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奇人

楚科奇人楚科奇語俄語:)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楚科奇自治区,也分布在雅庫特共和国馬加丹州科里亞克一帶(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楚科奇海),总人口约1.6萬人。

楚科奇人
分佈地區
 俄羅斯16,200[1]
     楚科奇自治區13,292[1]
 烏克蘭30[2]
 爱沙尼亚11[3]
語言
俄语楚科奇语
宗教信仰
薩滿教東正教
相关族群
其他楚科奇-堪察加语系民族

历史

楚科奇語被稱為古亞細亞語,蘇聯科学院認定其為亞洲最古老語言之一,而且体質人類学家亦認為其与愛斯基摩人相類,屬北极人种。楚科奇民族的形成,亦被认为和西伯利亚爱斯基摩人科里亚克人有密切关系。楚科奇人早先可能居住在较南的地方,而后逐渐向北迁徙,并在此过程中与爱斯基摩人逐渐融合,吸收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惯。未向北迁徙的部分则演变为今日的科里亚克人和堪察加人[4]。亦有学者认为楚科奇人是北美印第安人在亚洲最亲近的血亲。[5]

楚科奇人于其他邻居民族,如科里亚克人尤卡吉尔人常发生冲突,但也有一定的以物易物交换。交换物品时,双方都带着武器,将交换物品挑在矛头上,送到指定地点,再由对方取走物品,就完成了一次交换。[4]

楚科奇人与俄罗斯人的接触始于17世纪40年代。俄罗斯帝国过横征暴敛,逼迫楚科奇人上缴大量海象牙(海象牙是当时国际上的奢侈品)。到17世纪末,楚科奇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天花哥萨克人的屠杀。[4]

18世纪初,俄罗斯人同楚科奇人的关系愈发紧张。俄罗斯帝国在开拓阿拉斯加之前,意图先征服楚科奇人。1730年,哥萨克头目舍斯塔科夫带领哥萨克征讨科里亚克人时,因听到消息称楚科奇人在附近,遂决定进攻楚科奇人。结果他本人和所率30多名哥萨克被楚科奇人打死,楚科奇人还缴获了枪支弹药。俄罗斯帝国于1731年派出德米特里·帕夫卢茨基,多次试图征服楚科奇人,但在1747年也战败被杀。由于多年战争、疾病,到18世纪下半叶,科雷马河下游的楚科奇人几乎绝迹,幸存者亦不得不东迁。沙俄最终改变政策,于1755年过尤吉卡尔人,同楚科奇人达成和解并进行平等贸易。[4]

1919年12月26日建立苏维埃政权,1930年10月建立楚科奇民族区,属苏联下属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70年改为民族专区。[6]

生产方式

一名楚科奇男子,1880年绘

传统上,楚科奇人以养鹿或收集海兽为主业,分为养鹿楚科奇人和沿海楚科奇人,以捕鱼、狩猎陆地动物等为副业。[4]苏联成立后,工业在楚科奇人地区的比重增加,主要是采矿业(汞、锡和煤炭)。有农村28个,鹿54.7万只(1976-1977年数据)。[6]

养鹿业

楚科奇人的养鹿业相比其他西伯利亚民族,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至阿纳德尔山脉一带,以及阿纳德尔河流域。19世纪中期弗兰格尔考察队发现,“贫困的养鹿人不超过100只鹿,富有的养鹿人能养1000只以上;有些牧主养鹿多达1至1.2万只”。鹿为楚科奇人提供了一切生产,包括食物、帐篷、衣服、鞋以及交通工具。夏季,养鹿的楚科奇人通常把鹿群赶到沿海一带,因为气候凉爽,利于鹿吃草;秋天再将鹿群赶回稍暖的森林或河谷,能起到避风的作用。[4]

猎捕海兽

沿海楚科奇人通常会在春、夏季,乘兽皮船,使用矛或鱼叉猎捕海兽,包括海象、海豹和鲸。兽皮船首通常坐着一两名叉手,负责攻击;中间坐着的五、六人负责划桨,船主则坐在船尾。鱼叉上有浮标,可使受伤或死亡的猎物浮在水面,并指示猎物所在地。待到受伤的猎物无法挣扎后,即将其拖到岸边或浮冰上宰杀处理。19世纪后半叶,楚科奇人也开始使用火器捕猎。[4]

生活习俗

楚科奇人用兽皮搭帐篷

传统上,鹿、海象和海豹为楚科奇人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几乎一切。楚科奇人的衣服和帐篷通常由鹿皮或海兽皮制成,食用的肉类也以鹿、海象和海豹为主。养鹿楚科奇人使用鹿拉雪橇为出行工具,沿海楚科奇人则使用狗拉雪橇在陆上行动,使用兽皮做成的船在水上行动,船亦分为单人小船和可乘坐二三十人的大船[4]。现已逐渐转为现代化生活。[6]

社会结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楚科奇人的社会发展阶段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楚科奇人处于尚未发展出氏族社会的阶段,理由是没有同族禁婚,也没有出现氏族的名称和管理机构;也有人认为楚科奇人经历了母权氏族阶段或父权氏族阶段,但氏族制度已经消失。[7]

当时沿海楚科奇人组成兽皮船组合,组合的首领是船主。他们通常住在同一个村庄,一同狩猎,并按规则分配猎物;养鹿楚科奇人则由4到5个家庭组成一个经济联合体,共同放牧鹿群。这些组合均可以由同族或不同族的家庭组合而来。楚科奇人家庭在此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比如富有的家庭有很多鹿或捕猎工具,已经处在父权氏族制消亡并向阶级社会转化的阶段。[4]

家庭结构

楚科奇人不禁止族内通婚,相反,族内通婚是常见的,比如堂兄弟姐妹之间。此外寡妇内嫁(通常都由弟弟收继寡嫂和孩子)、童年订婚甚至指腹为婚亦常见。[4]

富有的楚科奇人往往拥有多个妻子,多出于经济需要,一般每个妻子负责管理一个鹿群。楚科奇社会还存在“群婚”的风俗,有时达到十多对,每个“共妻伙伴”有权和其他伙伴之妻发生关系。[4]

虽然不存在氏族社会,但楚科奇人有“家庭内部会议”,一般由家庭的老年人和年轻男子参加,用于讨论、调解家庭内部矛盾;不同家庭的纠纷亦过各家男人一同召开会议解决。[4]

人口

2010年楚科奇人口在俄罗斯的分布

以下人口普查仅限于苏联俄罗斯(苏联解体后)境内。另外,根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乌克兰国内有30名楚科奇人[2];2011年爱沙尼亚有11名楚科奇人[3]

年份189719261979200220102021
人口117511236414000157671590816200
备注[4][4][4][8][9][1]

文化

主要习俗有宰鹿节、割角节。1976年楚科奇人有96所各等普通学校和1所中等专业学校。[6]

語言

楚科奇人的传统语言楚科奇语,属楚科奇-堪察加语系[10]1931年创造了文字,1953年出版了楚科奇文报纸《苏维埃楚科奇》。[6]

宗教

楚科奇人传统信仰萨满教,认为万物皆有灵,神灵的生活与凡人相仿。他们还认为护身符、咒语和各种仪式能保护鹿群平安、保证族群繁荣,远离疾病。沙俄政府曾向楚科奇人传播东正教,但很多楚科奇人只是为了获得礼物而形式上接受洗礼。东正教并未在楚科奇人中扎根。[4][10]

相關影視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30) (俄语).
  2. 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 – National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2001 cens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krainian Federal State Statistic Service
  3. RL0428: Rahvastik rahvuse, soo ja elukoha järgi, 31. detsember 20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tatistics Estonia
  4. 侯育成. .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西伯利亚研究院. 1987: 270–285 (中文(中国大陆)).
  5. 大卫·赖克; 叶凯雄、胡正飞(译).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211. ISBN 978-7-213-09249-7 (中文(中国大陆)).
  6. 赵龙庚、金火根 (编). . 1981: 时事出版社. 1981: 144*146 [2023-07-21] (中文(中国大陆)).
  7. . 莫斯科-列宁格勒. 1956: 918 (俄语).
  8. . [2009-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2).
  9. .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10. 宋魁、王岩锋等 (编). .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87–88 [2023-07-21]. ISBN 7-207-01305-1 (中文(中国大陆)).
  • Forsyth, James,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of Siberia', 1992.
  • Anyiszimov, A. F. . Budapest: Kossuth Könyvkiadó. 1981. ISBN 963 09 1843 9 (匈牙利语). Title means: “The spiritual life of primitive society”. The book is composed out of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following two originals: Анисимов, Ф. А. . Москва • Ленинград: Наука. 1966 (俄语). The other one: Анисимов, Ф. А. . Москва • Ленинград: Наука. 1971 (俄语).
  • Patty A. Gray. . Cambridge. 2005. ISBN 0521823463.
  • В. Г. Богораз, «Отчет об исследовании чукчей Колымского края» (оттиск из «Известий Восточно-Сибирского Отд.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за 1899 г., т. XXX, вып. I); (俄文)
  • его же, «Очерк материального быта оленных чукчей» (СПб., 1901, «Сборник Музе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вып. II); (俄文)
  • его же, «Образцы народной словесности чукчей» (тексты с переводом и пересказы, СПб.); (俄文)
  • В. Йохельсон, «Заметки о населении Якутской области» («Живая Старина», вып. II, 1895); (俄文)
  •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Норденшельда, барона Майделя, Биллингса и др. (俄文)
  • Сказки и мифы народов Чукотки и Камчатки. М. 1980(?). (俄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