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双抱

纪抱台湾话1891年10月20日—1985年1月7日),署名多作,字经才,号全德,台湾澎湖县马公市兴仁里(双头挂社)[1]人士,曾任学校教师与澎湖议会参议员[2],地方知名乡绅,擅长诗词与书法,其墨迹常见于澎湖县各处寺庙的楹联。[3][4]

纪抱
纪双抱像(左)
经才
全德
性别
出生1891年10月20日
 大清台湾省台南府澎湖厅林投澳双头挂社
逝世1985年1月7日(1985岁—01—07)(93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澎湖县马公市
国籍 大清(1891-1895)
 大日本帝国(1895-1945)
 中华民国(1945-1985)
语言台语日语国语
教育程度居易堂书院
职业学校教师、议会参议员
组织妈宫公学校省立马公中学
知名于书法、诗词
儿女纪淑
汉语名称
简化字
汉语拼音
白话字
受影响于

生平

纪双抱出身于清治末期的林投澳双头挂社,九岁父亲逝世,后进入「居易堂书院」,向林介仁吴尔聪等名儒学习汉学,十八岁业成,便开始任教于双头挂、嵵里与妈宫等地的书房,十九岁加入西瀛吟社,戮力传播诗学。大正二年(1913年),纪双抱进入妈宫公学校(马公国民小学前身)服务,任职长达34年。[3]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投降[5]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与澎湖群岛[6],民国34年(1945年)9月,纪双抱出任政权转换后马公国民小学的首任校长。民国35年(1946年),纪双抱获得澎湖县教育公会推荐,当选临时参议员[2]。纪双抱任职参议员期间,为便于培育更多师资,曾建请县政府在设立「简易师范班」,在澎湖教育界可谓影响深远。[3]

民国37年(1948年),纪双抱转任台湾省立马公中学(马公高级中学前身),专任学校书法老师,并于民国53年(1964年)致仕,结束总计54年的教职生涯。退休之后,纪双抱出任马公二信的监事主席,尽忠职守,多年不辍。[3]

民国74年(1985年)元月间,澎湖县立文化中心预计月底替纪双抱举办墨迹展览,不意纪双抱于该月7日溘然长逝,享寿95岁(虚岁)。[3]

个人荣誉

澎湖福德祠高悬的「福庇全澎匾」,民国65年(1976年)纪双抱落款。
  • 昭和13年(1938)10月,纪双抱书法作品入选「日本全国书法展览会」,后被聘为中国书法学会澎湖分会的顾问。[3]
  • 民国57年(1968年),澎湖防卫司令部表扬「贤德人士」予纪双抱。[3]
  • 纪双抱因「书法(楷书隶书)」、「诗词」造诣深厚,因而被地方予以「纪氏双绝」之美誉。[3]其墨迹偕同吴克文散见于澎湖县各处寺庙的楹联。[4](纪双抱书行楷、吴克文撰隶书)

纪淑事件

民国36年(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政府因一起查缉私烟案,处置失当造成流血冲突,民众对于政府积压许久的不满情绪爆发,2月28日号召起事,引起台湾全体岛民响应[6][7],当时因为澎湖的青年从收音机听到来自嘉义的广播,不少青年如赵文邦(前树党主席冼义哲之伯祖父[8])、王财情等因有受过军事训练,便打算仿效台湾省的自治青年同盟,预备响应起事。3月2日,澎湖实施夜间管制,纪双抱的女儿纪淑、纪美约莫在晚间六点左右,两姊妹在返回马公镇住家的路上,有一军方士兵突然对纪淑呼喝,双方言语不通,纪淑并未应答,迳自步行离去,竟遭到士兵开枪射击。纪淑大腿后侧中弹,腿骨碎裂,伤及动脉,登时血流如注,一度有丧命之虞。[9][10]

纪淑中弹消息传开后,当地居民群起震怒,上千民众遂集结澎湖医院,要求军方讨回公道。时任马公要塞中将司令的史文桂为安抚民众冲天般的怒火,立刻派兵护送纪淑送医,表达愿意负担纪淑所有医疗费用,并宣布纪淑若有不测,军方承诺负担纪淑子女所有教育费用。纪淑的手术由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的医师苏银河操刀,为保住纪淑性命,苏银河当机立断,施行截肢手术。3月3日清晨四点,纪淑手术结束,在确定女儿脱离险境之后,纪双抱亲自走到澎湖医院外,对于成群愤慨的青年们高声呼吁:「我一个查某囝牺牲,莫阁牺牲其他的少年人矣。」几番劝说下,这一场可能酿成大规模的军民流血冲突,就此平息。[9][10]

台湾历史学者许雪姬认为,二二八事件之所以并未在澎湖发生,主要原因:其一,史文桂并未同意调派澎湖的驻军赴高雄港支持,反动者无机可趁、其二,澎湖仕绅(如郭石头许整景陈伯寮等)发挥其影响力,极力约束当地的青年份子、其三便是纪双抱在「纪淑事件」中,劝退乡亲戒急用忍的态度,才能避免当地造成更大的伤亡。[9][10]

西瀛胜境牌楼东面,牌柱上镶有两块碑文记事。

二二八事件平定后,民国36年(1947年)12月,国民政府因澎湖居民并未随之武装起事,嘉勉军方表现得宜,便决议拨款国币两亿元(约旧台币5,714,000元)赈济澎湖,以兹奖励。收到款项后,澎湖各界人士决议在澎湖观音亭附近兴建「中正公园」及「西瀛胜境牌楼」,以回馈地方公用,今西瀛牌楼东面处仍可见相关历史之碑文。[11][12]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 澎湖县马公市公所. 2017-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中文(台湾)).
  2. 陈, 文豪. . 澎湖县: 台湾省澎湖县议会. 2003 (中文(台湾)).
  3. 许, 雪姬.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中文(台湾)).
  4. 许, 雪姬. .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 2005. ISBN 986001521X (中文(台湾)).
  5. 史景迁. . 台北市: 时报. 2019 [2001]. ISBN 9789571379104 (中文(台湾)).
  6. 赖, 泽涵. . 台北市: 时报.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台湾)).
  7. 白先勇; 廖, 彦博. . 台北市: 时报. 2014: 28–37 (中文(台湾)).
  8. 冼, 义哲. . 自由时报.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3) (中文(台湾)).
  9. 何, 欣洁. .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2017-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中文(台湾)).
  10. 许, 玉河. .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中文(台湾)).
  11. 林, 逸君.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09 (中文(台湾)).
  12. 黄, 政义. . 澎湖时报. 2016-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