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年號列表

唐朝中國歷史上由漢族为主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一个朝代,公元618年,高祖李淵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公元690年,武則天代唐稱帝,建立武周。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中宗繼位,恢復唐朝。到公元907年由朱溫建立的後梁取代為止,共歷時290年[1]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年號為貞觀

唐朝延續著漢武帝時期以來的年號紀年法。唐朝的年號特點有四點:其一,逾年改元和當年改元併存。其二,年號數量多、改元頻繁,約佔中國年號總數的8.23%,是中國古代年號數量較多的朝代之一[註 1]。其三,始創年號編制新方法,從前任帝王年號中各選取一字組合成新的年號,比如「貞元」便由「貞觀」「開元」各取一字組合而成。其四,出現重複使用的年號,比如高宗肅宗各自使用「上元」年號[2]

唐朝改元的原因,主要有新君即位、祥瑞、祭祀、祈福消災、重大政治事件等五類[3]。年號也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思想內涵:例如武則天的光宅、永昌、天授、如意、神功,充滿了吉利祥瑞的語意;長壽、延載、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久視、長安,反映了武則天晚年渴望長壽的強烈心理[4]。唐朝亦有不少的人事物,在當代及後世以年號來冠名及命名,舉例有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都頗有成就的「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5],記錄太宗與大臣問答名言的《貞觀政要[6],因高宗泰山封禪而改名的「乾封縣[7],乾封年間鑄造的「乾封泉寶[8]盧綸等10位詩人為代表的「大曆十才子[9]等等。

唐朝20多位皇帝當中,使用的年號最多、改元最為頻繁的是高宗和武則天;高宗在位33年,使用了14個年號;武則天稱帝15年,使用了14個年號[10],且幾乎每年更換一次,甚至有一年內更改兩次[4],如果把太后臨朝稱制期間計入[註 2],則使用了20個年號[11]。武則天還依照周曆更改正朔,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沿用到久視元年十月就恢復成舊正朔[4]。肅宗時也曾短暫改制,去年號,採帝王紀年,以子月為歲首;經歷了七個月後,恢復成年號紀年及正月為歲首的制度[12]

下表列出唐朝(包括武周)使用的76個年號,以及預定啟用但後來取消的通乾、永新2個年號。年號含義以段勇、何磊、王曉、劉新方四位學者的論文研究為主,無結論則以空白表示。各年號的使用時間出自劉昫舊唐書》、歐陽脩新唐書》以及司馬光資治通鑑》。

唐朝年號

唐朝年號
年號 君主 啟用日期
(西曆)
停用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 改元原因 年號含義 備註 來源
武德 高祖
李淵
元年五月二十日
(618年6月18日)
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627年1月22日)
9年 新君即位 武,繼承;德,德政
接續繼承古聖賢王德政善政[13]
武德九年八月九日太宗繼位[註 3] [17][18][16][19]
貞觀 太宗
李世民
元年正月初一日
(627年1月23日)
二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650年2月6日)
23年 新君即位 貞,正常;觀,諦視
以正道示人,以正道示天下[20]
宋代避諱宋仁宗的名字,多稱「真觀」或「正觀」[21][22]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一日高宗繼位。
[17][19][23]
永徽 高宗
李治
元年正月初一日
(650年2月7日)
七年正月初六日
(656年2月6日)
7年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永,長;徽,善
永久長遠之善[24]
[17][23][25]
显庆 元年正月初七日
(656年2月7日)
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661年4月3日)
6年 重大政治事件 唐代避諱中宗的名字,多稱「明慶」或「光慶」[22][26] [17][25][27]
龙朔 元年二月三十日[註 4]
(661年4月4日)
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64年2月1日)
3年 祥瑞 [28][27][30]
麟德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5]
(664年2月2日)
三年正月初四日
(666年2月13日)
3年 祥瑞 [28][30][31]
乾封 元年正月初五日
(666年2月14日)
三年二月十一日
(668年3月28日)
3年 祭祀 [28][31][32]
總章 元年二月十二日[註 6]
(668年3月29日)
三年二月三十日
(670年3月26日)
3年 重大政治事件 [28][32][37]
咸亨 元年三月初一日
(670年3月27日)
五年八月十四日
(674年9月19日)
5年 祈福消災 咸,皆悉;亨,嘉美
天地調和,萬物欣欣向榮[38]
[28][37][39]
上元 元年八月十五日
(674年9月20日)
三年十一月初七日
(676年12月17日)
3年 祈福消災 期望上元天官的賜福[40] [28][39][41]
儀鳳 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註 7]
(676年12月18日)
四年六月初二日
(679年7月14日)
4年 祥瑞 [28][41][43]
未正式使用 預定於儀鳳四年正月一日啟用,然而未及正式改元即被取消。 [44][45][46]
調露 元年六月初三日
(679年7月15日)
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680年9月20日)
2年 祈福消災 [28][43][47]
永隆 元年八月二十三日
(680年9月21日)
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681年11月14日)
2年 重大政治事件 唐代避諱玄宗的名字,多稱「永崇」[26] [28][47][48]
開耀 元年九月三十日[註 8]
(681年11月15日)
二年二月十八日
(682年4月1日)
2年 祈福消災 [28][48][52]
永淳 元年二月十九日[註 9]
(682年4月2日)
二年十二月初三日
(683年12月26日)
2年 重大政治事件 [28][52][54]
弘道 元年十二月初四日[註 10]
(683年12月27日)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684年1月22日)
1年 光宣道化,弘揚道教[56] 弘道元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宗繼位[註 11] [28][54][59]
嗣聖 中宗
李顯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12]
(684年1月23日)
元年二月初六日
(684年2月26日)
1年 新君即位 [61][59][62]
文明 睿宗
李旦
元年二月初七日[註 13]
(684年2月27日)
元年九月初五日
(684年10月18日)
1年 新君即位 光照四方,君臨天下[64] [61][62][65]
光宅 元年九月初六日[註 14]
(684年10月19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685年2月8日)
1年 《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61][65][67]
垂拱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5年2月9日)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689年1月26日)
4年 帝王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68] [61][67][69]
永昌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9年1月27日)
元年十月三十日
(689年12月17日)
1年 祥瑞、祭祀、重大政治事件 更改曆法,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一日為載初元年正月一日。 [61][69][70]
載初 元年正月初一日
(689年12月18日)
元年九月初八日
(690年10月15日)
1年 祭祀、重大政治事件 以子月為歲首。 [61][70][71]
武周年號
年號 君主 啟用日期
(西曆)
停用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 改元原因 年號含義 備註 來源
天授 則天帝
武曌
元年九月初九日
(690年10月16日)
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692年4月21日)
3年 新君即位 上天授予君權[72] 以子月為歲首,改國號為周[註 15] [61][71][73]
如意 元年四月初一日
(692年4月22日)
元年九月初九日
(692年10月22日)
1年 祈福消災 對天授以來內外諸事均感如意[72] 以子月為歲首。 [61][73][74]
長壽 元年九月初十日[註 16]
(692年10月23日)
三年五月初十日
(694年6月8日)
3年 祈福消災 祈求健康長壽[72][76] 以子月為歲首。 [61][74][77]
延載 元年五月十一日[註 17]
(694年6月9日)
元年十月三十日
(694年11月22日)
1年 延續武周皇祚[79] 以子月為歲首。 [61][77][80]
證聖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18]
(694年11月23日)
元年九月初八日
(695年10月21日)
1年 重大政治事件 佛教用語,意為證入聖果[82] 以子月為歲首。 [61][80][83]
天冊萬歲 元年九月初九日[註 19]
(695年10月22日)
二年臘月初十日
(696年1月19日)
2年 仰仗佛法庇護,武周皇祚國運長久[82] 以子月為歲首。 [61][83][85]
萬歲登封 元年臘月十一日
(696年1月20日)
元年三月三十日
(696年5月6日)
1年 祭祀 萬歲,武則天;登封,在嵩山舉行封禪[82] 以子月為歲首。 [61][85][86]
萬歲通天 元年四月初一日

[註 20]
(696年5月7日)

二年九月初八日
(697年9月28日)
2年 祭祀 武則天祚求上天庇佑、風調雨順、社會安寧[89] 以子月為歲首。 [61][86][90]
神功 元年九月初九日[註 21]
(697年9月29日)
元年閏十月三十日
(697年12月19日)
1年 重大政治事件 平定契丹之亂係天助所致[92] 以子月為歲首。 [93][90][94]
聖曆 元年正月初一日
(697年12月20日)
三年五月初四日
(700年5月26日)
3年 祭祀 永享太平盛世[95] 以子月為歲首。 [93][94][96]
久視 元年五月初五日
(700年5月27日)
二年正月初二日
(701年2月14日)
2年 祈福消災 對長生長壽的追求與嚮往[97] 久視元年十月起恢復以寅月為歲首[96] [93][96][98]
大足 元年正月初三日[註 22]
(701年2月15日)
元年十月初二日
(701年11月6日)
1年 祥瑞 [93][98][100]
長安 元年十月初三日[註 23]
(701年11月7日)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705年1月29日)
4年 祈福消災 削弱武氏勢力,鞏固太子地位,以達長治久安的目地[97] [93][100][102]
神龍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24]
(705年1月30日)
三年九月初四日
(707年10月4日)
3年 以神龍比喻自己是真龍天子[105]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繼位。二月四日,復國號為唐[註 25] [93][102][107]
(續)唐朝年號
年號 君主 啟用日期
(西曆)
停用日期
(西曆)
使用年數 改元原因 年號含義 備註 來源
景龍 中宗
李顯
元年九月初五日
(707年10月5日)
四年六月初三日
(710年7月4日)
4年 [93][107][108]
唐隆 殤帝
李重茂
元年六月初四日
(710年7月5日)
元年七月十九日
(710年8月18日)
1年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唐代避諱玄宗的名字,多稱「唐元」、「唐興」或「唐安」[109]
唐隆元年六月七日殤帝繼位,六月二十四日睿宗繼位。
[93][108][110]
景雲 睿宗
李旦
元年七月二十日
(710年8月19日)
三年正月十八日
(712年2月29日)
3年 新君即位、祥瑞 [93][110][111]
太極 元年正月十九日
(712年3月1日)
元年五月初二日
(712年6月10日)
1年 [93][111][112]
延和 元年五月初三日
(712年6月11日)
元年八月初六日
(712年9月11日)
1年 延和元年八月三日玄宗繼位[註 26] [93][112][114]
先天 玄宗
李隆基
元年八月初七日
(712年9月12日)
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713年12月21日)
2年 新君即位 先天,先於天象
在天象尚未出現變化前,採取措施預防,則不違背天意,順乎人意[115]
[116][114][117]
開元 元年十二月初一日
(713年12月22日)
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42年2月9日)
29年 開闢新紀元[118] [116][117][119]
天寶 元年正月初一日
(742年2月10日)
十五載八月十五日
(756年9月13日)
15年 祥瑞 天,上天;寶,靈符
皇帝受命於天的符命之書[120]
天寶三年正月一日起改「年」為「載」。
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改元,在成都的玄宗得知太子己經繼位,於八月十六日退位為太上皇。
[116][119][121]
至德 肅宗
李亨
元載七月十二日
(756年8月12日)
三載二月初四日
(758年3月17日)
3年 新君即位 稱「年」為「載」。 [116][121][122]
乾元 元年二月初五日[註 27]
(758年3月18日)
三年閏四月十八日
(760年6月6日)
3年 重大政治事件 整頓乾坤、再造天下自許[118] 乾元元年二月五日起復「載」為「年」。 [116][122][124]
上元 元年閏四月十九日[註 28]
(760年6月7日)
二年九月二十日
(761年10月22日)
2年 祈福消災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號,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 [116][124][126]
寶應 元年四月十五日[註 29]
(762年5月14日)
二年七月初十日
(763年8月23日)
2年 祥瑞 寶應元年四月十五日起恢復寅正,四月二十日代宗繼位[註 30] [116][130][131]
廣德 代宗
李豫
元年七月十一日[註 31]
(763年8月24日)
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65年1月25日)
2年 新君即位 廣先聖之德,施李唐之德政[133] [116][131][134]
永泰 元年正月初一日[註 32]
(765年1月26日)
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766年12月17日)
2年 祈福消災 立大中之道[137] [116][134][138]
大曆 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註 33]
(766年12月18日)
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780年2月10日)
14年 大力革新,行匡救治世之法[137] 大曆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德宗繼位。 [116][138][140]
建中 德宗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0年2月11日)
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84年1月26日)
4年 新君即位 [141][140][142]
興元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4年1月27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785年2月13日)
1年 重大政治事件 [141][142][143]
貞元 元年正月初一日
(785年2月14日)
二十一年八月初四日
(805年8月31日)
21年 從年號「貞觀」「開元」各取一字[144]
貞正守一,致世太平[118]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順宗繼位。 [141][143][145]
永貞 順宗
李誦
元年八月初五日
(805年9月1日)
二年正月初一日
(806年1月24日)
2年 新君即位 永,長;貞,正
長享正命[118]
永貞元年八月九日憲宗繼位。 [141][145][146]
元和 憲宗
李純
元年正月初二日
(806年1月25日)
十六年正月初二日
(821年2月7日)
16年 新君即位 元和十五年閏正月三日穆宗繼位[註 34] [141][146][149]
永新 穆宗
李恒
啟用當天廢除 於元和十五年二月五日啟用,但不久即被取消[150] [151]
長慶 元年正月初三日[註 35]
(821年2月8日)
五年正月初六日
(825年1月28日)
5年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長慶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敬宗繼位[註 36] [141][149][154]
寶曆 敬宗
李湛
元年正月初七日
(825年1月29日)
三年二月十二日
(827年3月13日)
3年 新君即位 寶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宗繼位。 [141][154][155]
大和 文宗
李昂
元年二月十三日[註 37]
(827年3月14日)
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36年1月21日)
9年 新君即位 唐代文獻皆作「太和」[158] [159][155][160]
開成 元年正月初一日
(836年1月22日)
六年正月初八日
(841年2月3日)
6年 開成五年正月十四日武宗繼位[註 38] [159][160][162][163]
會昌 武宗
李炎
元年正月初九日[註 39]
(841年2月4日)
七年正月十六日
(847年2月6日)
7年 新君即位 會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宣宗繼位[註 40] [159][163][168]
大中 宣宗
李忱
元年正月十七日[註 41]
(847年2月6日)
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
(860年12月16日)
14年 新君即位 大中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懿宗繼位[註 42] [159][168][171][172]
咸通 懿宗
李漼
元年十一月初二日[註 43]
(860年12月17日)
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
(874年12月16日)
15年 新君即位、祈福消災 選自宣宗所制《泰邊陲樂曲詞》「海岳晏咸通」之句[174]
宣揚繼承皇位出自宣宗之意[175]
咸通十四年七月十九日僖宗繼位[註 44] [159][172][177][178]
乾符 僖宗
李儇
元年十一月初五日
(874年12月17日)
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80年2月13日)
6年 新君即位 [179][178][180]
廣明 元年正月初一日
(880年2月14日)
二年七月初十日
(881年8月8日)
2年 [179][180][181]
中和 元年七月十一日
(881年8月9日)
五年三月十三日
(885年4月1日)
5年 重大政治事件 [179][181][182]
光啟 元年三月十四日
(885年4月2日)
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888年4月6日)
4年 重大政治事件 希望開啟新紀元[183] [179][182][184]
文德 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註 45]
(888年4月7日)
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889年2月3日)
1年 重大政治事件 文德元年三月八日昭宗繼位。 [179][184][186]
龍紀 昭宗
李曄
元年正月初一日
(889年2月4日)
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890年1月24日)
1年 新君即位 [179][186][187]
大順 元年正月初一日
(890年1月25日)
三年正月二十日
(892年2月21日)
3年 祈福消災 祈禱恢復有序的君臣關係[76] [179][187][188]
景福 正年正月二十一日[註 46]
(892年2月22日)
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894年2月9日)
2年 [179][188][190]
乾寧 元年正月初一日
(894年2月10日)
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898年9月15日)
5年 [179][190][191]
光化 元年八月二十七日
(898年9月16日)
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901年5月15日)
4年 重大政治事件 [179][191][192]
天復 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註 47]
(901年5月16日)
四年閏四月初十日[註 48]
(904年5月27日)
4年 祈福消災 [179][192][198]
天祐 元年閏四月十一日
(904年5月28日)
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註 49]
(907年6月4日)
4年 祈福消災 祈求上天保佑即將滅亡的唐朝[201] 天祐元年八月十五日哀帝李柷繼位,沿用天祐年號。
天祐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哀帝禪位於朱溫;四月十八日朱溫稱帝,四月二十二日改年號為開平元年,建立後梁。
[179][198][202][203]

年號相關

類別 名稱
歷史 貞觀之治[5][204][205][206]永徽之政[207][208]神龍政變[209]唐隆政變[210]開元盛世[211][212][213]天寶之亂[214][215][216]永貞革新[217]永貞內禪[218]元和中興[219]甘露之變[220][221][222][223][224]會昌法難[225][226]大中之治[227]
人物 貞觀十八學士[228]開元十八學士[229][230]開元三大士[231]大曆十才子[9][232]
文化 開天詩壇[233]大曆詩風[234][235]大曆體[236]元和詩風(又稱元和詩壇[237][238][239]元和體[240]
古籍 貞觀政要[241]、《永徽律[242]、《麟德曆》(又名《儀鳳曆》)[243]、《開元占經[244]、《開元廣濟方[245]、《開元雜報[246]、《開元禮[247]、《開元天寶遺事[248]、《開元釋教錄[249]、《開天傳信記[250]、《貞元釋教錄[251]、《元和郡縣圖志[252]、《元和姓纂[253]、《白氏長慶集[254]、《會昌解頤錄[255]
建築 开元寺[256]
文物 景雲鐘[257]長慶會盟碑[258]開成石經[259]唐中和銅鐘[260]
錢幣 乾封泉寶[8]乾元重寶[8]大曆元寶[261]建中通寶[261]會昌開元[262]咸通玄寶[263]
地域 貞觀十道[264]開元十五道[264]
政區 武德縣[265]武德縣[266]乾封縣[7]乾封縣[267]登封縣[268]天寶縣[269]至德縣[270]乾元縣[271]上元縣[272]興元府[273]寶應縣[274]永泰縣[275]大曆縣[276]乾符縣[277]

注釋

  1. 如果將西漢及東漢分開計算,則唐朝是中國古代年號最多的朝代;如果將西漢及東漢合併計算,則唐朝是中國古代年號排行第二多的朝代。
  2. 683年-690年期間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執掌國政。
  3. 《舊唐書》作八月癸亥(八日)繼位[14];《新唐書》作八月甲子(九日)繼位[15];《資治通鑑》作八月癸亥(八日)高祖禪位,甲子(九日)太宗繼位[16]
  4. 《中國歷代年號考》作起於三月[28];《舊唐書》作起於三月丙申(一日)[29]
  5. 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紀元鈔》作龍朔四年六月一日改元[28],與史書相差半年。
  6. 總章年號啟用時間以《舊唐書》為準[33];《唐會要》作二月二十九日改元[34];《新唐書》及《資治通鑑》作三月庚寅(六日)改元[35][36]
  7. 《唐會要》作十一月三日改元[42]
  8. 《舊唐書》及《資治通鑑》作十月乙丑(?)改元[49][50];《唐會要》作十月六日改元[51]
  9. 《唐會要》作二月十三日改元[53]
  10. 《舊唐書》作十二月己酉(?)改元[55]
  11. 《舊唐書》作十二月丁巳(四日)繼位[57],《唐會要》作十二月六日繼位[58]
  12. 《新唐書》作正月癸未(?)改元[60]
  13. 《資治通鑑》作二月壬子(?)改元[63]
  14. 《唐會要》及《全唐文》作九月五日改元[66]
  15. 武則天改夏曆十一月為正月,夏曆十二月為臘月,夏曆正月為一月[70]
  16. 《唐會要》作九月九日改元[75]
  17. 《唐會要》作五月十日改元[78]
  18. 《唐會要》作三月一日改元[81]
  19. 《唐會要》作九月二十九日改元[84]
  20. 萬歲通天年號啟用時間以《舊唐書》、《唐會要》為準[87];《新唐書》作三月丁巳(十六日)改元[88]
  21. 《資治通鑑》作九月壬辰(?)改元[91]
  22. 《唐會要》作正月五日改元[99]
  23. 《唐會要》作十月二十三日改元[101]
  24. 《新唐書》作正月甲辰(二十三日)改元[103],《唐會要》作正月五日改元[104]
  25. 《唐會要》作正月二十四日繼位,二月五日復國號為唐[106]
  26. 《唐會要》作七月五日繼位[113]
  27. 《唐會要》作三月五日改元[123]
  28. 《唐會要》作閏四月九日改元[125]
  29. 《舊唐書》、《新唐書》作四月乙丑(十六日)改元[127][128]
  30. 《唐會要》作四月二十一日繼位[129]
  31. 《唐會要》作七月二十日改元[132]
  32. 永泰年號啟用時間以《舊唐書》為準[135];《資治通鑑》作正月癸卯(十一日)改元[136]
  33. 《唐會要》作十月十二日改元[139]
  34. 《唐會要》作正月繼位[147];《舊唐書》作正月丙午(?)繼位[148]
  35. 長慶年號啟用日期以《舊唐書》及《全唐文》為準[149];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作正月戊戌朔,辛丑為初四日[152]
  36. 《舊唐書》作正月癸酉(二十三日)繼位[153]
  37. 《舊唐書》作正月乙巳(?)改元[156],《全唐文》作正月十三日改元[157]
  38. 《新唐書》作正月辛巳(四日)繼位[161]
  39. 《舊唐書》作正月庚戌(?)改元[164]
  40. 《舊唐書》作三月二日繼位[165];《新唐書》作三月甲子(二十三日)繼位[166];《唐會要》作三月二十二日繼位[167]
  41. 《舊唐書》作正月戊申(十一日)改元[169]
  42. 《新唐書》作八月癸巳(十日)繼位[170]
  43. 《舊唐書》作十一月丁丑(?)改元[173]
  44. 《舊唐書》作七月二十日繼位[176]
  45. 《舊唐書》作二月戊子(二十日)改元[185]
  46. 《舊唐書》作正月丙午朔(一日)改元[189]
  47. 《全唐文》作四月十五日改元[193],《舊唐書》作四月甲戌(二十二日)改元[194];《新唐書》作四月丙子(二十四日)改元[195]
  48. 蜀王王建使用至天復八年正月九日[196],晉王李克用使用至天復七年[197]
  49. 吳王楊渥、楊隆演使用至天祐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199],晉王李存勗使用至天祐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200]

參考資料

  1. 徐俊 2004,第179-261頁.
  2. 王曉 2015,第21-30頁.
  3. 王曉 2015,第31-40頁.
  4. 李志賢 1998,第9頁.
  5. 王壽南 2020,第280頁.
  6.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8. 乾封,隋博城縣。……乾封元年,高宗封泰山,改為乾封縣。
  8.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9. 乾封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盜鑄轉多。遂改鑄新文曰乾封泉寶。……至乾元元年七月十六日詔:「……宜聽於諸監別鑄一當十錢。其文曰乾元重寶。……」
  9.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28. 〔盧〕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曆十才子」。
  10. 何磊 2006,第193頁.
  11. 王曉 2015,第28頁.
  12. 孫英剛. . 人文雜誌2013年第2期.
  13. 段勇 2006,第25-28頁.
  1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 〔武德九年〕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15.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 〔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貞觀元年正月乙酉,改元。
  16.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1. 〔武德九年八月〕癸亥,制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甲子,太宗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赦天下。
  17. 李崇智 2004,第98頁.
  18.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義寧二年五月〕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命刑部尚書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
  1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 貞觀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
  20. 段勇 2006,第28-31頁.
  21. 段勇 2006,第31頁.
  22. 李兆洛 1970,第11頁.
  23.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甲戌朔,皇太子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永徽元年春正月辛丑朔,上不受朝,詔改元。
  24. 段勇 2006,第31-33頁.
  25.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永徽七年正月〕壬申,大赦,改元為顯慶。
  26. 顧炎武.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3. 唐中宗諱顯,玄宗諱隆基,唐人凡追稱高宗顯慶年號多「明慶」,永隆年號多「永崇」。
  27.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龍朔元年〕二月乙未,改元,赦洛州。
  28. 李崇智 2004,第99頁.
  2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龍朔元年三月丙申朔,改元。
  30.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龍朔三年〕十二月庚子,詔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麟德元年。
  3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麟德三年正月〕壬申,御朝覲壇受朝賀。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
  3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乾封三年二月〕丙寅,以明堂制度歷代不同,漢、魏以還,彌更訛舛,遂增損古今,新制其圖。下詔大赦,改元為總章元年。
  33. 陳靈海 2012,第63頁.
  34.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乾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為總章。
  35.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總章元年〕三月庚寅,大赦,改元。
  36.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1. 〔總章元年〕朝廷議明堂制度略定,三月,庚寅,赦天下,改元。
  3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總章三年〕三月甲戌朔,大赦天下,改元為咸亨元年。
  38. 王曉 2015,第11-12頁.
  3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咸亨五年〕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懿王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文武聖皇帝,太穆皇后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為文德聖皇后。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改咸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
  40. 王曉 2015,第16頁.
  4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上元三年十一月〕壬申,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改上元三年曰儀鳳元年,大赦。
  42.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為儀鳳。
  43.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儀鳳四年〕六月辛亥,制大赦天下,改儀鳳四年為調露元年。
  44. 陳靈海 2012,第69頁.
  45.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儀鳳三年四月〕戊申,大赦,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十二月,詔停明年「通」之號,以反語不善故也。
  46.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儀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乾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
  4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調露二年八月〕乙丑,立英王哲為皇太子。改調露二年為永隆元年,赦天下,大酺三日。
  48.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開耀元年九月〕乙丑,改元,赦定襄軍及諸道緣征官吏兵募。
  4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永隆二年〕冬十月丙寅朔,日有蝕之。乙丑,改永隆二年為開耀元年。
  50.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2. 〔開耀元年九月〕壬戌,裴行儉等獻定襄之俘。乙丑,改元。
  51.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為開耀。
  5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永淳元年〕二月癸未,以太子誕皇孫滿月,大赦。改開耀二年為永淳元年,大酺三日。
  53.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開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為永淳。
  54.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是夕,皇帝崩于貞觀殿,年五十六。
  55.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永淳二年〕十二月己酉,詔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
  56. 王曉 2015,第15頁.
  5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顯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
  58.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弘道元年十二月六日,即位。
  59.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3. 〔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中宗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光宅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聖,赦天下。
  60.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光宅元年正月癸未,改元嗣聖。
  61. 李崇智 2004,第100頁.
  6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嗣聖元年二月〕己未,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於別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
  63.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3. 〔文明元年二月〕壬子,以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睿宗之長子也。赦天下,改元文明。
  64. 王曉 2015,第13-14頁.
  65.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光宅元年〕九月甲寅,大赦,改元。
  66.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文明元年九月五日,改為光宅。
    董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6. ……可大赦天下,改文明元年為光宅元年。自九月五日昧爽已前,……
  67.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改元。
  68. 王曉 2015,第14頁.
  69.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于萬象神宮,大赦,改元,賜酺七日。
  70.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4. 〔天授元年〕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后享萬象神宮,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
  7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賜酺七日。乙酉,加尊號曰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
  72. 何磊 2006,第189頁.
  73.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長壽元年〕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大赦,改元如意。
  74.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長壽元年九月〕庚子,大赦,改元。
  75.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如意元年九月九日,改為長壽。
  76. 王曉 2015,第37頁.
  77.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延載元年〕五月甲午,加號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改元,賜酺七日。
  78.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長壽三年五月十日,改為延載。
  79. 何磊 2006,第189-190頁.
  80.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天冊萬歲元年正月辛巳,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
  81.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延載二年三月一日,改為證聖。
  82. 何磊 2006,第190頁.
  83.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天冊萬歲〕九月甲寅,祀南郊。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大赦,改元,賜酺九日。
  84.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證聖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改為天冊萬歲。
  85.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萬歲登封。
  86.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萬歲登封〕夏四月,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為萬歲通天,大酺七日。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萬歲登封元年四月一日,改為萬歲通天。
  87. 程龍 2002,第175-176頁.
  88.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萬歲通天元年三月〕丁巳,復作明堂,改曰通天宮。大赦,改元,賜酺七日。
  89. 何磊 2006,第190-191頁.
  90.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神功元年〕九月壬寅,大赦,改元,賜酺七日。
  91.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6. 〔神功元年〕九月,壬辰,大享通天宮,大赦,改元。
  92. 何磊 2006,第191頁.
  93. 李崇智 2004,第101頁.
  94.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聖曆元年正月甲子,大赦,改元,賜酺九日。
  95. 何磊 2006,第191-192頁.
  96.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聖曆三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停金輪等尊號,大酺五日。……冬十月甲寅,復舊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大赦天下。
  97. 何磊 2006,第192頁.
  98.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長安元年正月丁丑,改元大足。
  99.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久視二年正月五日,改為大足。
  100.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長安元年〕十月壬寅,如京師。辛酉,大赦,改元。
  101.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大足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改為長安。
  102.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7. 神龍元年春,正月,壬午朔,赦天下,改元。〈《考異》曰:《新紀》:「長安五年,正月,壬午,大赦;甲子,太子監國,改元。」按《則天實錄》:「神龍元年,正月,壬午朔,大赦,改元。」《舊紀》、《唐曆》、《統紀》、《會要》皆同。《紀年通譜》亦以神龍為武后年號,中宗因之。《新紀》誤也。〉……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8. 〔神龍元年二月〕甲寅,復國號曰唐。
  103.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等以羽林兵討亂。甲辰,皇太子監國,大赦,改元。
  104.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久視二年正月五日,改為大足。
  105. 何磊 2006,第192-193頁.
  106.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即位於通天宮端扆殿。二月五日,國號依舊稱大唐。
  10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7. 〔神龍三年九月〕庚子,上皇帝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后尊號曰順天翊聖,大赦天下,改元為景龍。
  108.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7. 〔景龍四年六月〕甲申,發喪於太極殿,宣遺制。皇太后臨朝,大赦天下,改元為唐隆。……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時年十六。
  109. 鍾淵映.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玉海》:「或曰唐元、唐興、唐安。」蓋開元、天寶之間避諱改稱者,而《唐會要》、《唐大詔令》皆書唐隆。
  110.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7. 〔景龍四年六月〕甲辰,……少帝遜于別宮。是日即皇帝位,……己巳,冊平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為景雲。
  11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7. 〔景雲三年正月〕己丑,大赦天下,改元為太極。
  11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7. 〔太極元年〕五月戊寅,親祀北郊。辛未,大赦天下,改元為延和。
  113.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延和元年七月五日,即位。
  11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延和元年〕八月庚子,帝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甲辰,大赦天下,改元為先天。
  115. 王曉 2015,第12-13頁.
  116. 李崇智 2004,第102頁.
  11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先天二年〕十二月庚寅朔,大赦天下,改元為開元。
  118. 劉新方 2009,第27頁.
  11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 天寶元年春正月丁未朔,大赦天下,改元。……〔天寶〕三載正月丙辰朔,改年為載。……〔天寶十五載〕八月癸未朔,御蜀都府衙。……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
  120. 王曉 2015,第16-17頁.
  12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 〔至德元載七月〕甲子,上即皇帝位於靈武。……下制曰:「……乃以七月甲子,即皇帝位於靈武。敬崇徽號,上尊聖皇曰上皇天帝,所司擇日昭告上帝。朕以薄德,謬當重位,既展承天之禮,宜覃率士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
  12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 〔至德三載二月〕丁未,御明鳳門,大赦天下,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
  123.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至德三載三月五日,改為乾元。
  12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 〔乾元三年閏四月〕己卯,以星文變異,上御明鳳門,大赦天下,改乾元為上元。
  125.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乾元三年閏四月九日,改為上元。
  126.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22. 〔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制去尊號,但稱皇帝;去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月皆以所建為數。
  12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 乙丑,詔皇太子監國。又曰:「上天降寶,獻自楚州,因以體元,葉乎五紀。其元年宜改為寶應,建巳月為四月,餘月並依常數,仍依舊以正月一日為歲首。」
  128.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 〔寶應元年四月〕乙丑,皇太子監國。大赦,改元年為寶應元年,復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為四月。
  129.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寶應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
  130.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22. 〔寶應元年四月〕甲子,制改元;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赦天下。……己巳,代宗即位。
  13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1. 〔寶應二年七月〕壬子,御宣政殿宣制,改元曰廣德,大赦天下,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
  132.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寶應二年七月二十日,改為廣德。
  133. 劉海波 2017,第102頁.
  13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1. 永泰元年正月癸巳朔,制曰:「……今將大振綱維,益明懲勸,肇舉改元之典,弘敷在宥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廣德三年為永泰元年。」
  135. 陳靈海 2012,第66頁.
  136.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23. 〔永泰元年〕春,正月,癸卯朔,改元;赦天下。
  137. 劉海波 2017,第106頁.
  138.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1. 〔永泰二年十一月〕甲子,日長至,上御含元殿,下制大赦天下,改永泰二年為大曆元年。
  139.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永泰二年十月十二日,改為大曆。
  140.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2. 大曆十四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即位於太極殿。……建中元年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改元建中。
  141. 李崇智 2004,第103頁.
  14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2. 興元元年春正月癸酉朔,上在奉天行宮受朝賀。詔曰:「……可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為興元元年。……」
  143.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2. 貞元元年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宣制大赦天下,改元貞元。
  144. 洪邁.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6. 唐德宗以建中、興元之亂,思太宗貞觀、明皇開元為不可跂及,故改年為貞元,各取一字以法象之。
  145.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4. 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即位於太極殿。……〔八月〕辛丑,誥:「有天下傳歸於子,前王之制也。……宜以今月九日冊皇帝于宣政殿。國有大命,恩俾惟新,宜因紀元之慶,用覃在宥之澤。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
  146.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4. 〔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丁酉朔,受內禪。乙巳,即皇帝位於宣政殿。……元和元年春正月丙寅朔,皇帝率群臣于興慶宮奉上太上皇號曰應聖壽太上皇。丁卯,御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御丹鳳樓,大赦天下,改元曰元和。
  147.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
  148.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6.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丙午,即皇帝位於太極殿東序。
  14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6. 長慶元年正月己亥朔,上親薦獻太清宮、太廟。是日,法駕赴南郊。日抱珥,宰臣賀於前。辛丑,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即日還宮,御丹鳳樓,大赦天下。改元長慶。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憲宗崩,……閏月丙午,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長慶元年正月……辛丑,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董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66. ……可大赦天下,改元和十六年為長慶元年。自正月三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
  150. 吳超 2013,第101-108頁.
  151. 顧方肅.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號為永新元年……
  152. 陳垣 1999,第104頁.
  153.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7上. 〔長慶〕四年正月壬申,穆宗崩。癸酉,皇太子即位柩前,時年十六。
  154.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長慶〕四年正月,穆宗崩。……丙子,皇太子即皇帝位于太極殿。……寶曆元年正月……辛亥,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155.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寶曆二年十二月,敬宗崩,……乙巳,江王即皇帝位于宣政殿。……大和元年二月乙巳,大赦,改元。
  156.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7上. 大和元年春正月癸亥朔。……乙巳,御丹鳳樓,大赦,改元大和。
  157. 董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75. ……可大赦天下,改寶曆三年為太和元年。正月十三日昧爽已前,……
  158. 錢大昕.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2. 太和元年 「太」當作「大」。予見唐石刻書文宗年號皆是「大」字,與魏明帝、晉海西公、後魏孝文、吳楊溥稱太和者各別。今刊本新舊史皆誤為太矣。
  159. 李崇智 2004,第104頁.
  160.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7下. 開成元年正月辛丑朔,帝常服御宣政殿受賀,遂宣詔大赦天下,改元開成。
  161.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開成五年正月〕辛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16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8上. 〔開成五年正月〕四日,文宗崩,宣遺詔:皇太弟宜於柩前即皇帝位,宰相楊嗣復攝塚宰。十四日,受冊于正殿,時年二十七。
  163.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會昌元年正月……辛巳,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16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8上. 會昌元年正月壬寅朔。庚戌,有事於郊廟,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165.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8下. 會昌六年三月一日,開宗疾篤,遺詔立為皇太叔,權勾當軍國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改今名,時年三十七。
  166.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會昌六年〕三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柩前。
  167.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 會昌六年丙寅三月二十一日,武宗不豫,立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翌日,卽位,改名忱。
  168.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48. 〔會昌六年三月〕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攝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大中元年春,正月,甲寅,上祀圜丘,赦天下,改元。
  16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8下. 大中元年春正月戊戌朔,……戊申,皇帝有事于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
  170.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大中十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17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上. 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宣遺詔立為皇太子監國,改今名。十三日,柩前即帝位,年二十七。
  172.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咸通元年〕十一月丙子,朝享于太廟。丁丑,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173.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上. 〔咸通元年〕十一月丙午朔。丁未,上有事於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
  17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上. 宣宗制《泰邊陲樂曲詞》有「海岳晏咸通」之句。又大中末,京城小兒疊布漬水,紐之向日,謂之拔暈。帝果以鄆王即大位,以咸通為年號。
  175. 曹輝 2017,第38頁.
  176.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下. 〔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大漸。其月十八日,制曰……是日,懿宗崩。二十日,即皇帝位於柩前,時年十二。
  177.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 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疾大漸,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韓文約立普王為皇太子。辛巳,即皇帝位于柩前。
  178.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下. 〔乾符元年〕十一月丙戌朔。庚寅,上有事於宗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為乾符。
  179. 李崇智 2004,第105頁.
  180.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下. 廣明元年春正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制曰:「……可改乾符七年為廣明元年。……」
  18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下. 〔中和元年〕七月丁未朔。乙卯,車駕至西蜀。丁巳,御成都府廨,改廣明二年為中和元年,大赦天下。
  18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下. 〔光啟元年〕三月丙辰朔。丁卯,車駕至京師。己巳,御宣政殿,大赦,改元光啟。
  183. 王曉 2015,第39頁.
  184.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 〔文德元年二月〕庚寅,謁于太廟,大赦,改元。
  185.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下. 〔文德元年二月〕戊子,上御承天門,大赦,改元文德。
  186.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文德元年〕三月六日,宣遺詔立為皇太弟。八日,柩前即位,時年二十二。……龍紀元年春正月癸巳朔,上御武德殿受朝賀,宣制大赦,改元。
  187.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大順元年春正月戊子朔,御武德殿受朝賀。宰臣百僚上徽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禮畢,大赦,改元大順。
  188.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 〔景福元年正月〕丙寅,大赦,改元。
  18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景福元年春正月丙午朔,上御武德殿受朝賀,大赦,改元景福。
  190.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乾寧元年春正月乙丑朔,上御武德殿受朝,宣制大赦,改元乾寧。
  191.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光化元年〕八月戊戌朔。己未,車駕自華還京師。甲子,御端門,大赦,改元光化。
  192.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62. 〔天復元年四月〕丁丑,赦天下,改元。
  193. 董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2. ……可大赦天下,改光化四年為天復元年。四月十五日昧爽已前,……
  19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天復元年四月〕甲戌,天子有事于宗廟。是日,御長樂門,大赦天下,改元天復。
  195.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 〔天復元年四月〕丙子,大赦,改元。
  196. 吳任臣.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6. 武成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壬午,大赦境內,改元武成。〈赦文曰:……紀年定曆,既正鴻名;布澤行春,式和均氣。可大赦天下,改唐天復八年為大蜀武成元年。……〉
  197.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 〔天復〕四年,梁遷唐都於洛陽,改元曰天祐。克用以謂劫天子以遷都者梁也,天祐非唐號,不可稱,乃仍稱天復。……〔七年〕是歲,梁滅唐,克用復稱天祐四年。
  198.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上. 〔天祐元年閏四月〕乙巳,上御光政門,大赦,制曰:「……可大赦天下,改天復四年為天祐元年……」
  199. 吳任臣.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 〔武義元年〕夏四月戊戌朔,溫奉玉冊、寶綬尊王即吳國王位,改天祐十六年為武義元年。
  200. 薛居正.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帝升壇,祭告昊天上帝,遂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稱賀。禮畢,御應天門宣制: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
  201. 劉新方 2009,第28頁.
  202.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下. 天祐元年八月十二日,昭宗遇弑。……丙午,大行皇帝大殮,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
  203.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66. 〔開平元年三月〕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禪位于梁。……〔四月〕甲子,……王被袞冕,即皇帝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大梁。
  204.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205. 張舜徽. .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
  206. 柏楊.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8.
  207.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9. 有洛陽人李弘泰誣告長孫無忌謀反,上命立斬之。無忌與褚遂良同心輔政,上亦尊禮二人,恭己以聽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208. 張舜徽. .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
  209. 楊憶頻. (PDF). 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20).
  210. 程凱麗. .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211. 王壽南 2020,第285頁.
  212. 張舜徽. .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
  213. 柏楊.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9.
  214. 王壽南 2020,第287頁.
  215.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216. 彭鐵翔. .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6期.
  217. 張舜徽. .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
  218. 王壽南 2020,第289頁.
  219. 柏楊.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0.
  220. 王壽南 2020,第300頁.
  221. 袁樞.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5.
  222.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223. 張舜徽. .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
  224. 柏楊.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0.
  225. 輔仁. . 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1期.
  226. 李慶. . 貴州大學2010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27. 柏楊.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228. 明海偉. .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229.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9. 《開元十八學士圖》,開元人。
  230. 劉琳. . 吉林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231. 楊曾文. .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232. 張雅青. . 西北師範大學2009年5月碩士學位論文.
  233. 杜曉勤. . 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6期.
  234. 蔣寅.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01117002.
  235. 蔣寅. . 鳳凰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7293552.
  236. 嚴羽.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大曆體,大曆十才子之詩。
  237. 徐鴻. . 文學教育2012年第7期.
  238. 鄧新躍. . 益陽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
  239. 宋立英.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2556083.
  240. 李肇.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
  241. 吳兢.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42. 長孫無忌.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43. 黃一農. (PDF). 漢學研究中心.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07).
  244. 瞿曇悉達.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45. 郭洪耀、張海陵. . 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202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246. 孫樵.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
  247. 蕭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48. 王仁裕.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49. 智昇. (PDF).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20).
  250. 鄭綮.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51. 圓照. (PDF). 國立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6-28).
  252. 李吉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53. 林寶.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54. 白居易.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55. 佚名.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56. 王溥.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8. 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至開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並改為開元寺。
  257. . 西安碑林博物館.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258. . 光明網.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259. . 西安碑林博物館.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7).
  260. 孫清元. . 丹陽新聞網.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8).
  261. 張建功. . 收藏2010年第11期.
  262. 周昆寧. . 中國錢幣2001年第1期.
  263. 霍宏偉. . 中國錢幣2011年第3期.
  264. 史念海.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12.
  265. 樂史.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3. 武德縣……舊二十鄉,今五鄉。本周司寇蘇忿生之州邑。……大業二年,改邢丘為安昌縣。唐武德二年,改安昌為武德縣。
  266. 李吉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7. 武德四年平蕭銑,析桂林立武德縣,仍於縣理重置象州。
  267. 李吉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 〔長安縣〕乾封元年,分置乾封縣,理懷直坊,長安三年廢。
  268. 李吉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5. 〔登封縣〕高宗將有事於中嶽,分陽城、緱氏置嵩城縣,萬歲登封元年,則天因封嶽,改為登封。
  269.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 〔天寶三載〕三月庚午,武威郡上言:番禾縣天寶山有醴泉湧出,嶺石化為瑞麰,遠近貧乏者取以給食。改番禾為天寶縣。
  270.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31. 至德,至德二載析鄱陽、秋浦置,隸潯陽郡,乾元元年隸饒州。
  271. 樂史.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7. 乾祐縣:西南三百五十里,舊三鄉,今四鄉。本漢洵陽縣地。唐通天元年,分豐陽縣及招諭左綿等谷逃戶,以置安業縣。景龍三年,改屬雍州。景雲元年,復隸商州。乾元三年,改為乾元縣,仍屬京兆府。尋又歸商州。漢乾祐二年,又屬京兆,便以年號名縣。
  272. 樂史.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0. 〔江寧縣〕上元二年,以童謠之言改為上元縣。
  273. 李吉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2. 〔興元府〕興元元年,因德宗遷幸〔梁州〕,改為興元府。
  274. 劉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 寶應,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武德四年,置倉州,領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屬楚州。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於此縣得定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仍改安宜為寶應。
  275. 曹輝 2017,第54-55頁.
  276. 李吉甫.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9. 大曆縣,本漢營道縣地,大曆二年觀察使韋之晉奏析延唐縣於州東置,因年號為名。
  277. 歐陽脩.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9. 乾符,本魯城,乾符元年生野稻水穀二千餘頃,燕、魏饑民就食之,因更名。

參考書籍

  • 李兆洛. . 臺灣中華書局. 1970-03.
  • 李志賢. 歷史教學1998年第3期. 歷史教學社. 1998-03. ISSN 0457-6241.
  • 陳垣. . 中華書局. 1999-07. ISBN 7101008925.
  • 徐俊.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11. ISBN 9787562222774.
  • 程龍. 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2. ISSN 1002-7963.
  • 李崇智. . 中華書局. 2004-12. ISBN 9787101090185.
  • 段勇. 雲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雲南師範大學. 2006-05.
  • 何磊.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 洛陽理工學院. 2006-06. ISSN 1672-1306.
  • 劉新方.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 洛陽理工學院. 2009-12. ISSN 1674-5035.
  • 陳靈海. 浙江學刊2012年第3期.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2012-05. ISSN 1003-420X.
  • 吳超. 西夏研究2013年第2期. 寧夏社會科學院. 2013-04. ISSN 1674-8077.
  • 王曉. 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2015-03.
  • 曹輝. 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範大學. 2017-05.
  • 劉海波. 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安慶師範大學. 2017-11. ISSN 1003-4730.
  • 王壽南主編.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0-05. ISBN 9789571130354.

外部連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