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人性论,人性一词即谓:「人类所具有且异于其他动物的本性」,[1]而以哲学的方式探讨人性即谓人性论。中西历来对于人性论讨论不休,并且观点各异,如西方有四体液说、中国即认为人性可区分作性本善和性本恶等等。
系列条目 |
哲学 |
---|
![]() 从左到右:柏拉图、康德、尼采、释迦牟尼、孔子、伊本·西那 |
![]() |
生与性的问题
牟宗三认为,依照古传原只有「生」字,「性」字是后期的引申字,故古训应是「性即生也」。[2]
徐复观则认为,「性」字较「生」字后出,但「性」字和「生」字应有密切的关联,因为「若与生字之本义没有区别,则生字亦不会孶乳出性字。生字本义为「象草木生而出土上」,而性的本义应为「人生而即有之欲望」。故此,徐复观认为性的本义大概跟今天所说的本能类同。[3]
中国哲学
先秦儒家
中国最早探讨人性论为孔子,即「性相近,习相远也」。
性善论
孟子则提出了四端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从四端心构成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4]孟子的人性论可区分为「道德天性」跟「非道德天性」。当中的「天性」为天赋、本能。「道德天性」指我们不须别人教导我们如何为善,因为善就是一种本能反应。而「非道德天性」则指感官欲望的本能。[5]
性恶论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是好利,需要受教育才会有向善的可能。[6]牟宗三则将其解读为「天生人成」,在荀子以前人们大多说有天道,有人道。如孔孟都说与天合德。而荀子则只言人道以治天。而天却无所谓道,纵有道亦只是自然之道。故此荀子在此意义下的人性是人为,由此得出「其善者伪也」。[7]
秦汉儒家
董仲舒对性的解说为:「性者,天质之朴也」[8]。他把人性分作上、中、下三品,分别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又称作性三品说。[9]圣人之性不教而善,中民之性则待教而善,斗筲之性则教而不善。[10]
宋明儒家
张载把人区分作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则谓人的本性由「气」所赋予,由此形成了刚柔缓急的个性,同时具有贤愚差别的道德品格。[11]天命之性则为由「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张载认为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是人的道德内在依据。但人性亦可以受其他因素所影响(如气),天命之性可能会受到屏蔽。[12]然而,以上的学说亦受到清初学者颜元的著作《四存编‧存性编》批评。颜元以眼睛作为比喻:不论眼眶、眼睑和眼球都是眼睛的「气质」,能看见东西则是眼睛的「性」。能见物的性质是天赋予的,而眼眶、眼睛、眼球也是天赋予的,不应该区分那个是「天命之性」,那个是「气质之性」。[13]
王阳明认为人之本心自发地知仁义,这个就是人的良知。他提出了良知只是是非之心和好恶,好恶就尽了是非,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14]王阳明把孟子的四端之心总结成良知,而真诚就是良知的本体,本体就是自体,这就是内在的自性。[15]除此以外,他还把自己的学说总括成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牟宗三则把王阳明的良知总结为:良知是天理之自然明觉处,如此,则天理虽客观而亦主观;天理是良知之当然而必然处,如此,则良知虽主观而亦客观。[16]
西方哲学
四气质说
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人体分为四种基本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以及黑胆汁,此四种体液主宰了人的气质。当其中一种体液占多就会形成独特的气质。如血液太多会使人爱好血腥、黏液则使人冷淡、黄胆汁则使人易怒、黑胆汁则使人忧郁。此学说起源于古希腊的四体液说。[17]
亚当·斯密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张人性善,人们天生就会关心别人,且具备同情心与怜悯心。他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18]
宗教哲学
参考文本
- 陈雪丽. . 台湾: 中国教育部. 2000年12月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 牟宗三. . 初版四册. 台湾: 台湾学生书局. 2019年12月. ISBN 978-957-15-0743-9 (中文(繁体)).
- 徐复观. . 初版十七册.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8年12月: 5–7. ISBN 957-05-0861-2 (中文(繁体)).
- 孟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中文(繁体)).
- 蔡龙九. 初版. 台北: 三民书局. 2022年5月. ISBN 978-957-14-7420-5 (繁体中文).
- 荀子.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中文(繁体)).
- 牟宗三. . 初版六册. 台湾: 台湾学生书局. 2006年9月: 214. ISBN 9789571500546 (中文(繁体)).
- 董仲舒. .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1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 程运. . 国家教育研究院. 互联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繁体)).
- . 中国孔子网. 互联网. 2017-09-14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简体)).
-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互联网.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简体)).
-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互联网.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简体)).
- 张锽焜. . 教育百科. 台湾: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繁体)).
- 王守仁. .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2) (中文(繁体)).
- 蔡仁厚. . 三版二册. 台湾: 三民书局. 2020年7月. ISBN 978-957-14-6596-8 (中文(繁体)).
- 牟宗三. . . 香港: 中文大学 (中文(繁体)).
- 谢庭芝. . 教育百科. 台湾: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04年11月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繁体)).
- 亚当·史密斯. . 台湾: 狠角舍文化. 2011-10-25. ISBN 9789866454356 (中文(繁体)).
- 马基维利. .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8年. ISBN 957-05-1502-3 (中文(繁体)).
- 星云大师. . 星云大师. 台湾: 佛光山信息中心.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中文(繁体)).
- 圣严法师. . 正信的佛教. 互联网: 七叶佛教书舍.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