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湾
(,亦可根据英文的意译称作:深湾),又名(),是香港和深圳市之间的一个海湾,准确位置介乎香港新界元朗平原西北方和广东省深圳蛇口半岛东南方之对开海域。










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海湾原来整个皆属香港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称在1950年代曾经采取行动实际控制了部分后海湾[1],宝安县可管理沿岸约200米的范围,但当时未得英国政府确立;及后,中方曾于1990年代,在后海湾进行填海造地工程。目前划界是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后生效,香港后海湾水域有一半左右被划入广东省范围。而在2007年,香港政府重新租用前身为香港水域的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以实施一地两检,使香港疆界重新跨越深圳湾。
名称
海湾原称「海湾」,乃对应位处深圳蛇口半岛另一面的前海湾。
清朝嘉庆年间就已有后海之名,当时新安县志卷之四《山水畧·水》载:“后海距城五里,通于海,东南即沙冈。其水中分,沙冈水源二支。东南由大帽山、红水山汇归穿鼻嘴,折而西;东由梧桐山逶迤而来,流至白鹤洲合流,归沙冈。绕护县城。”
然而,由于宝安县居民将「」写作「」(是的俗字),故约定俗成作「海湾」,今香港仍用此名。
至于「湾」,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载:「……查按照粘附地图所租与英国之地,内有大鹏湾、湾水面,惟议定,该两湾……」,可见当时已有「湾」之名。今深圳用此名。有传「湾」一名是深圳政府方面单方面更改,乃误。
2007年,跨越后海湾的深圳湾公路大桥通车。香港政府为统一大桥名称,依循深圳方面使用「湾」一词,但「海湾」仍是香港对该海湾的官方名称,还有「海湾干线」的称呼。
保育与区域合作
随着深港两地的都市化发展以及沿岸进行之禽畜饲养活动,使后海湾的水体日益受到生活污水及禽畜废物污染,有见及此,香港政府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0年宣布把后海湾指定为必须优先合力保护和保育的地点。[5]
海湾内湾纪录于《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中,湿地极具生态价值。后海湾水域生态系统独一无二,野生生物种类繁多,基于其重要生态价值,后海湾内湾以及米埔一带于1995年被指定为「拉姆萨尔湿地」。[5]
到了2000年,香港政府又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之下成立了「大鹏湾及海湾(湾)区域环境管理专题小组」,以加强合作,保护后海湾和大鹏湾的水环境。而为提升水质,两地政府又制订《海湾(湾)水污染控制联合实施方案》,载明了两地政府分阶段推行的污染控制措施,主要通过拓建和优化污水基础设施,减少污水排入后海湾,并定期回顾方案以评价成效和制订所需之增补措施。目前排入后海湾的污染量已经削减,2000年代中期以后,后海湾及入湾河道水质正持续改善。[5]
过去由于有着来自珠江及深圳河的淡水与南中国海的海水交汇,很适合红树林生长,所以当地的渔产(如基围虾)和蚝产都十分丰盛。随着香港农业式微,元朗一带荒废的鱼塘和水稻田都回复湿地的原貌,成为了雀鸟的天堂。
水域非法活动
事件
1970年9月1日,流浮山养蚝户曾牛及其儿子曾炳南、曾早兴遭中共武装分子掳走,武装分子在英界后海湾水域内,把曾牛开枪射杀,曾炳南则遭割掌生㓥(参见流浮山惨案)。
2010年7月27日上午9时,后海湾和新界西一带地区正下着大雨,并夹杂雷暴。在强对流的天气情况下,后海湾最少出现三条水龙卷,持续十多分钟才消散,香港天文台位于赤𫚭角机场的气象中心工作人员亦观察到这些水龙卷。这是一周内香港水域第二次出现水龙卷现象。[9][10][11]
2010年11月19日下午2时42分,后海湾附近(北纬22.5度,东经113.9度),即香港天文台之西北约35公里,发生黎克特制2.8级地震(修定麦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四度)[12],深港两地民众都感受到震动。[13]
参考来源
- 深圳市档案局. .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香港工商日报. . 1949-05-13.
- 香港工商日报. . 1949-05-16.
- 香港工商日报. . 1951-05-21.
- . 环境保护署. 2018-02-09 [2020-10-25] (中文(香港)).
- . [2013年11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7日).
- 香港华字日报. . 1939-06-22.
- 香港华字日报. . 1939-06-02.
- . [201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 . 香港天文台. 2010年7月27日 [2010年7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23日).
- . 香港天文台. 2010年7月27日 [2010年7月28日].
- 有关地震的新闻发布 (香港天文台) 12
- .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