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娜

玛丹娜·路易丝·西科尼英语:1958年8月16日)是美国歌手、词曲作家、演员及制作人。有「流行女皇」之尊称,其音乐作品包含了政治宗教家庭等各种社会议题,经常同时引起争议和受到赞誉。作为跨世纪的流行文化标志性人物,美国《告示牌》2023年评选玛丹娜为“史上百大最佳艺人”第二位[1]。据金氏世界纪录2023年重新认证,玛丹娜是史上最畅销的女唱片艺人,专辑总销量超过4亿;同时她也是「巡演票房收入最高女歌手」纪录保持者。[2]

Madonna
玛丹娜
2023年,玛丹娜于庆典世界巡回演唱会
女艺人
出生玛丹娜·路易丝·西科尼
Madonna Louise Ciccone

(1958-08-16) 1958年8月16日
 美国密歇根州贝城
职业
  • 歌手
  • 词曲作家
  • 演员
  • 舞者
  • 音乐制作人
  • 导演
  • 作家
  • 商人
配偶
  • 西恩·潘
    1985年结婚—1989年离婚)
  • 盖·瑞奇
    2000年结婚—2008年离婚)
儿女6
音乐类型
演奏乐器
  • 人声
  • 吉他
  • 爵士鼓
出道地点美国纽约
活跃年代1982年至今
唱片公司
签名
网站madonna.com
相关团体
各地用词差异
中国大陆
台湾
奖项
金球奖
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
1997年 《》 – 伊娃·裴隆
最佳原创歌曲
2012年 《杰作
最佳长篇音乐录像带
1992年 《金发雄心世界巡回演唱会
最佳流行演唱专辑
1999年 《光芒万丈
最佳舞曲录制
1999年 〈光芒万丈
最佳短篇音乐录像带
1999年 〈光芒万丈
最佳影视媒体作品歌曲
2000年 〈美丽陌生人
最佳舞曲/电子专辑
2007年 《娜语录
最佳长篇音乐录像带
2008年 《娜语录世界巡回演唱会
其他奖项
300余座

1983年,玛丹娜凭借首张录音室专辑《玛丹娜》一跃成为独唱明星。随后,她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专辑,包括史上最畅销专辑的《宛如处女》、《忠实者》和《无暇精选辑》,以及葛莱美奖获奖专辑《光芒万丈》和《娜语录》。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也收获了许多排行榜冠军单曲,包括〈宛如处女〉、〈美丽的岛屿〉、〈宛如祈祷者〉、〈风尚〉、〈谢幕〉、〈冷若冰霜〉、〈音乐圣堂〉、〈心神不宁〉和〈四分钟〉。

玛丹娜在电影《神秘约会》、《狄克崔西》、《红粉联盟》和《》中的角色提高了她的知名度,其中《》为她赢得了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不过她的许多其他电影都不受欢迎和青睐。作为一名女商人,玛丹娜在1992年创立了Maverick公司,其中包括Maverick唱片,是史上最成功的艺人经营唱片公司之一。她的其他事业还包括时尚品牌、写作作品、健身俱乐部和电影制作。她也为各种慈善机构捐款,1998年成立了光芒万丈基金会,2006年成立了振兴马拉威基金会

她是美国《告示牌》百大单曲榜史上最成功的独唱艺人,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都是获得冠军单曲最多的女性。她的演唱会票房收入超过15亿美元,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巡演女艺人。《福布斯》在过去40年(1980年代至2010年代)中11次将玛丹娜评为年度收入最高的女性音乐人。2008年,玛丹娜入选摇滚名人堂,这是她拥有入选资格的第一年即入选。玛丹娜被VH1评为音乐界最伟大的女性,被MTV和《告示牌》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录像带艺人。《滚石杂志》还将她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人最伟大的词曲作家之一。

生平及事业

1958年-1978年:早期生活

玛丹娜的父亲和继母,摄于2009年。

玛丹娜在1958年8月16日出生于贝城的怜悯医院[3],她出生在一个位于密歇根州贝城天主教家庭,父亲西尔维奥·安东尼·西科尼(Silvio Anthony "Tony" Ciccone,1931年生),母亲玛丹娜·路易丝·西科尼(Madonna Louise Ciccone,1933年—1963年)。[4]她的父亲是来自意大利帕琴特罗的移民,母亲是法国裔加拿大人。[5]父亲曾在克莱斯勒汽车通用汽车担任工程设计师。因为玛丹娜与其母亲同名,家人称呼她“小侬尼”(Little Nonni)。她有两个哥哥,安东尼(Anthony,1956年—2023年)和马丁(Martin,1957年生),和三个弟妹,宝拉(Paula,1959年生)、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1960年生)和梅兰妮(Melanie,1962年生)。[6]

在1966年的天主教坚振礼中,她采用薇诺妮卡(Veronica)作为她的坚振名字。[7]她生长于底特律郊区的庞蒂亚克和埃文镇(现为罗彻斯特山市)。在她的母亲因乳腺癌过世的几个月前,时年仅有5岁的玛丹娜虽注意到母亲在行为和个性上的改变,却不明白原因,然而每当玛丹娜向母亲询问此事时,她母亲总是在解说自己病情时显得不知所措甚至开始哭泣。玛丹娜回顾当年才意识到,年幼的她,当时并没有创建好她的母亲即将离开人世的概念。[8]

玛丹娜转而从她的祖母处寻求安慰。西科尼家的兄弟姐妹对管家感到愤怒并一贯地抗拒任何表面上要来到他们家取代他们钟爱的母亲的人。玛丹娜之后告诉杂志《浮华世界》(Vanity Fair)她把幼时的自己看作一个“一直在探寻某样东西的孤独女孩。我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一个叛逆的人,我关心自己擅长的某些事情,我不剃腋毛,也不像寻常女孩一样化妆,但是我用心学习,并成绩优异……我想成为大人物。”因为深怕她父亲也丢下自己而离去,玛丹娜经常要父亲在睡前陪在她旁边,否则无法入眠。

1966年,父亲和家里的管家琼·哥斯达丰(Joan Gustafon)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詹妮弗(Jennifer,生于1967年)和马里奥(Mario,生于1968年)。[6]此时,玛丹娜开始对她的父亲感到愤怒长达十年,并且养成了一个叛逆的态度。她入读圣弗雷德里克(St. Frederick's)和圣安德烈(St. Andrew's)天主教小学,和西部(West)中学。玛丹娜因为她的很高的成绩平均积点(GPA)而出名,又因为她的不因循守旧的行为而获得恶名。她会在教室之间的走廊上表演侧手翻和手倒立、利用膝关节悬挂在立体格子铁架上和在上课的时候掀起她的裙子——以至于让男孩们能够看到她的内裤。[9]

玛丹娜之后入读罗彻斯特亚当斯高中,成为一名全A学生和啦啦队队员。[10]毕业后,她获得了一份来自密歇根大学音乐、戏剧和舞蹈学院的舞蹈奖学金[11]她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去上芭蕾舞课程,并被她的芭蕾舞老师克里斯托弗·弗林(Christopher Flynn)说服去追求舞蹈事业。[12][13]

1978年她从大学辍学并搬去纽约市[14]她没有多少钱并在Dunkin' Donuts里面做服务生和在一些现代舞剧团做事。[15]玛丹娜曾说起关于她搬来纽约的事,“这是第一次我坐飞机,第一次我搭出租车。我来到这里时只有35美元在我口袋里。这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16]她开始为其他有地位的艺人做后备舞者。在一个深夜,玛丹娜在一次彩排结束回家的路上被两个男人用刀尖强迫她进行口交。玛丹娜之后回应说:“这个事件让我尝到何谓脆弱,它告诉我尽管我一副坚强的样子,我依旧不能自救。我永远不能忘记这件事。”[17]

1979年-1983年:事业的开始和专辑《玛丹娜》

在担任法国迪斯可艺人帕特里克·埃尔南德斯(Patrick Hernandez)的1979年世界巡回演唱会的后备歌手和舞者时,玛丹娜与音乐人丹·吉尔罗伊(Dan Gilroy)相恋。[9][18]他们一起组成了她的第一个摇滚乐团早餐俱乐部,玛丹娜担任主唱和演奏吉他[19]在1980-81年左右,她离开了早餐俱乐部,并与她的鼓手前男友史蒂芬·布雷(Stephen Bray)组成了乐队,艾美。两人开始一起写歌,且玛丹娜之后决定推销她自己为一名独唱艺人。[6][20]他们的音乐让作为DJ唱片制作人马克·卡敏斯(Mark Kamins)印象深刻并安排了一次让玛丹娜与Sire唱片创始人西蒙·史汀(Seymour Stein)见面。

在玛丹娜与Sire唱片签下一纸单曲合约后,她的首支单曲《每个人》(Everybody)和第二支单曲《燃烧》(Burning Up)分别于1982年10月和1983年3月发行。两首单曲都成为美国俱乐部大热门歌曲,在杂志《告示牌》编制的热门舞蹈俱乐部歌曲榜上达到第三名。[21]这次成功后,她开始准备她的首张专辑《玛丹娜》(Madonna),该专辑主要由华纳兄弟唱片利基·卢卡斯(Reggie Lucas)制作。然而,他对于这些成品并不喜欢且不认同卢卡斯的制作技巧,所以决定寻求其他帮助。

玛丹娜搬去和他的男朋友约翰·贝尼特斯(John "Jellybean" Benitez)一起住,请求他帮助完成专辑的制作。贝尼特斯为大多数曲目进行了混音并制作出了《假日》(Holiday),该歌曲是她的第三支单曲和她的首支全球热门歌曲。首张专辑《玛丹娜》(Madonna)的整体音质是不协调的,风格是以欢快的迪斯可形式,且利用许多当时新的技术,例如Linn Drum、Moog Bass和OB-X Synthesizer[22][23]该专辑于1983年7月发行且在六个月后的1984年告示牌200大专辑榜最高排名第八。该专辑产生了两首其他的热门歌曲,《爱的极限》(Borderline)和《幸运之星》(Lucky Star)。[24][25]

1984年-1987年:专辑《宛如处女》、第一段婚姻、专辑《忠实者》和电影《她是谁》

玛丹娜的外型、穿衣风格,她的表演和音乐录像带影响了年轻女孩和女人,成为了1980年代的女性时尚潮流之一。由造型师和珠宝设计师马里珀(Maripol)创造,外型包括蕾丝上衣、裙子穿在卡普里裤外、网袜、十字架珠宝、手链和漂白的头发。玛丹娜在1984年11月发行她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后获得了全球性的认可。该专辑登上许多国家的排行榜且是她的第一张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上夺冠的专辑。专辑同名歌曲《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连续六周登上告示牌百强单曲榜。[26]该歌曲吸引到许多组织的注意且抱怨该歌曲和它的音乐录像带宣传婚前性行为及暗中颠覆家庭价值观,同时许多道德说教者要求歌曲和音乐录像带被禁止。[27][28]

玛丹娜因她在首届MTV音乐录像带大奖(VMA)上的表演受到批评。她在一个巨型婚礼蛋糕顶上登场,穿着婚纱和白色手套。该表演被MTV视作是在音乐录像带大奖(VMA)历史上的一个象征性时刻。[29]多年后,玛丹娜评论她曾非常惧怕这次表演。下一支热门歌曲《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的宣传是通过她的音乐录像带,该音乐录像带是模仿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在1953年电影《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中的一首歌曲《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的表演。在拍摄这支音乐录像带期间,玛丹娜开始与演员肖恩·潘(Sean Penn)约会。他们在1985年玛丹娜的生日当天结婚。[30]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被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为钻石唱片并在全球售出超过2500万张。[31]在1984年1月,根据电影导演李察·艾登堡禄所述,玛丹娜曾使用她的姓氏西科尼(Ciccone)为电影《歌舞在线》(A Chorus Line)中的一个舞蹈角色在百老汇皇家剧院面试,但是他拒绝了她。[32]

“我对人们如何对我的歌曲〈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的反应感到惊讶,对我来说,因为当我在制作这首歌时,对于我而言,我在唱出某些事物如何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崭新的和新鲜的——但是每个人都把它歪曲成“我不要再做一个处女呢。快从我的脑中滚开”。这绝对不是我唱的意思。〈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一直是绝对受到歧异的。”
玛丹娜为歌曲〈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反驳[33][34]

玛丹娜凭借在浪漫戏剧电影《夺标27秒》(Vision Quest)中客串一个俱乐部歌手于1985年进入主流电影行业。该电影原声带包括两首新歌《为你疯狂》(Crazy for You)和《赌徒》(Gambler)。[35]她也在一部1985年3月的喜剧电影《神秘约会》(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中出演女主角色,该电影引出了歌曲《跟上旋律》(Into the Groove),她的首支在英国夺冠的歌曲。[36]即使玛丹娜在该电影里不是第一女主角,她在电影中的形象却使得该电影被广泛认为是玛丹娜的宣传工具。[37]纽约时报电影评论家文森特·肯柏(Vincent Canby)将该电影列为1985年十大最佳电影之一。[38]

1985年4月开始,玛丹娜展开了她的首次在北美洲的巡回演唱会处女巡回演唱会(The Virgin Tour),由野兽男孩作为她的开场嘉宾。她从CBGB马德俱乐部一路表演到大型体育馆。此时,她发表了专辑中的两首其他热门歌曲,《天使》(Angel)和《盛装打扮》(Dress You Up)。[39]在7月,《阁楼》和《花花公子》杂志公布了一系列玛丹娜于1978年在纽约拍的裸照。她拍这些照片是因为她当时需要钱,且一次只得很少的25美元。[40]照片的公布引起了媒体的骚动,但是玛丹娜保持“无悔和反抗”。[41]这些照片最后被1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40]她在1985年室外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会上对这些事件做出回应,她说她不会脱下她的夹克因为“媒体会在10年后一次来要胁我”。[41][42]

玛丹娜于1986年6月发行了她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忠实者》(True Blue),该专辑灵感来源自她的老公肖恩·潘(Sean Penn),并表示要把该专辑献给他。[43]滚石》杂志对该专辑的印象颇为深刻,指出该专辑“听起来是由心而发的”。该专辑中三首单曲《以生见证》(Live To Tell)、《爸爸别说教》(Papa Don't Preach)和《敞开心房》(Open Your Heart)成为告示牌百大单曲榜第一名,其它两首单曲《忠实者》(True Blue)和《美丽的岛屿》(La Isla Bonita)亦位列榜单前五名。[25][35]该专辑登顶全球超过28个国家的排行榜,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成就,并且凭借2500万的销量成为了出道至今销量最高的录音室专辑。[44]同年,玛丹娜出演了电影《上海惊奇》(Shanghai Surprise),该电影受到了极大地批评,并使她获得了金酸莓奖的最差女主角奖。她亦献出了首次戏剧经历在大卫·拉比(David Rabe)的作品《古斯和汤姆汤姆》(Goose and Tomtom)里;该作品的电影版和戏剧版都有肖恩·潘(Sean Penn)的出演。[45]第二年,玛丹娜出演电影《她是谁》(Who's That Girl)。她为该电影灌录了四只歌曲,包括电影同名歌曲《她是谁》(Who's That Girl)和《引发骚乱》(Causing a Commotion)。[25]

玛丹娜在1987年7月展开了那女孩是谁世界巡回演唱会(Who's That Girl World Tour),该巡演一直持续到9月。[46][47]该巡演打破了许多上座纪录,包括在巴黎附近的演唱会观众人数超过13万人,亦是至今她的单场观众人数最多的演唱会。[48]之后,她发行了一张混音专辑《你可以跳舞》(You Can Dance),该专辑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上位列第14名。[24][49]

1988年-1991年:专辑《宛如祈祷者》、电影《迪克·翠丝》和纪录片《真实或大胆》

1990年,玛丹娜于爱滋病计划洛杉矶慈善音乐会

1988年12月,玛丹娜申请与肖恩·潘(Sean Penn)离婚,理由是他们两人有不可调和的分歧。[30] 1989年1月,玛丹娜与汽水生产商百事公司签署了一份代言协议合约。在她的其中一个百事广告里,她首次发布了她的歌曲《宛如祈祷者》(Like a Prayer)。该歌曲的音乐录像带里出现了许多天主教标志例如圣痕和燃烧的十字架以及一个爱上圣徒的梦。这些内容致使该音乐录像带受到来自梵蒂冈圣座的谴责,宗教团体要求该广告禁播并且抵制百事产品。百事最终撤销了这支广告以及赞助玛丹娜的合约。[50][51]这首歌被收录在玛丹娜同年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宛如祈祷者》(Like a Prayer)里,该专辑由玛丹娜和帕特里克·伦纳德(Patrick Leonard)、史蒂芬·布雷(Stephen Bray)共同创作和制作。[52]玛丹娜因为这张专辑收到了许多正面的反馈,《滚石》杂志指出该专辑「做为流行音乐产物而言简直就是艺术。」[53]宛如祈祷者》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上登顶并且拥有美国400万和全球1500万张的销量。[24][54]该专辑中的六支单曲,包括《宛如祈祷者》(Like a Prayer),获得单曲榜第一名,以及《表达自我》(Express Yourself)和《珍爱》(Cherish),双双获得第二名。[25][35]在1980年代结束之际,玛丹娜被MTV频道、《告示牌》杂志和《音乐人》杂志评为十年最佳艺人。[55][56][57]

“在《宛如祈祷者》(Like a Prayer)中我处理了许多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的问题。它们是关于一种我对发生在生命中和人际关系中的经历的接受。它们有的是关于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和我与家庭在有关死亡的伤痛、或者是成长和舍弃方面的纽带。这张专辑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情感记录⋯⋯我必须做很多的真挚的自我反省并且我认为这张专辑是我的内心写照。”
玛丹娜谈论专辑《宛如祈祷者》(Like a Prayer)背后的灵感。[58][59]

踏入1990年代,玛丹娜在电影《迪克·特雷西》(Dick Tracy)里出演了角色布里斯勒斯·马奥尼(Breathless Mahoney),并由华伦·比提(Warren Beatty)出演电影同名角色。[60]她的出演使得她提名土星奖最佳女主角奖。[61]为了搭配电影,她发行了一张原声带专辑《屏息》(I'm Breathless),该专辑里有许多歌曲的灵感来源自电影里的1930年代的布景。该专辑里的歌曲风尚(Vogue)[62]或早或晚(Sooner or Later)都是美国单曲榜第一名的热门歌曲,后者更让创作人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获得199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63]在电影拍摄期间,玛丹娜与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开始了一段恋人关系,二人于1990年年底分手。[64][65]在1990年4月,玛丹娜开始了她的金发雄心世界巡回演唱会(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该巡演一直持续到8月。[66]滚石》杂志称该巡演是一个“具有精美舞蹈动作设计以及具有性挑衅的华丽表演”,并表示这是“1990年的最佳巡演”。演唱会表演到歌曲《宛如处女》(Like a Virgin)时,两位男舞者在她假装自慰前抚摸她的身体,该表演桥段激发了许多宗教团体的负面反应。[46]玛丹娜回应:“这次巡演绝不是要伤害任何人的情绪。这只是为了思想开放以及让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看待性。他们自己的和其他人的。”[67]该巡演的现场实况在1992年获得葛莱美奖的最佳长篇音乐录像带(Best Music Video - Long Form)。[68]

玛丹娜的首张精选辑《玛丹娜精选辑》(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于1990年11月发行。该专辑包括两首新歌《证明我的爱》(Justify My Love)和《拯救我》(Rescue Me)。[69]该专辑被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为钻石唱片并且在全球拥有超过3000万的销量,成为史上独唱艺人,也是女歌手中销量最高的精选辑[70][71]证明我的爱》(Justify My Love)分别在美国单曲榜和全球单曲榜上位列第一和第十位。[35][72]该歌曲的音乐录像带出现了性虐恋捆绑、同性接吻和短暂的裸体镜头。[73][74]该音乐录像带对于MTV来说被认为太过于露骨并且在电视联播网上禁播。[73]玛丹娜对禁播做出回应:“为什么人们会愿意去看一部关于某人没有任何理由地被炸成碎片的电影而不想去看两个女孩接吻和两个男人偎依?”[75]

1990年12月,玛丹娜决定放弃曾经应允出演的詹妮弗·林奇(Jennifer Lynch)的电影《盒装美人》(Boxing Helena),并且没有给出任何解释给制片人。几乎同时,玛丹娜开始了与饶舌歌手香草冰(Vanilla Ice)的一段长达八个月的恋人关系,最终分手收场因为玛丹娜的写真集《》(Sex)。[76]她的首部纪录片《真实或大胆》(Truth or Dare,于北美地区以外被叫做《与玛丹娜同床》(In Bed with Madonna))于1991年5月发行。[77]该纪录片记述了她的金发雄心世界巡回演唱会(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的台前幕后。

1992年-1997年:创立公司《Maverick》、专辑《情欲》、《枕边故事》和电影《贝隆夫人》

1993年,玛丹娜于女子秀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Girlie Show World Tour)

1992年,玛丹娜出演了电影《红粉联盟》(A League of Their Own)中的一名女子棒球队队员梅·墨达比妥(Mae Mordabito)一角。她亦为该电影录制了主题曲《这里曾是我的游乐场》(This Used to Be My Playground),该歌曲登上告示牌百大单曲榜第一名,成为了玛丹娜第10首冠军单曲。[35]同一年,玛丹娜创立了自己的娱乐事业公司Maverick,其中包括Maverick唱片公司Maverick电影制作公司以及与音乐、电视和书籍出版和商品销售相关的其它部门。该公司是一个与时代华纳公司共同创办的合资企业,华纳并提前支付玛丹娜6000万美元。协议规定玛丹娜可以从音乐收入中提取20%的版税,这个版税率在行业里是数一数二的高,与一年前麦可·杰克森索尼唱片的协议中达成的版税率一样。[78]公司的首件出版物是玛丹娜于10月发行的写真集》(Sex),该写真集包括性挑衅和露骨的照片,由史蒂芬·梅塞尔(Steven Meisel)拍摄。推出后受到了媒体和大众强烈的差评,但它却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以50美元每本的价格卖出了150万本。[79]同时,玛丹娜发行了她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情欲》(Erotica),该专辑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上排名第二。[24]该专辑同名歌曲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排名第三。[35]专辑中的五首单曲包括:《深深地》(Deeper and Deeper)、《坏女孩》(Bad Girl)、《欲火》(Fever)、《》(Rain)和《再见宝贝》(Bye Bye Baby)。[80]玛丹娜在1993年色情惊险电影《肉体证据》(Body of Evidence)中的形象再次受到争议。该电影内容充斥着性虐恋捆绑,受到电影评论家负面的批评。[81][82]同一年她亦出演了电影《危险游戏》(Dangerous Game),该电影在北美地区是直接以视频的形式发行。《纽约时报》形容这部电影是“令人生气和痛苦的,而且这种痛苦的感觉很真实”。[83]

1993年9月,玛丹娜展开了她的女子秀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Girlie Show World Tour),演唱会开场时她在上身裸露的舞者围绕下,打扮成一个挥舞着鞭子的女性施虐狂。巡演开到波多黎各时,她在舞台上用波多黎各的岛旗在两腿之间磨擦,这行为激发了观众的愤怒。[46]1994年3月,她作为采访嘉宾登上大卫深夜秀(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由于她在节目上的一些不敬的行为而导致这集节目被要求接受审查,同时在节目上她递上自己的内裤给大卫·莱特曼(David Letterman)并且要求他闻。[84]玛丹娜露骨的专辑、写真集、电影,以及她在大卫深夜秀上的挑衅行为让越来越多人质疑她仅仅是一个性叛逆者,评论家和粉丝纷纷反应消极,并评价“她偏离轨道太远”且认为她的事业应该已经完了。[85]

传记作家兰迪·塔拉波雷利(J. Randy Taraborrelli)形容玛丹娜的情歌《我会记住》(I'll Remember)是用来缓和大众对她的露骨形象。此作是她为阿莱克·凯恩西恩(Alek Keshishian)的电影《乞丐博士》(With Honors)而录制的主题曲。[86]后来在1994年9月的MTV音乐录像带大奖(VMA)颁奖典礼上,玛丹娜与大卫·莱特曼(David Letterman)一同出场。不久后玛丹娜上杰雷诺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时表示,她为了要保持她的人气不得不改变她的音乐方向。[87]在10月发行的第六张录音室专辑《枕边故事》(Bedtime Stories)中,玛丹娜转变成了一个比较柔和的形象并试着去改善大众对她的接受度。[87]该专辑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达到第三名,专辑中的四首单曲包括《秘密》(Secret)和《谢幕》(Take a Bow),后者更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蝉联七周冠军,是她蝉联时间最久的单曲。[88]同时,她与健身教练卡洛斯·里昂(Carlos Leon)开始恋人关系。[89]

“在过去的十年中,围绕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如此多的争议,以至于很少有人关注我的音乐,这些歌几乎都被遗忘了,纵使我不后悔我在艺术上做出的选择。
我学会了欣赏以更简单的方式做事的想法,所以没有太多的宣传,没有任何干扰,我向你展示这张抒情歌唱片。有些旧歌,有些新歌,它们皆来自于我的心。”
玛丹娜在《情难忘》(Something to Remember)唱片里的自述

玛丹娜的第二张精选辑《情难忘》(Something to Remember)于1995年11月发行,别于以往精选,这次则是集合玛丹娜过往最经典的抒情歌曲,还包括三首新歌:《拭目以待》(You'll See)、《再一次机会》(One More Chance)和《我想要你》(I Want You)。[35][90]专辑发行之后,玛丹娜并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因为此时的她事业重心正放在拍摄音乐剧《艾薇塔》(Evita)的电影版,而忙得分身乏术。

在1996年的电影《》(Evita)中,玛丹娜扮演主角伊娃·裴隆(Eva Perón)。[91][92]一直以来,玛丹娜都渴望扮演伊娃·裴隆(Eva Perón),并且写信给导演亚伦·帕克(Alan Parker)告诉他为何她如此痴迷这个角色。她之后说:“这个角色就是天生为我而造的。我可以为这个角色倾尽所有因为它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电影角色。它是让人兴奋但同时又是让人惊吓的……而且我对出演《贝隆夫人》(Evita)感到无比的自豪。”[93]在确定这个角色给玛丹娜后,她接受了声音训练并学习了阿根廷伊娃·裴隆(Eva Perón)的历史。然而在拍摄期间,她因被频繁地要求强烈的情感表达而几度生病。[94]甚至还发现自己怀孕,据她之后上奥普拉的节目访谈时表示:“在每次拍摄之后我都是喘气的。我不得不每隔十分钟就在长沙发上躺一下好让我能从晕眩中恢复,我很担心我会因为动作幅度过大而在某种程度上使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伤害。”[95]当时玛丹娜在她的个人日记里写道:“很讽刺地,这种脆弱和虚弱的感觉竟然对我的电影有所帮助。我确定伊娃·裴隆(Eva Perón)在她生病后的每一天都是这种感觉。”[96]

》(Evita)电影发布之后获得了很多人的欣赏。《时代》杂志的札克·康纳(Zach Conner)评价,“终于可以松口气地说,《贝隆夫人》(Evita)这部电影是无可挑剔的、演员演技到位且视觉效果精致。玛丹娜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她能做出超乎预料的事情。她扮演的伊娃·裴隆(Eva Perón)有一种凄美的疲态而这不是一个普通明星能够随便演绎出来的水准。不管你是否喜欢玛丹娜饰演的伊娃·裴隆(Eva Perón),她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的眼球。”[97][98]玛丹娜因为这个角色获得金球奖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99]她在《贝隆夫人电影原声带》(Evita)中发表了三首单曲,包括1997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获奖作品《你必须爱我》(You Must Love Me)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100]玛丹娜之后在1996年告示牌音乐奖上从托尼·班内特(Tony Bennett)手中接过艺人成就奖。[101]玛丹娜的女儿露德丝·里昂(Lourdes Maria Ciccone Leon)于1996年10月4日在洛杉机市好撒玛利亚人医院出生,这是她和卡洛斯·里昂(Carlos Leon)的女儿。[102]传记作家玛丽·克洛斯(Mary Cross)指出即使玛丹娜在拍摄期间经常生病且总是担心她的怀孕会影响拍摄,她确实达成了许多她的个人目标:“现年38岁,玛丹娜不仅在银幕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并且终于达成了拥有孩子的梦想。因为重塑了她自己和她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她在她的事业上达到了另一个转折点。”[103]她与卡洛斯·里昂(Carlos Leon)的恋人关系于1997年5月结束;[104]她声明他们“更适合当好朋友”。[105]露德丝·里昂(Lourdes Maria Ciccone Leon)出生后,玛丹娜开始沈醉于东方神秘主义和卡巴拉教。1997年,演员桑德拉·伯恩哈德(Sandra Bernhard)向玛丹娜引见了犹太神秘主义[106]

1998年-2002年:专辑《光芒万丈》、《音乐圣堂》和第二次婚姻

2001年,玛丹娜于沉沦世界巡回演唱会(Drowned World Tour)

1998年,产后复出的玛丹娜在第七张录音室专辑《光芒万丈》(Ray of Light)中展现出她在形象上的转变。[107][108]该专辑她与电辅音乐制作人威廉·欧比特(William Orbit)合作,玛丹娜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音乐是能够将舞曲流行英式摇滚揉合在一起的。[109]美国音乐评论家安·帕瓦斯(Ann Powers)描述:“玛丹娜与威廉·欧比特(William Orbit)在该专辑里寻求的是一种丰富。铁克诺音乐和咆哮音乐发生在90年代并且已经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型态。有像艾费克斯双胞胎(Aphex Twin)那种比较倾向硬式摇滚的,亦有像流线胖小子(Fatboy Slim)那种比较倾向派对音乐的。可是这些都不是玛丹娜想要的。她想写出拥有她自己风格的音乐。威廉·欧比特(William Orbit)亦帮助她做到了。”[109]

该专辑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偏锋》(Slant)杂志声称该专辑是“90年代最伟大的流行音乐杰作之一”。[110]光芒万丈》(Ray of Light)获得了四项葛莱美奖的殊荣,《滚石》(Rolling Stones)杂志将该专辑列为“史上最伟大的五百张专辑之一”。[111][112]商业方面,该专辑在许多国家的排行榜上夺冠并在全球拥有超过1600万的销量。[113]该专辑的首支单曲《冷若冰霜》(Frozen)成为玛丹娜首支在英国单曲榜上夺冠的单曲,同时成为她在美国单曲榜上第六支排名第二的单曲,使玛丹娜成为在美国单曲榜上拥有最多第二名歌曲的艺人。[35][114]第二支单曲《光芒万丈》(Ray of Light)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排名第五位。[115]

1998年出版的金氏世界纪录大全上写道:“没有其他女歌手在全球拥有比玛丹娜更多的唱片销量”。[116]1999年,玛丹娜与电影《心灵真爱》(Music of the Heart)签约并应允出演一名小提琴教师,但之后她选择离开该项目,理由是她与导演韦斯·克拉文(Wes Craven)有“创作领域上的分歧”。[117]之后,她为1999年电影《王牌大贱谍二部曲:时空贱谍007》(Austin Powers: The Spy Who Shagged Me)录制了单曲《美丽陌生人》(Beautiful Stranger)。该单曲虽仅在电台公开播放,但仍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排名第19位。玛丹娜亦凭借该单曲于2000年葛莱美奖获得最佳影视原声歌曲奖[35][68]

2000年,玛丹娜出演电影《好事成双》(The Best Next Thing)并为该电影录制了两首歌曲:《时间静止》(Time Stood Still)与一首翻唱自唐·麦克林(Don McLean)1971年的歌曲《美国派》(American Pie)。[118]她于2000年9月发行了她的第八张录音室专辑《音乐圣堂》(Music)。该专辑延续了《光芒万丈》(Ray of Light)中的电子舞曲风格,同时迎合了她的同志观众的口味。玛丹娜评论她与与法国制作人米尔维斯·艾哈迈德扎伊(Mirwais Ahmadzaï)的合作:“我爱与怪人合作,因为他们有着最原始的天赋而且他们制作的音乐十分与众不同。《音乐圣堂》(Music)是声音的未来。”[119]AllMusic数据库的音乐评论家史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Stephen Thomas Erlewine)认为“《音乐圣堂》(Music)汇集了璀璨斑斓的色彩、技术、风格和物质。该专辑拥有多重深度和层次,容易使人联想到上张专辑《光芒万丈》(Ray of Light)。”[120]该专辑在全球超过20多个国家的排行榜上夺冠并在专辑发行的十天内就拥有400万的销量。[111]音乐圣堂》(Music)在美国首发便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上夺冠,亦是她自专辑《宛如祈祷者》(Like a Prayer)的11年以来首度登顶告示牌200大专辑榜的专辑。[121]该专辑包括三支单曲:告示牌百大单曲榜冠军《音乐圣堂》(Music)、《别告诉我》(Don't Tell Me)与《女孩的感觉》(What It Feels Like for a Girl)。[35]女孩的感觉》(What It Feels Like for a Girl)的音乐录像带内容包含犯罪和破坏行为,因此遭到MTVVH1禁播。[122]

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导演盖·瑞奇(Guy Ritchie)于1998年11月认识,并于2000年8月11日在洛杉矶西奈山医疗中心生下他们的儿子洛克·瑞奇(Rocco Ritchie)。玛丹娜因为胎盘前置而在生下洛克·瑞奇(Rocco Ritchie)时面对大难题。洛克·瑞奇(Rocco Ritchie)于2000年12月21日在苏格兰多诺赫多诺赫大教堂接受洗礼。玛丹娜与盖·瑞奇(Guy Ritchie)于第二天在附近的斯基博城堡完婚。[123][124]她的第五次世界巡回演唱会沉沦世界巡回演唱会(Drowned World Tour)于2001年4月展开。[46]该巡演横跨美国和欧洲,并成为独唱艺人年度最高票房的巡演,共收入7500万美元且有47场次爆满。[125]之后在同一年玛丹娜亦发行了她的第二张精选辑《就是娜》(GHV2)与巡演现场实录。《就是娜精选辑》(GHV2)在告示牌200大专辑榜排名第七位。[126]

2002年玛丹娜出演了由她丈夫盖·瑞奇(Guy Ritchie)导演的电影《浩劫妙冤家》(Swept Away)。该电影在英国作为视频的形式发行,被形容是是一部商业性失败的电影。[127]5月,她使用玛丹娜·瑞奇(Madonna Ritchie)这个名字出演了位于伦敦温德姆剧院中的西区戏剧《大家有份》(Up for Grabs),玛丹娜的出现获得观众的差评并被形容成是“当晚最令人失望的部分”。[128][129][130]10月,她发表了詹姆士·庞德(James Bond)电影《谁与争锋》(Die Another Day)的主题曲《择日而亡》(Die Another Day),她亦在电影中客串一角色,但被《卫报》(The Guardian)电影评论家形容为“极其呆板的演技”。[131]该歌曲在告示牌百大单曲榜上排名第八位并且入围金球奖最佳原唱歌曲奖和金酸莓奖最差原创歌曲奖。[35]

2003年-2006年:专辑《梦醒美国》和《娜语录》

2005年,玛丹娜为纪录片《玛丹娜的秘密文件》作宣传

电影《谁与争锋》(Die Another Day)后,2003年玛丹娜与时尚摄影师史蒂芬·克莱恩(Steven Klein)共同主办了一场名为神魂颠倒(X-STaTIC Pro=CeSS)的展览。该展览展出玛丹娜为《W》杂志拍摄的照片与七支录像带片段。该展览从三月至五月于纽约戴奇项目(Deitch Projects)画廊展出。该展览亦以不同形式于世界各地展出。[132]同年,玛丹娜发行了其个人第九张录音室专辑梦醒美国》(American Life),该专辑灵感源于玛丹娜对美国社会的观察;该专辑受到好坏参半的评价。[133]玛丹娜表示,“专辑《梦醒美国》(American Life)就像一场回忆之旅,回顾我之前所做过和所重视的每一件事。”[134]拥护者》(The Advocate)杂志的拉瑞·弗利克(Larry Flick)认为“专辑《梦醒美国》(American Life)是玛丹娜最有冒险精神和歌词最有内涵的一张专辑,”但同时谴责该专辑是“一张未用尽全力制作的专辑。”[134][135]歌曲《梦醒美国》(American Life)位列告示牌百大单曲榜第37名。[35]该歌曲的首版音乐录像带被撤销,因为玛丹娜认为该音乐录像带中包含的暴力战争的画面可能会被视作不爱国的表现,因为当时美国正在与伊拉克进行战争。[136]专辑《梦醒美国》(American Life)于全球的销量高达4百万,但却是玛丹娜职业生涯中销量最低的专辑。[137]

玛丹娜于2003年MTV音乐录像带大奖上为观众带来了另一次具有争议性的表演,与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克莉丝汀·阿奎莱拉(Christina Aguilera)和蜜西·艾莉特(Missy Elliott)一同演唱歌曲《好莱坞》(Hollywood)。玛丹娜因为表演上亲吻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和克莉丝汀·阿奎莱拉(Christina Aguilera)而引起争议。[138][139]2003年10月,玛丹娜参与演唱了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的歌曲《呛音乐》(Me Against the Music)。[140]之后玛丹娜发行EP神话再现》(Remixed & Revisited),该专辑包含专辑《梦醒美国》(American Life)中数首歌曲的重混版本以及一首于专辑《枕边故事》(Bedtime Stories)录音期间录制完成但并未发表的歌曲《你的诚实》(Your Honesty)。[141]玛丹娜亦与卡拉威艺术娱乐公司签约撰写五本童书。首本童书《英伦玫瑰》(The English Roses)于2003年9月出版。故事围绕四个相互嫉妒的英国校园女孩。[142]卫报》(The Guardian)的凯特·凯尔维(Kate Kellway)表示,“玛丹娜是在扮演一个她永远都成为不了的人——J·K·罗琳(J. K. Rowling),一朵真正的英伦玫瑰。”[143]该书登顶《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畅销书籍榜单并成为史上销售最快的儿童绘本[144]

翌年,玛丹娜与Maverick公司一同起诉华纳兄弟唱片及其前母公司时代华纳,声称公司资源管理不当以及问题记帐行为使公司消耗数百万美元。作为反击,华纳反上诉Maverick公司因自身原因而亏损数千万美元。[145][146]争议通过华纳购买玛丹娜和罗尼·戴斯谢夫(Ronnie Dashev)手中于Maverick公司的股份而最终解决。玛丹娜和罗尼·戴斯谢夫(Ronnie Dashev)的公司成为了受华纳音乐完全控制的子公司,但玛丹娜依旧通过一份单独的唱片合约被华纳签下。[145]

2004年年中,玛丹娜于美国加拿大欧洲展开了她的重生世界巡回演唱会(Re-Invention World Tour)。该巡演成为2004年票房收入最高的巡演,拥有约1.2亿美元的票房总收入,并成为其纪录片玛丹娜的秘密文件》(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的主要内容。[147][148]2004年11月,玛丹娜被选为英国音乐名人堂的五位创始成员之一,其他四位分别是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埃尔维斯·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巴布·马利(Bob Marley)和U2乐团[149]2005年1月,玛丹娜于海啸救援(Tsunami Aid)演唱会上翻唱了约翰·蓝侬(John Lennon)的《想像》(Imagine)。[150]玛丹娜亦于伦敦现场八方(Live 8)演唱会上表演。[151]

“当(Stuart Price)给我听到音乐时我尝试用到很多不同的东西。然而像是上帝的启发。录制过程进展得很顺利,好像:‘这就是我要录制的方向。’这就是我们想要制作的音乐,能让人们在派对或车子里播放,中间不需要专门跳过情歌。整张专辑是不间断的。”
——玛丹娜谈论专辑《娜语录》(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152]

玛丹娜的个人第十张录音室专辑娜语录》(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于2005年11月发行。在音乐方面该专辑的架构像是俱乐部DJ播放的音乐,《告示牌》(Billboard)杂志的基思·考菲(Keith Caulfield)表示该专辑是“流行女皇的回归。”[153]该专辑获得了第四十九届葛莱美奖最佳电子/舞曲专辑奖。[68]专辑《娜语录》(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和首波单曲《心神不宁》(Hung Up)分别于四十和四十一个国家登顶,并收获一项金氏世界纪录[154]该歌曲一部分采样自ABBA乐队的歌曲《给我!给我!给我!》,这是ABBA乐队第二次允许作品被其他人采用。ABBA乐队的歌曲作者比约恩·奥瓦尔斯(Björn Ulvaeus)评论“这是一支极棒的歌曲——百分之百的纯流行音乐。”[155]该专辑第二支单曲《对不起》(Sorry)成为玛丹娜于英国的第十二首冠军单曲。[36]

玛丹娜于2006年5月展开娜语录世界巡回演唱会(Confessions Tour),该巡演于全球有120万的观众观看、票房总收入高达1.937亿美元,成为当时女歌手史上票房最高的巡演。[156]玛丹娜于演唱会表演歌曲《以生见证》(Live to Tell)时使用了例如十架苦像荆棘王冠等宗教符号。这引起了俄罗斯正教会俄罗斯犹太人团体联会竭力游说他们所有的成员抵制玛丹娜的演唱会。[157]同时,国际唱片业协会正式宣布玛丹娜于全球的唱片销量超过2亿。[158]

巡演期间,玛丹娜参与援助马拉维(Raising Malawi)行动,为马拉维的一所孤儿院提供部分资金并亲自前往该国视察。玛丹娜决定于当地2006年10月领养一名名为大卫·班达(David Banda)的男孩。[159]此次领养引发了强烈的公众反应,因为马拉维法律要求养父母必须在领养前于该国居住至少一年的时间,但玛丹娜并没有这么做。[160]玛丹娜于欧普拉·温芙蕾秀上表示马拉维并没有书面的领养法管制跨国领养。玛丹娜描述当其首次见到班达(Banda)时他是如何在经历过疟疾结核病后还忍受肺炎的痛苦的。[161]班达的生父尤哈尼(Yohane)表示,“这些所谓的人权激进份子每天都在不断骚扰我,吓唬我根本不知道我正在做什么⋯⋯他们想要我支持他们在法庭上对玛丹娜的控告,但我不能这么做因为我同意玛丹娜和她的丈夫的领养。”此次领养最终于2008年5月完成。[162][163]

2006年,玛丹娜与瑞典服装品牌H&M合作并向全球推出全新服装品牌M by Madonna,该系列服装包括皮革风衣、亮片连衣裙、奶油色过膝裤和修身外套。H&M表示该系列服装反映了玛丹娜“永恒、独特和永久具有魅力的风格。”[164]

2007年-2011年:电影制作、专辑《娜式糖》和商业投资

2008年,玛丹娜与Nathan Rissman于翠贝卡电影节I Am Because We Are首映礼

玛丹娜为活乐地球(Live Earth)系列演唱会创作了歌曲《嗨,你》(Hey You)。该歌曲于2007年5月发行,首周开放免费下载。玛丹娜亦于伦敦活乐地球(Live Earth)演唱会上演唱该歌曲。[165]玛丹娜宣布其离开华纳兄弟唱片,亦宣布与Live Nation签定一份长达十年且价值1.2亿美元的全方位合约。[166]玛丹娜制作并编写了纪录片我在因我们同在》(I Am Because We Are),该视频反映了马拉维人民面对的各种问题。该电影由玛丹娜曾经的园丁内森·罗斯曼(Nathan Rissman)执导。[167]玛丹娜亦执导了她的首部电影《下流与智能》(Filth and Wisdom)。该电影内容围绕三个朋友和他们的志向。《泰晤士报》(The Times)表示她“为电影的完成而自豪”,但《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描述该电影“虽不是完全不乐观的首次尝试但她最好还是做回她的日常工作。”[168][169]2007年12月,摇滚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宣布玛丹娜将成为2008年的五位入选者之一。[170]于2008年3月10日的入选典礼,[171]玛丹娜没有表演任何歌曲,但邀请同为名人堂入选者和同样出生自密歇根丑角合唱团(The Stooges)表演她的歌曲《燃烧》(Burning Up)和《光芒万丈》(Ray of Light)。玛丹娜感谢35年前的舞蹈老师克里斯托弗·弗林(Christopher Flynn)曾鼓励她追寻她的梦想。[172]

2008年4月,玛丹娜发行了其个人第十一张录音室专辑娜式糖》(Hard Candy)。该专辑包括受到来自节奏布鲁斯都市流行乐的影响,专辑中的歌曲本质上都是自传式的,同时玛丹娜亦与贾斯汀·提姆布莱克(Justin Timberlake)、提姆巴兰(Timbaland)、菲瑞·威廉斯(Pharrell Williams)和纳特·丹贾·希尔思(Nate "Danja" Hills)合作。[173]该专辑首周登顶37个国家的排行榜和告示牌200大专辑榜[174][175]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的唐·修伊(Don Shewey)赞扬该专辑“提前让听众品味到她的下一轮巡演。”[176]该专辑于全球受到广泛好评,即使有些评论家称其是“一次保险地攻入都市市场的尝试”。[177][178]

歌曲《四分钟》(4 Minutes)为该专辑的首波单曲,并于告示牌百大单曲榜夺得第三名。该歌曲是玛丹娜的第37首告示牌百大单曲榜前十名的歌曲——这使得玛丹娜超越埃尔维斯·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成为史上拥有最多告示牌百大单曲榜前十名单曲的艺人。[179]玛丹娜于英国急继续保持着拥有最多冠军单曲的女艺人的纪录;《四分钟》成为她的第十三首冠军单曲。[180]玛丹娜于第二十三届日本金唱片大奖获得从日本唱片协会褒奖她的第五座年度最佳艺人奖杯,她亦是获得该奖项次数最多的艺人。[181]为进一步宣传该专辑,玛丹娜展开了黏蜜蜜世界巡回演唱会(Sticky & Sweet Tour);这是她与Live Nation的首次重要合作。拥有票房收入2.8亿美元,该巡演成为独唱艺人票房收入最高的巡演,打破了之前玛丹娜于娜语录世界巡回演唱会(Confessions Tour)创下的纪录;该纪录之后被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的迷墙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Wall Live)打破。[182][183]该巡演延长至第二年,并增开许多欧洲场次,最终以4.0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为巡演划上句点。[182][184]

玛丹娜的弟弟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的书《我和姊姊玛丹娜的生活》(Life with My Sister Madonna)首周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畅销书籍榜单夺得第二名。[185]该书引起了玛丹娜和她弟弟之间的一些摩擦,因为书中部分内容并未经由玛丹娜本人同意出版。[186]玛丹娜和盖·瑞奇(Guy Ritchie)的婚姻问题亦浮出水面,媒体报导他们接近分开。最终玛丹娜申请与盖·瑞奇(Guy Ritchie)离婚,表示二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分歧,离婚最终于2008年12月完成。[187][188]玛丹娜决定从马拉维领养孩童。该国高等法院本已同意其领养梅尔西·詹姆士(Chifundo "Mercy" James);然而申请最终被拒绝因为玛丹娜非该国的公民。[189]2009年6月12日,玛丹娜上诉马拉维最高法院要求给予其领养梅尔西·詹姆士(Mercy James)的权利。[190]

2009年9月,玛丹娜发行了她的个人第四张精选辑娜经典》(Celebration),该专辑亦是玛丹娜最后一张于华纳发行的作品。该精选包括新歌《庆祝》(Celebration)和《左轮手枪》(Revolver)以及34首其职业生涯的热门单曲。[191]娜经典》(Celebration)专辑于登顶英国排行榜,这使其与埃尔维斯·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并列成为英国史上拥有最多冠军专辑的独唱艺人。[192]9月13日,玛丹娜出席2009年MTV音乐录像带大奖,为已故流行巨星麦可·杰克森(Michael Jackson)发表悼词。[193]

玛丹娜再次从马拉维领养孩童的决定引起争议爆发。梅尔西·詹姆士(Chifundo "Mercy" James)最终于2009年6月被正式领养。玛丹娜于其领养大卫(David)时认识梅尔西(Mercy)。梅尔西(Mercy)的祖母一开始抗议此次领养,但是最终同意,并表示“一开始我并不想让她离开,但是作为家人我们必须坐下来达成共识,之后我们同意梅尔西(Mercy)应该走。别人也都坚持认为梅尔西(Mercy)应该被领养,所以我不想再反抗下去了。我依然爱着梅尔西(Mercy)。她是我最亲爱的。”梅尔西(Mercy)的父亲表示他无法赞同此次领养因为他还活着。[194]

玛丹娜以获得十年美国单曲最畅销艺人与英国播放次数最多艺人结束2000年代[195][196]告示牌》(Billboard)杂志宣布其为十年最佳巡演艺人第三名——仅次于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和U2乐团之后——票房总收入超过8.01亿美元,观众超过630万人,且248场次中244场售罄。[197]

2010年1月,玛丹娜参与祝福海地全球赈灾义演(Hope for Haiti Now: A Global Benefit for Earthquake Relief)。[198]同年4月,玛丹娜发行其个人第三张现场专辑黏蜜蜜世界巡回演唱会》(Sticky & Sweet Tour)。该专辑是其签约Live Nation之后发行的首张作品,但该专辑却继续交由华纳兄弟唱片经销。[199]玛丹娜授权美国电视节目欢乐合唱团》(Glee)使用其个人所有音乐,该节目制作人计划将有一整集全部使用玛丹娜的歌曲。[200]EP欢乐合唱团:娜特典》(Glee: The Music, The Power of Madonna)发行并于首周登顶告示牌200大专辑榜,该专辑包含八首于剧中翻唱的玛丹娜的歌曲。[201]

玛丹娜创立了其全新的服装品牌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该品牌服饰由其本人与女儿罗德斯(Lourdes)一同设计。[202]该品牌以80年代为灵感,借鉴了玛丹娜于80年代成名时期的庞克女孩风格,并通过梅西百货贩售。玛丹娜亦于世界各地陆续开设硬糖健身中心(Hard Candy Fitness)。[203]2011年11月,玛丹娜与MG Icon公司宣布创立其个人第二个服装品牌真实与大胆(Truth or Dare by Madonna),该品牌产品包括鞋类、内衣与配饰。[204]玛丹娜亦导演其个人第二部电影《温莎公爵的情人》(W.E.),该电影讲述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与华里丝·辛普森(Wallis Simpson)之间的生平故事;该电影与阿莱克·凯恩西恩(Alek Keshishian)一同编写。[205]该电影受到的评价与商业回响几乎都是负面的。[206][207]玛丹娜为该电影的原声带创作了一首名为《杰作》的情歌,该歌曲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208]

2012年-2016年:第四十六届超级杯中场表演、专辑《MDNA》和《心叛逆》

2012年,玛丹娜于MDNA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MDNA Tour)。

2012年,玛丹娜于第四十六届超级杯(Super Bowl XLVI)中场表演,[209]该表演由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与杰米·金(Jamie King)设计,并邀请特别嘉宾笑本部(LMFAO)、妮琪·米娜(Nicki Minaj)、M.I.A.希洛·格林(Cee Lo Green)。该表演成为超级杯中场表演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表演,拥有1.14亿的观众观看,比超级杯赛事本身的观看人数更高。[210]该表演揭示玛丹娜与Interscope唱片公司签订一份三张唱片的合约,该公司成为玛丹娜与Live Nation签署的全方位合约中的经销商伙伴。[211]玛丹娜的个人第十二张录音室专辑MDNA》于2012年3月发行,该专辑与多名制作人合作,包括威廉·欧比特(William Orbit)与马丁·索尔维哥(Martin Solveig)。[212]该专辑受到音乐评论家的广泛好评,[213]杂志《新音乐快递》(NME)的普莉雅·艾朗(Priya Elan)称该专辑是“一场令人愉悦的玩乐之旅”,亦将该专辑中的“精神错乱的、灵魂压抑的东西”称作“她曾今做过的某些最本质的东西。”[214]专辑《MDNA》首周登顶告示牌200大专辑榜和其他国家的排行榜。 [215]玛丹娜打破埃尔维斯·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的纪录成为英国史上拥有最多冠军专辑的独唱艺人。[216]该专辑首波单曲《给我你的爱》(Give Me All Your Luvin')与妮琪·米娜(Nicki Minaj)和M.I.A.合唱,该歌曲成为玛丹娜第38首告示牌百大单曲榜前10名的歌曲。[217]

为进一步的宣传该专辑,MDNA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MDNA Tour)于2012年5月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展开。[218]该巡演受到广泛好评,[219][220]但巡演涉及争议内容,例如暴力枪枝人权裸体政治。该巡演亦使玛丹娜遭受诉讼风波。该巡演共88场,票房总收入3.052亿美元,成为2012年票房收入最高以及史上票房收入第十名的巡演。[221]玛丹娜获得2013年告示牌音乐奖最佳巡演艺人、最佳舞曲艺人与最佳舞曲专辑三项大奖。[222]因为巡演的成功,《富比世》(Forbes)杂志表示玛丹娜为年度最高收入的名人,收入估计高达1.25亿美元。[223]

截至2013年,玛丹娜的援助马拉维组织已经于马拉维创建十所学校并教育四千名孩童,总花费四十万美元。[224]玛丹娜于2013年前往马拉威视察学校,但马拉威总统乔伊斯·班达(Joyce Banda)却对这位巨星和其所做的慈善工作进行批判,并指控其夸大对马拉维的慈善贡献。[225]玛丹娜之后通过发表声明,其表示对乔伊斯·班达(Joyce Banda)于这场混战中的“怒不可遏”而感觉难过。[226]

玛丹娜与摄影师史蒂芬·克莱恩(Steven Klein)一同完成了一部长达十七分钟的视频《秘密计划》(Secret Project Revolution)。[227]玛丹娜选择BitTorrent公司以捆绑包的形式发布该视频。该捆绑包于2013年9月24日发行,其中包含该部长达十七分钟的视频,并附有一段玛丹娜接受采访的视频和一段来自玛丹娜的留言。[228]随着该视频的发布,玛丹娜发起了一项名为“艺术为自由”(Art for Freedom)的行动,宣导“用艺术和言论自由作为解决全世界受压迫和不公正行为的一种方式。”该项目的官方网站自启动后收到超过三千件艺术作品,玛丹娜亦时常监管该网站并邀请其他艺人参与,例如邀请大卫·布莱恩(David Blaine)和凯蒂·佩芮(Katy Perry)成为该网站的嘉宾监管人。[229]

2014年年初开始,玛丹娜陆续出席各种媒体公开场合。1月,玛丹娜出席第56届葛莱美奖,并与饶舌歌手麦可莫(Macklemore)、莱恩·路易斯(Ryan Lewis)和歌手玛丽兰伯特(Mary Lambert)合唱歌曲《相同的爱》(Same Love)和《敞开心房》(Open Your Heart),三十三对新人于现场完婚,并由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主婚。[230]数日后,玛丹娜作为特别嘉宾参加歌手麦莉·希拉(Miley Cyrus)的MTV不插电演唱会,并演唱《别告诉我》(Don't Tell Me)和《青春大暴走》(We Can't Stop)。[231]2月,玛丹娜再一次拓展其事业版图,并于日本东京发表全新化妆品品牌MDNA Skin[232]玛丹娜于2014年5月返回家乡底特律之后,玛丹娜决定赞助三家位于该城市的机构,帮助该城市解决贫困。玛丹娜发表声明表示其于工作中受到启发,并表示:“对我来说与他人一同帮助底特律振兴我必然是义不容辞的。”[233]

2016年,玛丹娜于心叛逆世界巡回演唱会(Rebel Heart Tour)

玛丹娜开始准备其个人第十三张录音室专辑,该专辑与艾维奇(Avicii)、迪波洛(Diplo)和娜塔莉儿·柯斯(Natalia Kills)合作。[234][235]专辑名为《心叛逆》(Rebel Heart),于2015年3月10日发行。[236]2015年9月,玛丹娜展开心叛逆世界巡回演唱会(Rebel Heart Tour);该巡演于2016年3月结束。[237]2016年12月,玛丹娜获得《告示牌杂志》的「年度最佳女艺人」大奖。

2017年 - 现在:专辑《X夫人》、回归华纳唱片和演唱会《庆典》

为了支持儿子大卫的足球事业,玛丹娜一家于2017年搬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生活安定后,她在朋友的带领之下开始与当地的艺术家合作。当地的音乐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她将当地的拉丁风格加入接下来的第十四张录音室专辑,专辑定名为《X夫人》(Madame X),于2019年6月14日发行。之后,X夫人世界巡回演唱会(Madame X Tour)于2019年9月展开。然而演唱会因麦当娜的膝盖受伤而多次取消,加上因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最终在2020年3月8日提前结束。2020年4月,麦当娜在其社交账号上发布自己在新冠病毒检测中呈现抗体阳性的消息。[238]

2020年6月,麦当娜在伦敦现身反种族歧视抗议游行活动,为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的非裔美国人乔治·佛洛伊德发声,由于膝盖受伤而拄着拐杖参与游行。

2021年10月,麦当娜发行了名为《X夫人巡演全纪录》的纪录片。而在同一年63岁生日当天,她正式宣布重返华纳唱片,并向华纳提供她包括在新视镜唱片旗下发行的三张专辑全部目录。

2022年,根据与华纳的合同关系,开始推出一系列麦当娜的历年专辑重新发行,以纪念其唱片生涯40周年。8月19日,麦当娜发行了名为《娜就爱50首冠军混音精选》(Finally Enough Love: 50 Number Ones)的混音专辑,并在6月24日先提供16首歌曲的精华版。这张混音专辑成为了她在Billboard 200排行榜上排名前十的第23张专辑。

2023年1月,麦当娜宣布打开庆典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Celebration Tour),以纪念其出道40周年,预计7月15日自加拿大开始巡演。 2023年6月28日,经纪人盖伊·奥瑟里发布消息,称麦当娜突然失去知觉被送入纽约一家医院。经抢救已清醒,并在康复中。 7月31日,麦当娜于社交平台发文透露近况,感叹幸运能活着,并感谢了身边的亲友。 2023年10月14日,庆典巡回演唱会在伦敦O2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并广受好评。

音乐作品

影视作品

  • 玛丹娜的牺牲(1979年)
  • 夺标27秒(1985年)
  • 神秘约会(1985年)
  • 上海惊奇(1986年)
  • 她是谁(1987年)
  • 百老汇的最后一夜(1989年)
  • 狄克崔西(1990年)
  • 真实与大胆(1991年)
  • 影与雾(1991年)
  • 红粉联盟(1992年)
  • 肉体证据(1993年)
  • 银色机密(1992年)
  • 烟变奏之吐尽心中情(1995年)
  • 疯狂终结者(1995年)
  • 6号叩应女郎(1996年)
  • 贝隆夫人(1996年)
  • 好事成双(2000年)
  • 浩劫妙冤家(2002年)
  • 007:谁与争锋(2002年)
  • 玛丹娜的秘密文件(2005年)
  • 亚瑟的奇幻王国:毫发人的冒险(2006年)

演唱会

  • 处女巡回演唱会(1985年)
  • 她是谁世界巡回演唱会(1987年)
  • 金发雄心世界巡回演唱会(1990年)
  • 女子秀世界巡回演唱会(1993年)
  • 沉沦世界世界巡回演唱会(2001年)
  • 重生世界巡回演唱会(2004年)
  • 娜语录世界巡回演唱会(2006年)
  • 黏蜜蜜世界巡回演唱会(2008-2009年)
  • MDNA巡回演唱会(2012年)
  • 心叛逆世界巡回演唱会(2015-2016年)
  • X夫人世界巡回演唱会(2019-2020年)
  • 庆典世界巡回演唱会(2023年-)

品牌

  • Boy Toy, Inc
  • Webo Girl Publishing, Inc
  • Maverick
  • Semtex Girls
  • Hard Candy Fitness
  • Truth or Dare by Madonna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台北流行音乐中心. [2023-11-10] (中文(台湾)).
  2. 联合新闻网. . 嘘!星闻. 2023-10-27 [2023-11-10] (中文(台湾)).
  3. .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4.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2015-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5. Taraborrelli 2002,第10页
  6. . The Daily Telegraph. 2006-07-26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7. Guilbert 2002,第92页
  8. Morton 2002,第47页
  9. Taraborrelli 2002,第23页
  10. Claro 1994,第24, 27页
  11. Tilden, Imogen. . The Guardian. 2001-07-04 [200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3).
  12. Morton 2002,第12页
  13. Taraborrelli 2002,第26–29页
  14. Hosted by Paula Zahn. . . 2004 [2015-04-22]. CN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15. Hosted by Jim Wallasky. . . 5 记录于. The History Channel.
  16. Rettenmund 1995,第45页
  17. O'Brien 2007,第56页
  18. Baron, Bruce. . Goldmine (F+W Media). 1999-07-02, 25 (494). ISSN 1055-2685.
  19. Morton 2002,第23页
  20. LeRoy, Dan.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3).
  21. Orzeck, Kurt. . MTV. 2007-09-23 [200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3).
  22. Taraborrelli 2002,第43页
  23. Rooksby 2004,第11页
  24.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0-02-24].
  25.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1).
  26. . Billboard.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30).
  27. Cross 2007,第31页
  28. Voller 1999,第18页
  29. Vena, Jocelyn. . MTV News. Viacom. 2009-08-12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2).
  30. Greig, Geordie. .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2005-11-06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31. . Today's Zaman. 2014-11-30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32. Hawkins & Attenborough 2009,第133页
  33. Rooksby 2004,第13页
  34. Clerk 2002,第56页
  35. . Billboard. [200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8).
  36. . BBC. 2006-02-26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37. . Film Journal International (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4, 10: 20. ISSN 1536-3155.
  38. Van Gelder, Lawrence. .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3-02 [201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39. Warren et al. 2001,第23–25页
  40. Morton 2002,第134–135页
  41. Dion, Richard. . Musicomania. [201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42. Metz & Benson 1999,第67页
  43. Clerk 2002,第77页
  44. Bohem 1990,第78页
  45. . Tribune Entertainment Media Group.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46. Smith, Neil. . BBC. 2004-05-24 [200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47. Voller 1999,第29页
  48. Bassets, Luis. . El País. Madrid: Jesús de Polanco. 1987-08-31 [200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西班牙语).
  49.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1987-12-02 [2010-05-18].
  50. . Fox News Channel. 2008-01-03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51. . The New York Times. 1989-04-05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52. Madonna. (Audio CD). Sire Records. 1989.
  53. Considine, J.D. . Rolling Stone. 1989-04-06 [2007-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8).
  54. Ruiz, Julián. . El Mundo (Unidad Editorial). 2013-11-19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西班牙语).
  55. Taraborrelli 2002,第217页
  56. Press release. . Dayton Daily News (Cox Enterprises). 1990-05-25: 23. ISSN 0897-0920.
  57. Bego 2000,第232页
  58. Rooksby 2004,第89页
  59. Bronson 2002,第329页
  60. Morton 2002,第98页
  61. . China Daily. 2009-11-04 [201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62. Herrera, Monica. . Billboard. 2000-09-15 [200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0).
  63. Pitts 2004,第40页
  64. Sporkin, Elizabeth. . People. 1990-07-02 [200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65. Ciccone, Christopher. . Daily Mail (London). 2008-07-19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66. . Madonna.com.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67. Fisher, Carrie. . Rolling Stone. August 1991. ISSN 0035-791X.
  68. . National Academy of Recording Arts and Sciences. [2008-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69. Cross 2007,第128页
  70. .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1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0).
  71. Clayton-Lea, Tony. . The Irish Times. 2012-03-23 [201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9).
  72. . Hung Medien.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73. Rich, Joshua. .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11-20 [2008-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74. Lippens, Nate. . MSN Music. 2007 [200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0).
  75. Bronson 2002,第775页
  76. Weiss, Shari. . Daily News (New York: Daily News, L.P.). 2011-01-11 [200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9).
  77.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78. Holden, Stephen. .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4-20 [2008-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79. Morton 2002,第54页
  80. . Madonna.com.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81. Metz & Benson 1999,第17–20页
  82. . Rotten Tomatoes.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9).
  83. Maslin, Janet. . The New York Times. 1993-11-19 [200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9).
  84. Tetzlaff 1993,第143页
  85. Taraborrelli 2002,第232–235页
  86. Taraborrelli 2002,第242页
  87. Taraborrelli 2002,第235页
  88. . Billboard.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89. Voller 1999,第221页
  90.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1995-11-17 [2009-07-30].
  91. Gleiberman, Owen. .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6-12-20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92. Maslin, Janet. . The New York Times. 1996-12-06 [2009-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4).
  93. Michael 2004,第67页
  94. Taraborrelli 2002,第276页
  95. Madonna on Oprah, December 13, 1996,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15:56 in.
  96. Ciccone, Madonna. . Vanity Fair (Advance Publications). November 1996: 174–188. ISSN 0733-8899.
  97. Taraborrelli 2002,第285页
  98. Corliss, Richard. . Time. 1996-12-16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6).
  99. Busari, Stephanie. . CNN. 2008-03-24 [200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00.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1997-09-23 [2010-02-24].
  101. . Billboard. 1996-12-21, 108 (51): 12 [2014-03-20]. ISSN 0006-2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102. Lacher, Irne. . Los Angeles Times. 1996-10-16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5).
  103. Cross 2007,第71页
  104. Taraborrelli 2002,第288页
  105. Cross 2007,第134页
  106. Barnes, Anthony.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6-07-09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107. Rooksby 2004,第50页
  108. Michael 2004,第46页
  109. Powers, Ann. . Soundcheck. 2013-09-13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0).
  110. Cinquemani, Sal. . Slant Magazine. 2003-03-09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111. . CNN. 2000-11-10 [200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8).
  112. . Rolling Stone. [200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5).
  113. Taraborrelli 2002,第303页
  114. Metz & Benson 1999,第167页
  115. . Madonna.com.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116. Glenday 1998,第228页
  117. Clinton, Paul. . CNN. 1999-10-28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6).
  118. Presenter, Radio 2. . BBC Radio 2.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9).
  119. Bronson 2002,第989页
  120. Erlewine, Bogdanov & Woodstra 2002,第245页
  121.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2000-09-28 [200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0).
  122. Lee, Hann C. . CNN. 2001-03-23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123. Cross 2007,第xix; 88–89页
  124. Davies, Hugh; Aldrick, Philip.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0-12-08 [2014-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125.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New York City). 2001-12-29, 113 (52): 44. ISSN 0006-2510.
  126.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01-11-12 [2009-05-26].
  127. . BBC. 2002-11-08 [200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128. . Whatsonstage.com. 2002-05-27 [201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129. Michael Billington. . The Guardian. 2002-05-25 [201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130. . Britishtheatreguide.info. [201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131. Peter Bradshaw. .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09-13 [201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9).
  132. Lieberman, Rhonda. . BNET. 2003-05-09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133. . Metacritic. [200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134. Norris, John. . MTV. 2003-04-09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6-05).
  135. Flick, Larry. . The Advocate. March 2003, (887): 45. ISSN 0001-8996.
  136. Susman, Gary.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04-01 [201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137. Hastings, Chris.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5-10-16 [200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6).
  138. Moss, Corey. . MTV. 2003-08-28 [201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1).
  139. Gardner, Elysa. . USA Today. 2003-08-28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9).
  140. Taraborrelli 2002,第233页
  141. Brackett, & Hoard 2004,第304页
  142. Cross 2007,第97页
  143. Kellaway, Kate. . The Guardian (London). 2003-09-21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2).
  144. Horton & Simmons 2007,第196–198页
  145. . BBC. 2004-03-26 [200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46. Shawhan, Jason. . NME. 2007-08-26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4).
  147. . Billboard. 2005-01-02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1).
  148.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06-06-12 [2009-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30).
  149. Jury, Louise.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4-11-12 [2014-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50.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ssociated Press. 2005-01-16 [200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151. . BBC. [200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8).
  152. . MTV. 2005-10-24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7).
  153.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New York). 2005-11-19, 117 (47): 45 [2009-07-27]. ISSN 0006-2510.
  154. Glenday 2007,第187页
  155. . BBC. 2005-10-18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156.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2006-09-04 [201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157. Khyam, Omar. . Jewish News Weekly (The Emanu-El). 2006-08-18 [200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158.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2006-09-13 [200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159. . BBC. 2006-10-11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60. .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9-04-04 [201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61. Pilkington, Ed. .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10-26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162. Thomas, Karen. . USA Today. 2006-10-26 [200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7).
  163. Itzkoff, David. .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6-12 [201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164. . Billboard. 2006-12-09 [200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
  165. Herrera, Monica. . Billboard. 2007-07-16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
  166.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2007-10-16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167. Petridis, Alexis. . The Guardian (London). 2007-08-09 [200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6).
  168. Elan, Priya. . The Times (London). 2008-04-03 [200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7).
  169. Johnston, Sheila.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02-14 [200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170. . US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2007-12-13 [2007-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7).
  171. Campbell, Jim. . Billboard. 2008-03-11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
  172. . CBS News. 2008-03-18 [201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2).
  173. Reid, Shaheem. . MTV. 2008-08-08 [201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6).
  174. . Madonna.com. 2008-04-30 [200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2).
  175. Hasty, Katie. . Billboard. 2008-05-07 [200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176. Shewey, Don. . Rolling Stone. 2008-05-01 [2014-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177. . Metacritic. [200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8).
  178. Savage, Mark. . BBC. 2008-04-08 [200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179. Hasty, Katie. . Billboard. 2008-04-02 [2008-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9).
  180. Schmidt, Veronica. . The Times (London). 2008-04-21 [200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9).
  181. . Warner Music Japan. 2009-03-03 [200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日语).
  182. Kaufman, Gil. . MTV. 2009-09-03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1).
  183. . Billboard. 2013-10-05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184. Herrera, Monica. . Billboard. 2009-01-30 [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
  185. .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8-03 [200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186.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10-15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
  187. . BBC. 2008-10-16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188. . BBC. 2008-12-15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189. Banda, Mabvuto; Georgy, Michael. . Billboard. 2009-05-25 [2009-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190. Tyre, Blan. . CBS News. 2009-06-12 [200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9).
  191.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2009-07-23 [2009-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
  192. Sexton, Paul. . Billboard. 2009-09-29 [200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193. Crosley, Hillary; Kaufman, Gil. . MTV. 2009-09-13 [2009-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6).
  194. Leach, Dan.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9-06-20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195. . Billboard.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7).
  196. . BBC News. 2010-04-05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197. . Billboard. [2011-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6).
  198. Johnston, Maura. . MTV. 2010-01-22 [201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4).
  199. . Madonna.com. 2010-01-12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6).
  200. Stack, Tim.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10-21 [201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8).
  201.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2010-04-28 [201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30).
  202. Serjeant, Jill. . Reuters. 2010-08-20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203. Lee, Joyce. . CBS News. 2010-10-26 [201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204. . Madonna.com. 2011-11-03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205. Jafaar, Ali. . Variety. 2010-02-13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206. . Metacritic. 2011-12-09 [201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1).
  207. . Rotten Tomatoes. 2012-05-02 [201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208. Vena, Jocelyn. . MTV News. MTV Networks. 2012-01-15 [201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209. .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2011-12-04 [201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7).
  210. Bauder, David. . The Vancouver Sun. 2012-02-06 [201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211. Halperin, Shirley.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2-15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5).
  212. Interscope Records. . PR Newswire. 2012-01-29 [2012-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213.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214. Elan, Priya. . NME. 2012-03-23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6).
  215. Caulfield, Keith. . Billboard. 2009-09-14 [201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216. Kreisler, Lauren. .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2-04-01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217. . Billboard. 2009-09-14 [2012-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218. Cadan, Dan. . Rolling Stone. 2012-06-01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219. Pareles, Jo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2-08-29 [2012-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9).
  220. . Birmingham Mail. 2012-07-20 [201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5).
  221. Waddell, Ray. . Billboard. 2013-01-24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222. Payne, Chris. . Billboard. 2013-05-19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223. Nardine Saad. . Los Angeles Times. 2013-08-28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224. . Daily News (New York). 2013-04-07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225. . BBC. 2013-04-11 [201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26. Mapondera, Godfrey; Smith, David. .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4-12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227. . Metro. Associated Newspapers Limited. 2013-09-05 [201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228. Caitlin McGarry. . TechHive. IDG Consumer & SMB. 2013-09-17 [201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6).
  229. Blistein, John. . Rolling Stone. 2014-01-07 [2014-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30. . Spin (Spin Media LLC). 2014-01-26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31. Gallo, Phil. . Billboard. 2014-01-29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232. Rutherford, Kevin. . Billboard. 2014-02-14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233. Grow, Kory. . Rolling Stone. 2014-06-30 [2014-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4).
  234. Hampson, Sarah. .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2014-02-14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7).
  235. . The Belfast Telegraph. [2014-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236. Petridis, Alexis. . The Guardian. 2014-12-21 [2014-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37. Spanos, Brittany. . Rolling Stone. 2015-03-02 [201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4).
  238. Madonna, Armed With the Power of Antibodies, Will ‘Breathe in the COVID-19 Ai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Vulture.2020-05-01.[2020-05-04].

来源

  • Axelrod, Alan. .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2007. ISBN 978-1-4262-0052-6.
  • Bego, Mark. . Cooper Square Press. 2000. ISBN 978-0-8154-1051-5.
  • Bohem, David A. . Sterling Publications. 1990. ISBN 0-8069-5791-3.
  • Boteach, Shmuel. . HarperCollins. 2005. ISBN 978-0-06-078122-4.
  • Brackett, Nathan; Hoard, Christian. . Simon & Schuster. 2004. ISBN 0-7432-0169-8.
  • Claro, Nicole. .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4. ISBN 978-0-7910-2330-3.
  • Clerk, Carol. . Omnibus Press. 2002. ISBN 0-7119-8874-9.
  • Cross, Mary.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ISBN 0-313-33811-6.
  • Diamond, Elin. . Routledge. 1996. ISBN 9780415127677.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Bogdanov, Vladimir; Woodstra, Chris. .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2002: 1399. ISBN 0-87930-653-X.
  • Fouz-Hernández, Santiago; Jarman-Ivens, Freya. .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4. ISBN 0-7546-3372-1.
  • Friskics-Warren, Bill. .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0-8264-1921-6.
  • Gallo, Carmine. . Sourcebooks. 2006. ISBN 978-1-4022-0696-2.
  • George-Warren, Holly. . Hyperion BooksJann Wenner. 1997. ISBN 0-7868-8154-2.
  • Glenday, Craig. . Bantam Books. 2007. ISBN 0-553-58992-X.
  • Grant, Robert. . Wiley-Blackwell. 2005. ISBN 978-1-4051-1999-3.
  • Guilbert, Georges-Claude. . McFarland. 2002. ISBN 0-7864-1408-1.
  • Guralnick, Peter; Wolk, Douglas. . Da Capo Press. 2000. ISBN 0-306-80999-0.
  • Hoban, Phoebe. . Penguin Books. 2004. ISBN 0-14-303512-6.
  • Horton, Ros; Simmons, Sally. . Quercus. 2007. ISBN 1-84724-026-7.
  • Kellner, Douglas. . Routledge. 1995. ISBN 0-415-10570-6.
  • Kramarae, Cheris; Spender, Dale. . Routledge. 2000. ISBN 0-415-92091-4.
  • Landrum, Gene N. . Morgan James Publishing. 2007. ISBN 1600372732.
  • Metz, Allen; Benson, Carol. . Music Sales Group. 1999. ISBN 0-8256-7194-9.
  • Morton, Andrew. . Macmillan Publishers. 2002. ISBN 0-312-98310-7.
  • O'Brien, Lucy. . HarperCollins. 2007. ISBN 0-593-05547-0.
  • Orgill, Roxanne. .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ISBN 0-689-81991-9.
  • Pitts, Michael. . Scarecrow Press. 2004. ISBN 0-8108-3690-4.
  • Rettenmund, Matthew. . Macmillan. 1995. ISBN 0-312-11782-5.
  • Robertson, Pamela.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223-1748-7.
  • Rooksby, Rikky. . Omnibus Press. 2004. ISBN 0-7119-9883-3.
  • Rust, Paula C. Rodriguez.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 Sexton, Adam. . Delta Publishing Inc. 1993. ISBN 0-385-30688-1.
  • St. Michael, Mick. . Omnibus Press. 2004. ISBN 1-84449-418-7.
  • Streitmatter, Rodger. . Westview Press. 2004. ISBN 978-0-8133-4248-1.
  • Taraborrelli, Randy J. . Simon and Schuster. 2002. ISBN 0-7432-2880-4.
  • Tetzlaff, David. . Westview Press. 1993. ISBN 0-8133-1396-1.
  • Victor, Barbara. . Cliff Street Books. 2001. ISBN 0-06-019930-X.
  • Voller, Debbie. . Omnibus Press. 1999. ISBN 0-7119-7511-6.
  • Warren, Holly; George, Patricia Romanowski; Bashe, Patricia Romanowski; Pareles, Jon. . Fireside. 2001. ISBN 0-7432-0120-5.
  • Welton, Donn. . Wiley-Blackwell. 1998. ISBN 1-57718-126-3.

延伸阅读

  • Bronsoon, Fred. . Billboard books. 2003. ISBN 0-8230-7677-6.
  • McAleer, Dave. .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2004. ISBN 0-87930-808-7.
  • Wesley, Hyatt. . Billboard books. 1999. ISBN 0-8230-7693-8.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麦当娜”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Template:玛丹娜歌曲 Template:摇滚名人堂2008届入选者 Template:金球奖最佳音乐及喜剧类电影女主角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