於極治,……」
- 脫脫.
. 维基文库, 21.
〔重和元年〕十一月己酉朔,改元,大赦天下。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政和八年十一月一日,制曰:「……其今年十一月一日為重和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22.
〔宣和元年〕二月庚辰,改元。……〔七年十二月〕庚申,詔內禪,皇太子即皇帝位。
徐松.. 维基文库, 54.
重和二年二月一日,詔曰:「……宜以重和二年為宣和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23.
〔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徽宗詔皇太子嗣位,……丙寅,……詔改元。
{{cite wikisource|title=宋會要輯稿禮五十四|volume=54|wslink=zh:宋會要輯稿/卷078|author=徐松|author-link=徐松|quote=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詔曰:「……發政施仁,懷日靖四方之志;經文緯武,圖永尾兆民之功。……自宣和八年正月一日改為靖康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3.
〔天會五年〕二月丙寅,詔降宋二帝為庶人。
- 脫脫.
. 维基文库, 24.
〔建炎元年〕五月庚寅朔,帝登壇受命,禮畢慟哭,遙謝二帝,即位於府治。改元建炎。
徐松.. 维基文库, 54.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詔曰:「……朕惟火德中微,天命未改,考光武紀元之制,紹建隆開國之基,……以靖康二年五月一日改為建炎元年。」
- 李崇智 2004,第166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25.
〔建炎三年三月〕癸未,〔苗〕傅、〔劉〕正彥等叛,勒兵向闕,殺王淵及內侍康履以下百餘人。帝登樓,以傅為慶遠軍承宣使、御營使司增統制,正彥渭州觀察使、副都統制。傅等迫帝遜位於皇子魏國公,……己丑,改元明受。
- 李崇智 2004,第168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25.
〔建炎三年〕夏四月戊申朔,太后下詔還政,皇帝復大位。……庚戌,復紀年建炎。
- 脫脫.
. 维基文库, 26.
紹興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在越州,帥百官遙拜二帝,不受朝賀。下詔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紹興元年正月一日,詔曰:「……紹奕世之閎休,興百年之丕緒。……其建炎五年可改為紹興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33.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己卯,以即位告於天地、宗廟、社稷。……〔十一月〕戊申,詔改明年為隆興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詔曰:「朕仰膺太上皇帝付託之重,夙夜圖回,務隆紹興之聖政。其以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隆興。」令學士院降詔曰:「……惟建隆創業之宏規,洎紹興中天之皇烈。……其以明年為隆興元年。」
- 張遂新 2010,第175頁.
- 王振華 2003,第71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33.
乾道元年春正月辛亥朔,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元。
徐松.. 维基文库, 54.
乾道元年正月一日,制曰:「……載惟我宋之肇禋,逎當乾德之盛際。法皇祖紀元之義,采羲文行健之辭,……其隆興三年改為乾道元年。」
- 王振華 2003,第72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34.
〔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改明年為淳熙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25下.
〔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郊。詔以明年正月朔為淳熙元年。初詔改元純熙,尋以取法淳化、雍熙為義,改元淳熙。
- 徐松.
. 维基文库, 54.
乾道九年十一月九日,制曰:「……宜改元而發號,茂介純熙。肇易嘉名,肆攽慶賚。可大赦天下,其乾道十年正月一日改為淳熙(應是「純熙」)元年。」
李心傳.. 维基文库, 乙集七.
乾道癸已歳,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為純熙,既宣制矣,後六日甲辰,中書門下省言:「若合淳化雍熙言之,當用淳熙字,庶幾仰體主上取法祖宗之意。」從之。是時,先人在虞雍公宣威幕府,敕制初下,眾未有言,先人語雍公曰:「以《周頌》考之,『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此武王克商事也,豈今日所當用,宜密以奏。」雍公從之,奏未達聞而朝廷已更之矣。
- 張遂新 2010,第176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36.
〔淳熙十六年〕二月壬戌,孝宗吉服御紫宸殿,行內禪禮,……十一月庚午,詔改明年為紹熙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淳熙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詔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紹熙,令學士院降詔。既而詔曰:「……惟紹興宏遠之摹,不忘取法;而淳熙明昌之運,方務祇承。……其以明年為紹熙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28.
〔紹熙五年七月〕甲子,……王揮涕勉受,遂即皇帝位。
- 脫脫.
. 维基文库, 37.
〔紹熙五年閏十月〕壬午,詔改明年為慶元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光宗紹熙五年閏十月二十一日,詔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慶元。詔曰:「……夫親君子,遠小人,慶曆、元祐之所以尊朝廷也;省刑罰,薄稅斂,慶曆、元祐之所以惠天下也。……」
佚名.. 维基文库, 28.
〔紹熙五年閏十月〕壬午,詔曰:「……其以明年為慶元元年。」
- 李崇智 2004,第167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37.
〔慶元六年十二月〕癸卯,祔光宗皇帝神主于太廟。遣虞儔使金報謝。詔改明年為嘉泰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寧宗慶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詔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嘉泰。詔曰:「……月窮星回,旋啟亨嘉之會;歲正事序,誕迎交泰之期。……」
佚名.. 维基文库, 29上.
〔慶元六年十二月〕癸卯,祔光宗於太廟。……詔改明年元。上繼統,趙汝愚為相,銳意慶曆、元祐故事,故改慶元,盡六年而上皇及太後繼崩,中宮去世,二皇子不育,朝廷嫌之,因改明年為嘉泰云。
- 脫脫.
. 维基文库, 38.
〔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詔改明年為開禧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嘉泰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詔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開禧。詔曰:「……法開寶肇造之初,洎天禧全盛之日,……」
佚名.. 维基文库, 29下.
〔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詔改明年元。
- 脫脫.
. 维基文库, 38.
〔開禧三年十二月〕丁卯,詔改明年為嘉定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開禧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嘉定。詔曰:「……取商宗『嘉靖』之言,暨周王『耆定』之義,……」
佚名.. 维基文库, 29下.
〔開禧三年十二月〕丁卯,詔改明年元。詔曰:「……其以明年為嘉定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嘉定十七年八月〕丁酉,崩于福寧殿。彌遠使楊谷、楊石入白楊皇后,稱遺旨以皇子竑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濟陽郡王、判寧國府,命子昀嗣皇帝位。大赦。……〔十一月〕丁亥,詔改明年為寶慶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1.
〔嘉定十七年十一月〕丁亥,詔曰:「……欽惟大寶之重,守必以仁,兆民之寧,賴於有慶。……其以明年為寶慶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寶慶三年十一月〕辛巳,日南至,郊,大赦。改明年為紹定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1.
〔寶慶三年十一月〕壬午,詔曰:「……仰法紹興之治,近承嘉定之規,……其以來歲改為紹定元年,可大赦天下。」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紹定六年十一月〕丙午,詔改明年為端平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2.
〔紹定六年十一月〕乙巳,詔以來歲改為端平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1.
端平元年春正月改元,詔曰:「春秋正王道之端,式嚴謹始。聖徳開太平之路,尤貴更新。」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詔改明年為嘉熙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2.
〔端平三年十二月〕甲辰,詔以來年為嘉熙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嘉熙四年〕冬十月癸巳,詔改明年為淳祐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理宗嘉熙四年十月癸巳,詔以明年正月初一日為淳祐元年。敕:「……節用愛人,此嘉祐所以永天命;經文緯武,此淳熙所以恢聖謨。……其以明年正月朔為淳祐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3.
〔嘉熙四年十月〕癸巳,詔以明年正月一日為淳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3.
〔淳祐十二年八月〕辛巳,詔改明年為寶祐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淳佑十二年九月壬午,詔以明年改為寶祐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4.
〔淳祐十二年〕九月壬午,詔以明年改為寶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4.
〔寶祐六年〕十二月戊寅,詔改來年為開慶元年。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寶祐六年十二月丙子朔,詔曰:「……法藝祖之宏規,會車書之一統;踵仁祖之盛際,致朝野之咸和。爰易嘉名,以興嗣歲,導迎善慶,振起群心。茂凝常久之功,永底輯寧之福。其以明年正月一日改為開慶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5.
〔寶祐六年〕十二月丙子朔,詔曰:「……法藝祖之宏規,會車書之一統;踵仁祖之盛際,致朝野之咸和。……其以明年正月一日改為開慶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4.
〔開慶元年十二月〕辛亥,詔改來年為景定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6.
〔開慶元年〕十二月辛亥,詔以來年正月一日改為景定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6.
〔景定〕五年十月丁卯,理宗崩。受遺詔,太子即皇帝位。……十二月辛丑,詔改明年為咸淳元年。
佚名.. 维基文库, 36.
〔景定五年〕詔以明年正月一日改為咸淳元年,大赦天下。
佚名.. 维基文库, 卷上.
〔景定五年〕冬十月,忠王即皇帝位,是為度宗,詔以明年為咸淳元年。詔曰:「……況咸平、淳熈之際,皆泰和極盛之時,乃輯嘉名,式新紀曆,……其以明年正月一日,改為咸淳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7.
〔咸淳〕十年七月癸未,度宗崩,奉遺詔即皇帝位於柩前,……〔十月〕甲子,詔以明年為德祐元年。……〔德祐二年二月〕辛丑,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咸淳十年七月癸未,奉遺詔即皇帝位于柩前。十月甲子,詔以明年為德祐元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7.
〔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宜中等乃立昰于福州,以為宋主,改元景炎。……〔至正十五年〕四月戊辰,昰殂於碙洲,其臣號之曰端宗。
徐松.. 维基文库, 54.
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宜中等立昰于福州,以為宋主,改元景炎元年。至元十五年四月戊辰,昰殂于碙洲,其臣號之曰端宗。
- 脫脫.
. 维基文库, 47.
〔至正十五年四月〕庚午,眾又立衛王昺為主,以陸秀夫為左丞相。是月,有黃龍見海中。五月癸未朔,改元祥興。……〔十六年二月〕癸未,……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
徐松.. 维基文库, 54.
〔至元十五年〕四月庚午,眾又立衛王昺為主,以陸秀夫為左丞相。是月,有黃龍現海中。五月癸未朔,改元祥興。
- 王曉波. . 軍事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
- 陳邦瞻.
. 维基文库, 19.
- 陳邦瞻.
. 维基文库, 26.
- 賀達、劉仁亮. . 河北師院學報1991年第3期.
- 陳邦瞻.
. 维基文库, 29.
- 郭學信. . 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
- 陳良. . 刊授黨校雜誌2014年第8期.
- 李強.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 徐東霞. . 山東大學2014年4月碩士論文.
- 崔英超、張其凡. . 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
- 王浩禹. .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22.
- 脫脫.
. 维基文库, 116.
神宗即位,循用皇祐舊格,逮元豐改制,名號雖異,品秩則同,故亦未遑別定。
- 陳邦瞻.
. 维基文库, 39.
- 陳邦瞻.
. 维基文库, 43.
- 薛穎. .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
- 李兆宇. .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
- 游彪.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 張橫. . 貴陽文史2008年第3期.
- 張明華. . 史學月刊2004年第5期.
- 吳功正. . 文學評論1995年第4期.
- . 趣歷史.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 李錫厚. . 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 金春峰. .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 汪聖鐸、喬東山. . 浙江學刊2011年第2期.
- 曉克. .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第6期.
- 陳邦瞻.
. 维基文库, 77.
- 孫建勝. . 溫州人APP. [202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 陳光銳. .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 周密.
. 维基文库.
- 滄洲樵叟.
. 维基文库.
- 李傳印. . 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1期.
- 李超. . 保定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 周密.
. 维基文库.
- 尚志鈞. .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 方廣錩、李際寧. . 文物出版社. 2010.
- 李昉.
. 维基文库.
- 李昉.
. 维基文库.
- 樂史.
. 维基文库.
- 彭百川.
. 维基文库.
- 王著.
. 维基文库.
- 田錫.
. 维基文库.
- 道原.
. 维基文库.
- 辛怡顯.
. 维基文库.
- 高明士. . 元照出版公司. 2017.
- 脫脫.
. 维基文库, 191.
〔石〕介為文有氣,……作《慶曆聖德詩》,……
- 蘇洵.
. 维基文库.
- 王民信. . 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1976.
- 王存.
. 维基文库.
- 曾鞏.
. 维基文库.
- 王安石.
. 维基文库.
- 王安石.
. 维基文库.
- 陸心源.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 趙佶關.
. 维基文库.
- 慎微. .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1986.
- 鄭居中.
. 维基文库.
- 唐慎微. .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10.
-
. 维基文库.
- 佚名.
. 维基文库.
- 佚名.
. 维基文库.
- 徐兢.
. 维基文库.
- . [201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閔凡信.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確庵.
. 维基文库.
- 黃朝英.
. 维基文库.
- 汪藻.
. 维基文库.
- 李綱.
. 维基文库.
- 丁特起.
. 维基文库.
- 陳規.
. 维基文库.
- 李心傳.
. 维基文库.
- 李心傳.
. 维基文库.
- 李綱.
. 维基文库.
- 李綱.
. 维基文库.
- 佚名.
. 维基文库.
- 湯璹.
. 维基文库.
- 尚志鈞. .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7.
- 祖琇.
. 维基文库.
- 周淙.
. 维基文库.
- 梁克家.
. 维基文库.
- . [202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 周密.
. 维基文库.
- 朱熹.
. 维基文库.
- . 2022-06-18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PDF). 2022-06-26 (CBETA電子佛典集成).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6).
- 王致遠.
. 维基文库.
- 黃㽦.
. 维基文库.
- 周弼.
. 维基文库.
- 周應合.
. 维基文库.
- 佚名.
. 维基文库.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建隆觀 在北宋東京城(今河南開封市)梁門外西北。後周世宗建,初名太清觀。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隨建隆年號改名為建隆觀。北宋亡後毀於兵火。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開寶寺 在北宋東京城(今河南開封市)東北安遠門里上方寺西。舊名獨居寺。北齊天保十年(559)建。唐開元十七年(729)改曰封禪寺。北宋開寶三年(970)改名開寶寺。北宋政府曾在該寺開設禮部貢院,更使其名聲大震。金代被毀。
- . 2022-06-18 (晉祠博物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1).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咸平寺 北宋建。在今四川奉節縣西北。《清一統志·夔州府》:咸平寺「在奉節縣西北,宋咸平中建,魏了翁有記」。
- 張岱.
. 维基文库, 2.
蓋靈隱自晉咸和元年,僧慧理建,山門匾曰「景勝覺場」,相傳葛洪所書。寺有石塔四,錢武肅王所建。宋景德四年,改景德靈隱禪寺,元至正三年毀。
-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二:天聖寺,在〔興安〕府治北,唐中和二年捨為寺。舊名景清禪院,宋天聖間改。
- 王鏊.
. 维基文库, 水.
至和塘,一名崑山塘,成於宋至和間,故名。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治平寺石塔 又稱嘉應寺石塔。在今河北贊皇縣東南十里嘉應寺村北。寺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初名嘉應寺。北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治平寺。抗日戰爭中被毀。
- . 2022-07-01 (明倫月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 . [2015-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 . 2022-06-18 (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 脫脫.
. 维基文库, 3.
〔開寶五年二月〕庚辰,以鳳州七房銀冶為開寶監。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興化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四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二鎮地置太平軍,尋改。
- 脫脫.
. 维基文库, 43.
廉州,下,合浦郡,軍事。開寶五年,廢封山、蔡龍、大廉三縣,移州治於長沙場,置石康縣。太平興國八年,改太平軍。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太平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為銀冶監。在今甘肅清水縣西南三十里小泉鄉西南康家里。後廢。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興國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鄂州永興縣置永興軍。三年,改興國。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乾興砦 北宋乾興元年(1022)置,屬鎮戎軍。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北九十里。金改為乾興堡,後廢。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天聖砦 北宋天聖元年(1023)置,屬鎮戎軍。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北六十里。《宋史·劉仲武傳》:熙寧中,「夏人謀犯天聖砦……如期而敵至,力戰卻之」。金屬鎮戎州。元廢。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治平砦 北宋治平四年(1067)置,屬德順軍。即今甘肅靜寧縣西南八十里治平鄉。金升為治平縣。
- 丁福保 1992,第84頁.
- 丁福保 1992,第85頁.
- 丁福保 1992,第86頁.
- 丁福保 1992,第87頁.
- 丁福保 1992,第88頁.
- 丁福保 1992,第89頁.
- 丁福保 1992,第90頁.
- 丁福保 1992,第91頁.
- 丁福保 1992,第92頁.
- 丁福保 1992,第93頁.
- 丁福保 1992,第95頁.
- 丁福保 1992,第96頁.
- 丁福保 1992,第97頁.
- 丁福保 1992,第98頁.
- 丁福保 1992,第99頁.
- 丁福保 1992,第100頁.
- 丁福保 1992,第101頁.
- 丁福保 1992,第102頁.
- 丁福保 1992,第103頁.
- 丁福保 1992,第104頁.
- 丁福保 1992,第106頁.
- 丁福保 1992,第107頁.
- 王振華 2003,第70頁.
- 丁福保 1992,第108頁.
- 丁福保 1992,第109頁.
- 丁福保 1992,第112頁.
- 丁福保 1992,第113頁.
- 丁福保 1992,第114頁.
- 丁福保 1992,第117頁.
- 丁福保 1992,第118頁.
- 丁福保 1992,第119頁.
- 丁福保 1992,第120頁.
- 丁福保 1992,第121頁.
- 丁福保 1992,第122頁.
- 丁福保 1992,第123頁.
- 丁福保 1992,第124頁.
- 丁福保 1992,第125頁.
- 丁福保 1992,第126頁.
- 丁福保 1992,第128頁.
- 丁福保 1992,第129頁.
- 脫脫.
. 维基文库, 38.
光化軍,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陰城鎮建為軍,析谷城縣三鄉,置乾德縣隸焉。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太平州,上,軍事。開寶八年,改南平軍。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州。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興國,望。太平興國中,析贛縣之七鄉置。
- 脫脫.
. 维基文库, 40.
淳化。中。淳化四年,升耀州雲陽黎國鎮為縣。
- 脫脫.
. 维基文库, 38.
咸平。畿。舊通許鎮,隸陳留,咸平五年置縣。
- 顧祖禹.
. 维基文库, 85.
景德鎮,〔浮梁〕縣西南三十里。水土宜陶。宋景德中置鎮於此,因以景德為名。
- 脫脫.
. 维基文库, 38.
祥符,赤。東魏浚儀縣。大中祥符三年改。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天禧鎮 北宋置,屬安陽縣。在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里天喜鎮村。《清一統志·彰德府二》:天禧鎮「宋天禧中徙林慮北齊鎮於此,因名」。
- 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嘉祐鎮 北宋置,在今河北阜平縣東南。《清一統志·正定府》:古嘉祐鎮「在阜平縣東。…… 《舊志》:縣東勝西莊有嘉中鎮,蓋即嘉祐之訛也」。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崇寧,望。唐昌縣。崇寧元年改。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政州,下,江油郡,軍事。本龍州。政和五年,改為政州。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政和,緊。咸平三年,升關隸鎮為縣。政和五年,改關隸為政和縣。有天受銀場。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紹興府,本越州,……紹興元年,升為府。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隆興府,本洪州,……隆興三年,以孝宗潛藩,升為府。
- 祝穆.
. 维基文库, 41.
紹熙府……皇朝屬梓州路,後以係光宗皇帝潛藩,陞紹熙府。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慶元府,本明州,奉化郡,……紹熙五年,以寧宗潛邸,升為府。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慶元。中。慶元三年,分龍泉松源鄉置縣,因以年紀名。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嘉定。上。嘉定十五年,析昆山縣置,以年為名。
- 脫脫.
. 维基文库, 41.
寶慶府,本邵州,邵陽郡,……寶慶元年,以理宗潛藩,升府。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紹慶府,下,本黔州,黔中郡,軍事,武泰軍節度。紹定元年,升府。
- 脫脫.
. 维基文库, 42.
咸淳府,下,本忠州,南賓郡,軍事。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府。
- 顧祖禹.
. 维基文库, 101.
宋開寶四年平南漢,仍曰廣州。〈亦曰南海郡、清海軍節度,祥興元年升為祥興府,既又改為翔龍府。〉
參考書籍
- 李兆洛. . 臺灣中華書局. 1970-03.
- 丁福保原編, 馬定祥批注.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08. ISBN 7-208-01435-3.
- 劉鵬、劉志榮. 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05期.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 2000-09. ISSN 1000-8705.
- 徐俊.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11. ISBN 9787562222774.
- 王振華、郝福祥. 文物春秋2003年01期. 河北博物院. 2003-01. ISSN 1003-6555.
- 李崇智. . 中華書局. 2004-12. ISBN 9787101090185.
- 馬雪. 滄桑2008年01期. 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2008-01. ISSN 2096-0816.
- 張遂新. 今日南國2010年02期. 廣西日報社. 2009-02. ISSN 1673-1190.
- 諸寅嘯. 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上海師範大學. 2012-05.
- 田逢兵. 黑龍江史志2014年07期. 黑龍江史志雜誌社. 2014-04. ISSN 1004-020X.
- 張俊飛.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02期. 揚州教育學院. 2016-06. ISSN 1008-6536.
- 王壽南主編.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0-05. ISBN 978957113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