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

LINE PayLY Corporation行动支付平台,用户可于合作商家以QR码NFC等非接触方式结帐付款,并可在LINE好友间免手续费转帐。LINE Pay现于泰国台湾之间可跨境使用。

LINE Pay
商业名称LINE Pay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2014年5月9日 编辑维基数据
业务范围 日本
台湾
 泰国
 印度尼西亚
产品第三方支付金流服务
所有权者LY Corporation 编辑维基数据
网站linepaycorp.com
LINE Pay
开发者LINE
首次发布2014年12月 (2014-12)
操作系统AndroidiOS
平台跨平台
类型行动支付
网站pay.line.me

日本

PayPay共用QR Code结帐支付,LINE Pay可于提供PayPay服务之商店使用。2022年7月1日起,LINE Pay将统一用户扫描商店的QR码与PayPay的QR码的支付方式。[1]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身份验证功能[2]

第三方支付

2014年12月,日本LINE Pay推出转帐、支付等功能。

信用卡

2022年11月发行LINEクレカ(P+)信用卡[3]

[4]

Prepaid Card

2016年3月,LINE Pay携手JCB推出「Prepaid Card」。后改为与Visa发行Prepaid Card,可使用于Apple PayGoogle Wallet,也可于有与VISAiD合作之商店使用。[5]

加密货币

2022年2月,LINE Pay将可于日本使用自家的加密货币资产「LINK」消费,预计由今年3月16日至12月26日期间进行试营运。LINE Pay在将来也计划开放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资产作为支付选项。[6]

台湾

LINE Pay
LY Corporation
商业名称LINE Pay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24941093
成立2014年5月9日 编辑维基数据
总部台北市中山区敬业一路2号13楼
产品第三方支付金流服务
所有权者LY Corporation 编辑维基数据

第三方支付

  • 2014年12月,「LINE Pay」服务正式在LINE中上线。

LINE POINTS

保存于LINE POINTS的点数可用来折抵消费金额,1点相当于新台币1元,于支付接口勾选LINE POINTS即可于扫描支付时折抵消费金额。但LINE POINTS并不适用于生活缴费折抵,也不适用于一卡通 Money。

LINE POINTS获取方式

通过LINE Pay付款可享有不定期的高额LINE POINTS回馈,请参见LINE Pay活动消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除了通过LINE Pay付款外,联邦银行的「赖点信用卡」、富邦银行的「J信用卡」、中国信托银行的「LINE Pay借记卡」、「LINE Pay信用卡」,通过刷卡消费,亦可获得LINE Points 1%起的返还。更多合作店家信息,都可以从LINE钱包里面的「LINE Pay」→「合作通路」浏览,也可以使用地图查看附近可以使用LINE Pay的店家。

赚点活动

通过一些不定期的赚点活动,即可获得LINE POINTS点数。例如于指定在线或线下通路消费、浏览指定广告或网页、下载指定app、达成指定手游任务等。 赚点活动可在LINE里面的LINE钱包里面的LINE POINTS功能中查找。

可使用LINE POINTS折抵消费金额的通路

请参见LINE Pay合作通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即时付费通知

只要是通过LINE Pay付款(无论选择一卡通MONEY、LINE POINTS、信用卡、签帐卡支付)皆会通过LINE消息通知即时推播交易消息。使用LINE Pay以外的方式消费,只要使用联邦赖点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富邦J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信托LINE Pay信用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或签帐卡,皆会在消费当下收到LINE消息通知已支付款项。此功能可使信用卡或签帐卡持有人的卡片遭盗刷或刷卡金额错误时即时受到通知。

免手续费转帐

储值于一卡通MONEY(原LINE Pay Money)内的金额,除可用于支付店家的消费金额外,另可通过转帐功能即时转帐给LINE好友。转帐资金将会存入到收款好友的一卡通MONEY中。 除主动转帐外,另可向好友提出转帐邀请,对方于收到转帐邀请时,将可直接在确认金额后支付提出转帐邀请人所要求支付的金额。 若需多人分担一笔款项,可使用分担付款功能,于输入总金额与勾选需支付的好友后,即会向受勾选的好友提出每人需支付金额的转帐邀请。 转帐不需支付手续费。

链接一卡通

一卡通MONEY可将余额自动加值至一卡通内。当一卡通于连接设备余额不足以支付当次交易时,将从一卡通MONEY余额自动加值500元(或倍数)至一卡通内,此服务仅适用尚无自动加值功能的普通卡及社福卡。

电子钱包(一卡通MONEY)

目前一卡通MONEY与以下23家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储值服务:联邦银行台新银行新光银行永丰银行富邦银行中华邮政元大银行远东商银彰化银行兆丰银行高雄银行土地银行第一银行国泰世华中国信托玉山银行台湾企银台湾银行合作金库王道银行、农金信息、瑞兴银行、LINE Bank (连接银行)[7]

乘车码

2019年8月13日,一卡通、高雄捷运、与宏碁智通公司在高雄市政府凤山行政中心举办记者会,共同宣布高雄捷运全验票闸门、高雄市公车橘12、橘20线领先全国,激活行动支付QR Code乘车码搭乘服务[8][9]

2020年2月,港都客运全路线正式开通乘车码服务。[10] 目前为止,LINE Pay乘车码可在以下交通运输服务使用:

泰国

rabbit LINE Pay

2016年3月,LINE Pay与发行交通卡「Rabbit card」的BSS金控集团(BSS Holdings Co., Ltd)达成合作协议,并以冠名后的「rabbit LINE Pay」为企业形象,推出第三方支付及电子钱包等功能。[11]

LINE BK

2020年10月20日,「LINE BK」社群银行服务正式推出,为泰国首个纯网络银行,此服务由「KASIKORN LINE」(由LINE子公司「LINE Financial Asia」和开泰银行子公司「KASIKORN Vision Company Ltd.」合资成立)提供,并可直接在LINE Pay中直接开立至多5个储蓄帐户。[12]

印尼

2021年6月LINE Bank开始营运,为韩亚银行(Hana Bank)子公司PT Bank KEB Hana Indonesia,与LINE Financial Asia合作推出[13]

使用技术

LINE Pay使用NFCQR码条形码传输帐户消息,以便将资金转移至指定通路商或个人。 LINE Pay要求在手机上设置指纹或6位数密码锁定。 用户可以通过LINE Pay所提供的电子钱包服务或以绑定的信用卡/签帐卡来付款。

使用方式

下载并打开LINE后,选择LINE钱包,选择LINE Pay。目前日本、台湾推出LINE Pay的独立支付App。

事件

2021年12月6日,部分用户的数据被外泄到GitHub平台,约13万3,000多件交易信息被公开,逾7万台湾用户数据受影响[14][15][16]

另见

参考数据

  1. .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2. . [202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3. . [202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7).
  4. .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5. .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6. . inews.hket.com. [2022-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0).
  7. . www.i-pass.com.tw. [2021-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8. 黄建华. . 自由时报. 2019-08-13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中文(台湾)). 高市交通局与宏碁智通公司及一卡通公司为此合作,全国首创公车试办使用手机QR CODE(Line Pay一卡通乘车码)支付车资、「哔一下嘛ㄟ通!」副市长叶匡时今天表示,即日起,于橘12及橘20两条路线先行试办。
  9. . 工商时报. 2019-08-13 [2019-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中文(台湾)).
  10. . 全球华侨报. 2020-01-22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中文(台湾)).
  11. . LINE Announces “Rabbit LINE Pay” Business Partnership in Thailand between LINE Pay and Offline Payment Platform Rabbit. LINE. 2016-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12. . LINE Corporation.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3. .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14. . [2021-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15. . [2021-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16. . [2021-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