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皇帝
文殊皇帝,或稱曼殊師利大皇帝(藏語:འཇམ་དབྱངས་གོང་མ་ཆེན་པོ,威利转写:vjam dbyangs gong ma chen po)是藏传佛教对中国皇帝(特别是清朝皇帝)的敬称。藏传佛教认为中国皇帝是文殊菩萨化身,使世界安宁的轉輪王,「文殊菩薩皇帝」「文殊大皇帝」為順治年間以降西藏致書清廷時常用的啓頭語[1],满洲人稱皇帝為佛爺。
詞源
有觀點認為,“滿洲”之名來自文殊菩薩(曼殊師利菩薩),因此清朝皇帝也叫文殊皇帝。根据清朝官方观点表示,族名“满洲”源于文殊菩萨(梵語:,Manjusri),乾隆帝还特别在其诗中自注以表示对这一说法的认同;持這種觀點學者還說努爾哈赤建國時,满语是以“滿洲國”(满语:,穆麟德轉寫:manju gurun)為名,即取“文殊菩薩的土地”之意[2]。
歷史上清兵入關前滿洲人信仰的是薩滿教而非佛教,許多歷史學家並不認可這一說法,提出可能是由蒙古語進入滿語的。关于“满洲”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滿洲”義爲。
使用
藏传佛教语境中用于世俗统治者的“文殊菩萨化身”指的是中原(藏語:རྒྱ་ནག,威利转写:rgya nag,「中国」)王朝的统治者(中国皇帝)。藏族史家看来,元朝统治的最主要和核心的地区是汉地,大明继承的是大元的正统。因此,藏传佛教语境中将“文殊菩萨化身”这一曾经用于忽必烈的称呼加于明朝皇帝身上。
清朝皇帝“转轮王”和“文殊菩萨化身”称号正是基于上述历史背景而来。随着16世纪后半叶藏传佛教全面传入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赋予世俗统治者的“转轮王”和“文殊菩萨”称号被蒙藏两地的贵族广泛接受。清朝入关后,这两个称号随之被加于清朝皇帝之上。与明朝相比,清朝与蒙古诸部的关系更为复杂和密切。于是,在清朝与蒙古诸部的频繁往来中,清帝被蒙藏高层普遍称为“转轮王”或“文殊菩萨化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