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传染病(英语:)又称疫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亦可通过喝水、食物、空气或其他载体(vector)而散布。如传播速度较快,传染病可成为一种流行病(英语:)。
感染症是一种经过医学实证,由病原性的微生物之存在或其活动引起,可对宿主伤害或损坏正常其生理功能的人类或其他物种之疾病。而一个引起感染症的病原,可引发感染的能力在流行病学中特称为感染力。[1]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感染混淆,两者并非同义词,因为感染未必会引发疾病症状或宿主不适。[2]在无限多种类且仍在逐渐产生变异的微生物中,只有极少数能够对健康个体产生疾病。[3]感染症的引发事实上不仅肇因于病原的介入,同时也受到宿主防御影响,前者除了可导致患者生理不正常运作,但有时却是感染者本身的防御机制反应所致,因此一个疾病的表现和严重程度是同时建构于病原和宿主本身两方面;由此依照宿主本身的防御力,这些病原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主要病原或伺机病原。
多数感染症不会造成患者死亡,而致病之微生物最终通常会屈服于宿主的免疫反应,进而被清除或潜伏在宿主体内。[3]这个过程需要免疫机制的参与以杀死或减低病原的活性。但免疫系统对微生物作出的反应常常(但并非全然)是疾病症状的来源,例如发烧、发炎反应、流鼻涕、咳嗽、化脓等,有时这种症状对患者的伤害远大于病原本身的直接伤害。此外,感染疾病、带原或是注射疫苗,甚至是受到结构相似之生物体或非生物,都可能借以得到抗体而产生对特定病原的免疫力。
传染途径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例如通过呼吸的路径,某些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层的型态变化,刺激神经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喷嚏等症状,借此重回空气等待下一个宿主将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则是引起消化系统异常,像是腹泻或呕吐,并随着排出物散布在各处。通过这些方式,拷贝的病原随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大量散播。
食物传染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宣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借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粪口途径,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 gondii),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
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接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通过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用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借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但因爱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借由直接接触生殖器的黏膜组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
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历纪录理学检查以及摄影图像(例如X光)但感染症最主要的诊断工具还是微生物培养,在培养基中提供适当物质,并置入患者检体样本培养,常用来诊断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的细菌性感染。部分病媒无法被人工培养,尤其是多数病毒和钩端螺旋体。过去已发展出利用血清学标记物检查患者,甚至包括运用抗体作为检查方式之一。更新的技术可直接使用血液或分泌物中所含病毒或病原相关蛋白质等.作聚合酶连锁反应,不仅检验速度快,准确率亦大幅提升。
治疗
当检验结果为阳性,必需尽快了解该种病原性的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度或是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以决定对患者施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依据抗药型(antibiogram)给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可减少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进而减少可能产生之抗药性。
致病状况
世界主要致死传染病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搜集全球死亡数据,以下表[4]列为2002年世界主要致死疾病,这些疾病都造成至少10万人死亡,1993年数据随表附加以玆参考。需特别注意表中前三名致死单一疾病分别是爱滋病、结核和疟疾,尽管几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减少,但死于爱滋者却以四倍成长,而百日咳、小儿麻痹、白喉、麻疹和破伤风等儿童疾病,此外儿童也在腹泻、下呼吸道感染中占很大的百分比。
排名 | 死因 | 2002年 死亡百万人数 | 占所有死亡% | 1993年 死亡百万人数 | 1993年排名 |
---|---|---|---|---|---|
无 | 所有感染症 | 14.7 | 25.9 | 16.4 | 32.2% |
1 | 下呼吸道感染 注1 | 3.9 | 6.9 | 4.1 | 1 |
2 | 爱滋病 | 2.8 | 4.9 | 0.7 | 7 |
3 | 肠胃炎 注2 | 1.8 | 3.2 | 3.0 | 2 |
4 | 结核 | 1.6 | 2.7 | 2.7 | 3 |
5 | 疟疾 | 1.30 | 2.2 | 2.0 | 4 |
6 | 麻疹 | 0.6 | 1.1 | 1.1 | 5 |
7 | 百日咳 | 0.29 | 0.5 | 0.36 | 7 |
8 | 破伤风 | 0.21 | 0.4 | 0.15 | 12 |
9 | 脑膜炎 | 0.17 | 0.3 | 0.25 | 8 |
10 | 梅毒 | 0.16 | 0.3 | 0.19 | 11 |
11 | B型肝炎 | 0.10 | 0.2 | 0.93 | 6 |
12-17 | 六种热带疾病 注3 | 0.13 | 0.2 | 0.53 | 9, 10, 16-18 |
注解 |
新兴疾病
有时微生物和宿主和谐共生共存或互不侵犯,常见于热带地区发源之病毒、某些昆虫、猿、猴或其他物种,由于两方在平衡中共同演化,通常宿主已具备相当程度之抵抗力,同时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但当这些微生物由长期共同演化的物种传染至其他毫无抵抗能力之物种时,可能会产生疾病,却对原先共存之物种不造成实质影响,尤其当转移的物种之间基因表现相似度越高,生物体内的辨识能力也较相似,此时受感染的机会也会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对于新接触微生物的物种若因此染病,则这个微生物对新的宿主而言是一种病原,对于原先共存之物种,这种微生物不造成疾病,则不为其病原。多数人类新兴传染病及其传播都与人为活动有关,由于环境受到改变,某些局部的微生物可借此取得新的生态平衡,甚至引发大流行。
病原毒力和传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而且也深深影响着病原的长期演化,由于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共同演化出新病原需要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原要找上先锋的攻击目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直接地破坏环境平衡,或是藉生态变化,引发物种迁徙,甚至人为消灭之病原,可由实验室演化后发布。通常首次流行时,由于医疗、公共卫生经验不足,死亡率将最为严重,但若是快速致死的疾病,宿主很可能在病原开始蔓延之前死亡,而毒力对宿主生理运作的改变,也将影响传播的结果,例如呼吸道感染可促使患者将病原咳至空气散布,霍乱则可借由爆炸性的腹泻增加分布的面积。
法定传染病
由于已知传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
参考资料
引用
- Glossary of Notifiable Condi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 "Infectious disease." McGraw-Hil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5.
- This section incorporates public doma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aterials included in the text: Medical Microbi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ourth Edition: Chapter 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996) . Baron, Samuel M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at Galveston.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4 Annex Table 2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nd 1995 Table 5 (pdf-lar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来源
- H. Krauss, A. Weber, M. Appel, B. Enders, A. v. Graevenitz, H. D. Isenberg, H. G. Schiefer, W. Slenczka, H. Zahner: Zoonoses. Infectious Diseases Transmissible from Animals to Humans. 3rd Edition, 456 pages. ASM Press.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USA. 2003. ISBN 1-55581-236-8.
外部链接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传染病防治法 |
- 卫生处
- (英文) The 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 GIDEON-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英文) Infectiologie.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法文) Maladies infectieuses : la situation actuelle dans le monde, sur le site de l'Institut Pasteur
- (法文) Les maladies infectieuses : le monde se bat, sur le site de l'
- (德文) Zoonos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