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号
中国
后妃的徽号使用,随着中国历代后宫典制的演变,都有不同的变化。
皇后
就理论上而言,后宫皇后只能有一位,因为已经地位极尊,所以皇后生前一般是不用上徽号区分的(皇后崩逝后,才需加上谥号)。
基本上,当皇后会被恭上徽号,有两种状况:
朝代 | 皇后 | 徽号 | 谥号 | 丈夫 |
---|---|---|---|---|
汉朝 | 张嫣 | 孝惠皇后 | 孝惠皇后 | 孝惠皇帝刘盈 |
西晋 | 羊献容 | 惠皇后 | 献文皇后 | 孝惠皇帝司马衷、光文皇帝刘渊 |
北齐 | 李祖娥 | 昭信皇后 | — | 文宣皇帝高洋 |
北宋 | 宋氏 | 开宝皇后 | 孝章皇后 | 太祖皇帝赵匡胤 |
孟氏 | 元祐皇后 | 昭慈圣献皇后 | 哲宗皇帝赵煦 | |
刘清菁 | 元符皇后 | 昭怀皇后 |
上述是明清两朝的情况,而在明清两朝以前,为了使先朝皇后和当朝皇后之间有所区别和,多会以大行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来称呼该皇后。
- 还有一种情形皇后会拥有徽号,那就是亡国皇后、皇太后,或是被废位的皇帝之皇后、皇太后,她们因为原本的国家亡覆(或是未改朝,但皇帝被废位),在新执政者登基为帝时,如果她们未在战乱中失踪或被杀害,几乎都会被新的君王加上徽号,有些甚至会被降级,皇后多被降为夫人、王太妃、或更低级的品级。而皇太后则多降为皇后,如;
- 西汉汉平帝的皇后王氏;王氏是王莽之长女,在王莽窜汉建新朝后,她从原本的汉朝皇后改封为新朝的黄皇室主(王莽建制,改公主号为室主),之后在新朝覆亡时,她在未央宫中投火自尽而亡。
- 东汉汉献帝的皇后曹节;汉献帝被迫退位后封为山阳公,其妻曹节也被降为山阳公夫人
- 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西晋灭亡,她被前赵末帝立为皇后,并称之为惠皇后
- 蜀汉怀帝刘禅的皇后张氏;在刘禅逊位后,刘禅被降为安乐县公,而张氏也被降为安阳县夫人
- 北齐文宣帝的皇后李祖娥;曾被加封为可贺敦皇后,之后因高演篡位为孝昭帝,又将之降为昭信皇后
- 刘宋少帝的皇后司马茂英;其夫刘义符被废位后,她被降为营阳王妃,之后又改称为南丰王太妃
- 南朝宋明帝刘彧的皇后王贞风;在萧道成窜朝创建南朝齐之后,将之降为汝阴王太妃。
此外,在元朝时期,皇后可以有十数字之多,众皇后之间的等级和身分贵贱是以斡儿朵(宫帐)来区别,一座斡儿朵里面会同时居住好几位皇后和妃子,在众多斡儿朵之中,是以第一斡儿朵中的第一皇后为所有皇后之尊。
嫔妃
皇后以下的妃嫔众多,皆以徽号区分辨别。(除了清朝的皇贵妃以外,因为只有一名以示尊贵,则不用加徽号区分,皇贵妃崩逝以后才加谥号)
- 明朝妃的号不再有严密的限制,妃嫔也会被赐予专属的徽号,是将寓意美好,吉祥等的徽号加在姓氏之后位号之前。如明世宗的妃子杜氏,杜氏的位号是妃,杜是她的娘家姓氏,而她的徽号则是康字,因此她在宫中的全称为杜康妃。
- 明朝不同皇帝的妃嫔可以在同一时期使用完全相同的徽号,如明穆宗和其子明神宗都有姬妾王荣妃。明朝妃嫔若在皇帝之前去世,同一皇帝新封的妃嫔也可重复使用她用过的徽号,如明神宗的常顺妃去世后,又有李氏成为李顺妃。同一时期不同等级的妃嫔也可使用相同徽号,如嘉靖帝的文敬妃和李敬嫔。
- 清朝时,因后宫嫔妃等多为满族或蒙古族人,这两个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即使音译成汉字,仍然字数较多,因此无法像明朝一样在姓氏后面在加上徽号和位号,所以清朝的嫔妃称号,省去了嫔妃的姓氏,只在位号前加上徽号,如:光绪帝嫔妃珍妃和瑾妃,两人姓他他拉氏,为同父异母的姊妹,入宫后皆受册封为妃,而个别以珍字和瑾字为徽号。
- 一般来说,清朝时期的后宫妃嫔徽号皆为一字,而在她升级或降级后,虽然位号改变,但徽号多不变。但也有不少人在低级嫔妃晋升为中高端嫔妃时更改徽号,或是在晋升后才有徽号,尤其答应与常在有许多在史书上只以姓氏称呼。
太妃
当继任皇帝登基之后,有部分前任皇帝的遗孀,能有幸的被尊封为太妃。
清朝一般在尊封前朝妃嫔为太妃的时候,多会一同加上徽号,而太妃的徽号一般多为两字,如清朝光绪帝的妃子瑾妃,她在宣统朝被尊封为太妃,同时她的徽号是端康二字,因此她的全称为端康皇贵太妃(可简称为端康太妃)。
而未被尊封为太妃的先朝嫔御,在新皇帝登基后,依然保有和使用她们原本的旧称号,如清朝康熙帝的妃子定妃,她在康熙帝生前所册封到最高端的位号只有妃,而她长寿地一直活到乾隆年间,这期间她除了被雍正帝尊封为皇考定妃之外,没有更高端的尊封。
皇太后
当女子成为皇太后时,大多是因她们的皇帝丈夫驾崩,因而被继任的皇帝依之间的辈分关系及当时的局势而被尊为皇太后,当被尊为皇太后时,继任皇帝都会恭上徽号。
太皇太后
一般而言,能够成为太皇太后并非易事,因此中国历朝所出现的太皇太后之人数并不多,而能够成为太皇太后,在这之必先经过皇太后这一阶级,因此待成为太皇太后时,并未再恭上新的徽号,而是在原本的皇太后徽号加上新字,如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之妃(同时也是清朝首位皇太后及太皇太后[lower-alpha 1])—孝庄文皇后,她在顺治朝被尊为皇太后,而一直到顺治帝驾崩前,她所受尊封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之后在康熙朝,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并加新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此后一直到她死前,她所受尊封的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嫡庶之分
皇位的继承,有时会因为皇帝非前任皇帝之皇后所生、乃为前朝嫔御所生,因而出现一朝两太后并尊(或称两宫并尊)的情形,及一位是先朝皇后(继任皇帝需认这位先朝皇后为嫡母),另一位为自己的生母(即大行皇帝的遗孀之一),这时,先朝皇后为嫡、皇帝生母为庶,因此在徽号和谥号的使用也有区别。
在清朝,两宫并尊时的两宫太后,会将;
先朝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庶出的继位皇帝,需认先朝皇后为嫡母,因此称母后
皇帝生母称圣母皇太后;皇帝为天之子、是圣人,因此皇帝生母当然也是圣母
- 徽号
明朝宫制,继位皇帝需尊先朝皇后为皇太后,但若是以庶出身份继位的话(及先朝皇后非继任皇帝生母,继位皇帝生母乃先朝的普通嫔御),则将皇帝生母及先朝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再为先朝皇后恭上徽号(皇帝生母无徽号),以区嫡庶。
不过在明神宗朝,因明神宗生母—明穆宗朝李贵妃并非皇后,而先朝皇后—陈皇后仍在,所以出现两宫并尊的情形,原本神宗生母是无徽号的,但当时的太监冯保欲讨神宗生母之欢心,因此和张居正连同,由张居正上奏章,请神宗为生母恭上徽号,之后神宗生母为慈圣皇太后、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从此皇太后徽号再也无嫡庶之分。
清朝时,两宫并尊的皇太后,并没有以徽号来区别两宫太后之间的嫡庶。
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
古代朝鲜为中国附属国,君主正妻只称王妃而不称,过世后被追谥为王后,高宗宣布独立之后,追封先代王后为皇后。
日本
日本后宫并没有像朝鲜王朝或中国后宫一般,有完整的宫制在使用徽号,相反的,日本后宫众后妃的称号有着相当大的弹性。
- 依照该后妃的出生地或籍贯以称之,如高仓女御、堀河中宫。
- 冠之以该后妃所居之殿舍名(但居住在内里五舍的后妃则冠之以该舍的别称),如弘徽殿女御、藤壶更衣。
- 斋王后妃;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及该后妃在入宫前曾担任过伊势斋宫或贺茂斋院,因此在入宫之后,该后妃会被冠上斋王的名号,如斋院女御,斋王更衣。
- 女院;在平安朝一条天皇时期创立了女院制之后,虽然这些女院已不再身在宫中,但当被人们提起时,都会以院号来称呼。
在比较不正式的情况之下,为了将众多的后妃有所区别,后人还是会直接称呼该后妃的本名,或是先称本名、再于名字后面加上位号(也有反过来的情形),如白河天皇中宫藤原贤子,就可被称为贤子中宫或中宫贤子。
越南
越南阮朝国王的妻子在国王生前不能封后,只能封为妃嫔,由最高级的一阶妃(越南文:)至第九级的才人(越南文:,汉字:九阶才人)[1],有些亦有徽号。保大帝的正妻南芳皇后是第一位君主在位就封后的君主配偶。「南芳」就是她的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