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千纪 2千纪
世纪 19世纪 | 20世纪 | 21世纪
年代 1900年代 | 1910年代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1940年代 | 1950年代 | 1960年代
年份 1926年 | 1927年 | 192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1年 | 1932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936年
纪年 辛未羊年);民国二十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元年;日本昭和六年;越南保大六年
1931年
政治

国家领导人

科技

天文  科技  铁路

文化娱乐

电影  文学  音乐  游戏  电视节目 中国大陆电视剧  台湾电视剧

体育

体育  足球  篮球  棒球  撞球

区域

中国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日本  朝鲜半岛  马来亚  新加坡  欧洲  美国

分类

分类  出生人物  逝世人物列表  维基新闻

大事记

  • 全球爆发经济大萧条

1月

2月

  • 2月13日——抚顺三千矿工死于事故。

3月

  • 3月27日——中国南昌行营下达向江西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总攻击令,限各部4月1日开始攻击前进,各路军均已调集完毕[1]:3804

4月

  • 4月1日——何应钦蒋介石命率部队20余万人,对江西中央苏区红军第二次「围剿」,采用「稳札稳打,步步为营」之作战方针,兵分四路进迫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少共鄂豫皖中央分书记陈昌浩,由上海启程赴鄂豫皖苏区,4月14日到达黄安七里坪,旋即布置红四方面军以一部兵力肃清苏区顾敬之团匪,打通商城至光山之联系,主力准备截断国军长江防线,配合中央红军第二次反「围剿」[1]:3807
  • 4月9日——纽约帝国大厦落成。
  • 4月11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创建。

5月

  • 5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运行委员会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草案》及《首都建设案》,张学良列席并在会上发言,表示对北方治安负完全责任;汪精卫通电中国国民党海内外各党部,略谓蒋介石祸党祸国,「暴横日甚,言之痛心」,现广东方面奋起讨蒋,「事变至此,宜即依据总章,召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解决一切」;蒋介石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报告,略谓古应芬等通电,似以监委资格弹劾本人,而手续不合,似别有作用,本人对此电决不计较,如有武人弄兵,相信中央可不用一兵,在最短期内平乱,不虞动摇时局;中央银行奉国民政府令于是日起发行「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专供缴纳关税之用[1]:3825-3826
  • 5月5日——国民会议在南京开幕[1]:3830
  • 5月6日——出席国民会议之全体代表由蒋介石带领冒大雨前往中山陵谒陵,并在陵前宣誓,誓毕,一一在誓词上签名盖章;国民会议预备会议选定张继、戴季陶、吴铁城、周作民、林植夫、陈立夫、刘纯一(女)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推派之于右任、国民政府推派之张学良共9人组成大会主席团[1]:3830
  • 5月8日——国民会议举行第一次大会,于右任主席,讨论《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草案》,蒋介石讲演「约法」意义,戴季陶报告「约法」起草经过[1]:3831
  • 5月28日——国共战争-黄安战斗展开。
  • 5月29日——蒋介石发动之对江西中央苏区之第二次大「围剿」被红军打破,15天内,红军由西向东横扫700里,共歼敌3万余人[1]:3845

6月

  • 6月7日——国共战争-黄安战斗结束。
  • 6月13日——日本政府经天皇批准正式公布内田康哉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总裁,江口定条为副总裁[1]:3859
  • 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在上海被捕,3天后枪决,陈绍禹(王明)继任。
  • 6月26日——中国东北兴安屯垦军第三团关玉衡部第三连连长宁文龙在该部防区将进行间谍活动之日本现役军官中村震太郎大尉及随从三人在四方台附近拘获,经搜查审讯,中村等间谍罪证确凿,6月26日夜关玉衡下令将中村等4人处死,为保密计,并焚尸灭迹,所有证物均送往北平呈报张学良[1]:3867

7月

  • 7月1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出第三次「围剿」江西苏区红军之命令,蒋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用英、日、德军事顾问,调集30万国军采取「长驱直入」之战略,即日开始行动,何应钦之左翼集团军赵观涛部、陈诚部及卫立煌部向南城以北地区攻击前进,陈铭枢之右翼集团军上官云相部由永丰向沙溪前进,孙连仲部由招携向宁都、黄石之线推进:上海地产经理处开业[1]:3871-3872
  • 7月2日——晨,万宝山受害农民400余人前往马家口哨口继续平沟[1]:3872
  • 7月3日——日人在朝鲜煽动排华暴动[1]:3873
  • 7月6日——张学良电东北政务委员会称:「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我要求割地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避免冲突,以公理为周旋。」[1]:3875
  • 7月12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对日军在东北之挑衅,须极力忍耐,勿生事端,「此非对日作战之时」[1]:3878

8月

  • 8月2日——日本政府将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大将充调充军事参议官,以第10师团本庄繁中将继任关东军司令官[1]:3894
  • 8月4日——蒋介石在南昌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坚持「安内可以攘外」,中央对当前国民排日运动「应取慎重态度,免为日方借口」[1]:3895
  • 8月8日——国共战争-浠水战斗展开。
  • 8月20日——国共战争-浠水战斗结束。

9月

  • 陈绍禹苏联中国共产党第三国际代表团长,秦邦宪接替陈绍禹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
  • 9月6日——张学良电令驻沈阳北大营旅长王以哲称:「中日关系现甚严重,我军与日军相处须格外谨慎。无论受如何挑衅,俱应忍耐,不准冲突,以免事端。」,同日张学良电臧式毅、荣臻称:「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万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1]:3915
  • 9月15日——国共战争-方石岭战斗
  •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1]:3921
  • 9月19日——零时20分,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令辽师攻沈阳近郊,独立守备队攻辽宁,骑兵旅攻长春,独立旅攻凤凰城和鞍山,炮兵团从旅顺向沈阳进发;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临时会议决议,急电蒋介石回南京主持一切[1]:3922
  • 9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续开临时会议,讨论日军侵占沈阳事件,决议三项:一、电粤方对外交表示态度,二、定本月23日全国下半旗并停止娱乐一天,表示沈阳被陷哀悼,三、推定戴季陶、邵元冲、陈布雷、王正廷、陈立夫起草告全国国民书及告各国国民书[1]:3924
  • 9月21日——蒋介石自江西回南京,在陵园官邸召集在南京中央委员讨论时局及应付日本侵略办法,议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攻粤部队及「剿共」计划,悉予停缓;三、政治方面:推出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专程赴粤,磋商统一团结御侮办法;四、民众方面:由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分别发布告全国军民书及党员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际联盟公理处断[1]:3926
  • 9月22日——蒋介石电告张学良,若日方胁迫以签字承认「二十一条」为退兵条件,望设法严拒,此案已在南京归为国际交涉;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委孙殿英为第四十一军军长[1]:3929

10月

11月

  • 11月4日——江桥抗战开始[1]:3973
  • 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江西省瑞金
  • 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运行委员会在瑞金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运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1]:3997
  • 11月29日——蒋介石致电汪精卫,请促粤方早息纠纷,从速入京,俾中央全会得以定期举行,「中正以一人之身,急图北上,立待全会开成,俾奉命遄征,得有遵循」;蒋介石下令将第三党领袖邓演达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1]:4000

12月

  • 1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运行委员会发出第一号布告,内称,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苏区召开,会议通过政纲、宪法、土地法、劳动法、红军问题、经济问题等重要法令,声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选出毛泽东、项英、张国焘、周恩来等63人为中央运行委员,组织中央运行委员会,为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之最高政权机关[1]:4001
  • 12月5日——莫斯科基督救世主人主教座堂被爆破拆卸。
  • 12月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略谓因粤方「胡汉民等同志微(5)日通电,且有中正必须下野,解除兵柄,始赴京出席等语。是必欲中正解职于先,和平统一方得实现」,「权衡轻重,不容稍缓须臾,再四思维,惟有恳请中央准予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中国国民党中央运行委员会第四次临时常务会议决议:准蒋介石辞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职务,推选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陈铭枢代理行政院院长;张学良电蒋介石,请辞陆海空军副司令职,同日国民政府准张学良辞职,改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1]:4015-4016

出生

逝世

1931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诺贝尔奖

奥斯卡金像奖

(第4届,1932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成立单位

建筑落成

参考数据

  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