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 (古代人群)
商人,被今人稱為商部族[1]、商民族、商族[2][3][4][5]、殷族、商部落,是建立商王朝的一个人群,为汉族先民的一支,主要活動區域為中國黄河流域。商王武丁之后商人活动区域在豫北洹水殷墟和山东。牧野之战后,商人一部分被周朝消灭,一部分并入周朝的匽侯(燕国)、宗周等,周初在中原一帶仍有商朝遺民居住,如周朝封建的宋國。其旁支孤竹國在被燕國所滅後,部份人群移居宋國與楚國,孔子, 墨子等為其後裔。
學術考證
起源地區
對於商人的起源,學界有多種說法。
西方起源論
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认为,商部落原是来自西北蒙古草原处于青铜时代的游牧部落,入侵并征服北部中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后建立商朝统治,同时未提及夏朝的存在[9][10]。在同時擁有馬和金屬制武器後,游牧民族便發起了席捲文明中心的入侵浪潮。約公元前1700-1500年之間,手執青銅武器的戰車入侵到了遙遠的中國北部黃河流域[9][10]。
此前較早進入類似青銅時代的是安德羅諾沃文化,繁盛於西西伯利亞和中亞草原地帶。
早先的顱骨材料檢定顯示,商人呈現出蒙古人種的特徵。但是,未有證據證明殷商是青銅時代的西部入侵種族,相反地,商朝人被認為是同一族群如同新石器時代的本地居民[11]。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出現早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商文化[11]。
東北起源論
商人可能起源於今中國東北地區的假說,最早由王國維[12]與顧頡剛提出,後由傅斯年在〈夷夏東西說〉[13]與《東北史綱》中發展成完整學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胡厚宣則認為殷商氏族以玄鳥為圖騰,而古代鳥生傳說的部落,多分佈在東方沿海一帶,所以判斷商族最早活動於東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它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許多共同之處[14]。學者曹定雲認為商族起源於北京及燕山一帶,紅山文化為商族所創[15][4]。
相傳在商朝被滅時,箕子率商人遺民東遷至今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一帶,周武王因此將朝鮮半島作為箕子封國[16][17][18][19][20][21]。傅斯年以箕子封於朝鮮與孤竹國與商人同宗族等中國史書記載來主張商人最早起源地在今中國東北一帶,以及現今朝鮮民族可能為商人後裔等說法[22]。
另外史书中对商的来历也有明确记载。《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23] 砥石是哪里呢?《淮南子·墬形训》记载:“ 辽出砥石 。”[24]后世注释说:“砥石,山名,在塞外,辽水所出。” 郦道元《水经注·大辽水》云:“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 [25]砥石这个地名就是在辽河,“辽水”这个名字没什么歧义,就是指辽河。
在大凌河流域出土商代青銅器後,這個說法重新受到重視。商族可能起源於東北或遼西[26],李济说渤海沿岸及东北地区正是所论的商族的起源地。李济先生也曾说过:“骨卜显然最初发源于那些饲养牛和鹿、而仍可能还是游牧的部落,但他们肯定还没有任何文字,却有着繁杂的仪式和迷信”[27]。
夏商周同源論
中國傳統上認為商人起源與夏人、周人同源。
考古
商文化主要有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殷墟、苏埠屯大墓代表的商朝山东军事基地。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丰富的遗存,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半部的武安、涉县、磁县、矿区、永年及邯郸县境内。在漳河、滏阳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区,有先商遗址近百处。其中,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可靠的地层依据,故以其命名商國未灭夏前的原始文化。
人群与遗传
古代人群的遗传影响
通过对殷墟中小墓人骨所做体质人类学研究发现,商代晚期居民的体质类型包括“古中原类型”和“古东北类型”两种[29]。殷墟出土的一個人头陶范上人像形态复杂化特征,具有突出的颧骨及窄鼻型结合扁平面部特征,呈现類似北亚蒙古人种的面型[30]。根據殷墟西北崗出土的389具頭骨中,有370具為成年,平均年齡約為35歳,其中男性頭骨有319具,女性約為其六分之一,餘者破損未定。在幾個小組的代表標本以外,尚餘有近半以上的頭骨,或由於破損,或由於類型不明,而未予以分類。在全部未分組男性頭骨中,經比較與本土的華北人群分組較相近。代表的頭骨標本可分為五組,其中第一組為古典蒙古種類型(布里亞特人、楚科奇人),第二組為海洋類黑人種類型(美拉尼西亞人、巴布亞人),第三組為類高加索種類型,第四組為類埃斯基人種類型以及第五組為類似波利尼西亞人。在已分組的西北崗頭骨中,第三類型即類高加索型的頭骨最少,僅有兩具;第一及第四即類蒙古型共計有七十具;第二類即海洋類黑種人型頭骨有四十具;第五型有五十具[31]。此外,殷墟人类种群在线粒体DNA类型上与中國北部人群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與居住在中国的現代北部汉族人群最相似(72.1%),其次為藏缅语族人群(18%),最後為現代阿尔泰语系人群(9.9%)[32]。
註釋
- 张文〈盘庚及商前期诸多迁移之原因试探〉,发表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 第3期 123-127页
- 翦伯贊《先秦史》,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 劉寶才《先秦史》:「契與禹同時,協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商族也因而得名。」
- 曹定雲〈商族淵源考〉,《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北京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發表於《文物》,1997年第二期。
- 何炳棣著,《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第三章。
-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胡厚宣認為,從豐富的甲骨文資料看來,武丁時代的商民族相信一個『統一的神』,居於高天之上,並主宰自然界與人事界的命運。商民族相信天上有一位至上神,具有人格與意志,其名為帝或上帝。但是相對於此,陳夢家則認為:商民族的上帝只是一個自然界的主辛,並未具備人格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2010年。
-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依据殷墟卜辞资料说明武丁前后的商王朝与商人诸宗族在军事上存在一种密切的关系,以商王为代表的王朝对诸宗族实行军事庇护,而诸宗族武装,又是王朝存立的军事支柱,故诸宗族与商王朝休戚相关,构成一个以子姓商族为核心的军事与行政共同体。而此种关系的基础,主要在于商王与共同体的主干即同姓宗族间保持的亲族观念与宗法制度。武丁卜辞所反映的此种情况,与殷代晚期商人状况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商人共同体在武丁之后,至晚在殷代后期,其内部已基本瓦解,惟史料有阙,此种转变的详细情况难以得知,但子姓诸宗族之间亲族关系的松弛与宗法关系的崩坏,当是最关键的因素。这点亦有一些迹象可考,如像武丁卜辞中所习见的子姓诸宗族族长参与王室祭祀的卜辞,在较晚期的卜辞中即未再见到。……上引杜正胜先生之文提到,商人族氏皆是政治社会体,本身有土地、民人,故而可不与王室认同而自相独立。此确是重要原因之一。商人有无分封制,史料不能确证,但商人诸宗族各为一独立的政治、军事、经济实体已见于上章所论,大凡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主干、分支关系的共同体,当分支势力强盛到足以与主干抗衡时,即会产生分支摆脱主干控制之趋势。子姓商族间亲族与宗法关系之瓦解实已是此一规律之表现。除此原因外,还有另一个因素亦不可忽视,即商人诸宗族在武丁前后所以保持与王朝之密切关系,特别是子姓诸亲族更与王室有共同祭祀活动以敦睦亲族之谊,亦当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
是时,敌方林立,诸宗族颇需要王朝之庇护方能存立。武丁之后,商王国形势或已较安定,诸宗族坐大,而王朝势力见衰,已无庇护之能力,故子姓商族间亲族与宗法关系亦因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与价值而难以维持。殷晚期商王与诸宗亲间亲族关系的疏远、正常宗法关系的泯灭,使商人诸强宗大族进一步趋向于独立,从而使商王朝失去了在血缘亲族关系上建立起来的军事与政治的支柱,从根本上动摇了商王朝存立的基础,并促成了整个商人共同体的瓦解。故而周人之东征(周公东征)虽诛杀了子姓商族之宗子,亦仅有少数商王之嫡亲宗族有所反抗(如武庚禄父),但却没有遭到更多的商人宗族群体的反抗,昔日商人诸宗族间休戚与共的亲族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联合武装力量均不复存在。」 - L. S. Stavrianos.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 [1970]: Chapter 3. ISBN 978-0-13-923897-0.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由董书慧、王昶、徐正源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 p.77. ISBN 9787301074237.
- Creel H.G. 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culture. First series. Philadelphia: Porcupine Press. 1978 [1938]. p.152 p.254.
- 王國維〈商三句兵跋〉:「嘉興沈乙庵先生語余,箕子之封朝鮮事,非絕無淵源,頗疑商人於古營州之域,夙有根據,故周人因而封之。」,收入《觀堂集林》卷18。
-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收入《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1932年。
- 胡厚宣,殷商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
- 曹定雲〈北京乃商族發祥之地〉,《北京社會科學》1998 年第 1 期。
- 《尚書大傳》:「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鲜。武王聞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
- 《史記》〈宋微子世家〉:「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
- 《三國遺事》卷1:「周虎王(按,即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周虎王乃指周武王,係避高麗朝第二代國王惠宗名「武」之諱。臺北:東方文化,1971年出版。
- 金富軾《三國史記》卷20〈高句麗嬰陽王本紀〉:「高句麗本箕子所封之地。」,臺北:東方文化,1971年出版。頁202。
- 《舊唐書》卷199〈高麗〉:「高麗者,出自扶餘之別種也。……食用籩豆、簠簋、尊俎、罍洗,頗有箕子之遺風。 」
- 《隋書》卷67〈裴矩〉:「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
- 見傅斯年等編《東北史綱》,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出版。
- 《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 《淮南子·卷四·墬形训》:“辽出砥石。”
- 《水经注: 卷十四: 大辽水》:“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
- 勞幹, 由九丘推論古代東西二民族. 禹貢, 1934, 第一卷, 第六期. 金景芳, 中國奴隸社會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51-54.
- 李济,《安阳的发现对谱写中国可考历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Annals of Academia sinica, 1955, No.11 Part 1.
- 散木. . 秀威出版. 1 April 2011: 213–214 [2019-12-15]. ISBN 978-986-221-7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2).
- 韩康信,潘其风. 安阳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研究. 见: 安阳殷墟头骨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50~82
- 魏树勋. 安阳出土的人头范. 考古, 1959, (5): 272.
- 楊希枚著,《河南安陽殷墟墓葬中人體骨骼的整理和研究》,寫於1969年。
- Zeng, Wen; Li, Jiawei; Yue, Hongbin; Zhou, Hui; Zhu, Hong. . 8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thropologists. 2013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6).
- Wall JD, Yang MA, Jay F, Kim SK, Durand EY, Stevison LS, Gignoux C, Woerner A, Hammer MF, Slatkin M.Higher levels of neanderthal ancestry in East Asians than in Europeans. Genetics, 2013, 194(1): 199–209.
- Reich D, Patterson N, Kircher M, Delfin F, Nandineni Madhusudan R, Pugach I, Ko Albert M-S, Ko Y-C, Jinam Timothy A, Phipps Maude E, Saitou N, Wollstein A, Kayser M, Pääbo S, Stoneking M. Denisova admixture and the first modern human dispersals into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 Am J Hum Genet, 2011, 89(4): 516–528.
- Reich D, Green RE, Kircher M, Krause J, Patterson N, Durand EY, Viola B, Briggs AW, Stenzel U, Johnson PLF, Maricic T, Good JM, Marques-Bonet T, Alkan C, Fu Q, Mallick S, Li H, Meyer M, Eichler EE, Stoneking M, Richards M, Talamo S, Shunkov MV, Derevianko AP, Hublin JJ, Kelso J, Slatkin M, Pääbo S. Genetic history of an archaic hominin group from Denisova Cave in Siberia. Nature, 2010, 468(7327): 1053–1060.
- Skoglund P, Jakobsson M. Archaic human ancestry in East As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45): 18301–1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