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棪

高棪1908年10月25日—2001年8月29日),江苏南通人,编舞家,1964年在中国文化大学成立台湾第一个舞蹈科系,被誉为「台湾舞蹈教育之母」。

高棪
性别
出生(1908-10-25)1908年10月25日
 大清江苏省常镇通海道通州直隶州
逝世2001年8月29日(2001岁—08—29)(92岁)
台湾台北县三峡镇恩主公医院
墓地 台湾新北市三芝区
国籍 大清(1908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2001年)
籍贯安徽
母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父母高楚秋(父)
网站台湾第一个舞蹈科系的推手─高棪(1908-2001) – 台湾女人

生平

中国大陆时期

高棪生于1908年10月25日[1],出生地为江苏南通[2],祖籍安徽[1]。她自小受家人影响学唱京剧[1][3],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二年级时从医学转体育系[4]。这段期间,高棪与美籍教授海蒂学舞,因开放式教学方法与敬业态度,而对舞蹈教学向往[1]。22岁,她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2]

高棪在1939年抗战期间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1],在当地的师范学校作舞蹈教员[2],编创表现仕女优雅一面的《宫灯舞》[5]。抗战胜利后,她远至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研究民族舞蹈[2]。与她一同在边疆旅行采集舞蹈题材的,是戴爱莲[5]。高棪也与姊姊高梓编着《拂舞》、《干舞》、《剑舞》、《宫灯舞》[1][2]

台湾时期

1949年,高棪到台湾后,先与姊高梓教于新竹市新竹师范[1]。她们的姪子高煜、姪媳傅祯彝就定居在新竹市[6]。1951年左右,高棪在台湾山地原住民地区作舞蹈采集[7]

高棪为师范院校的准教师编创了《采茶舞》[5]。之后,她转往台北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在师专教舞时间,高棪推行民族舞,如《宫灯舞》、《苗女弄杯》等,影响日后台湾的小学老师都流行教导民族舞[8]

1960年代开始,高棪与高梓同住于板桥寓所[7]。1963年10月10日国庆大典,高棪教导的大型舞蹈表演,获张其昀赏识,便特聘她到中国文化学院创立五年制舞蹈专修科[1]。次年7月,高棪带领舞团赴美国与加拿大表演,日后1968年7月8日获侨务委员会奖状[9]。之后,中国文化学院舞蹈音乐科扩大成体育系舞蹈组,到后来独立为舞蹈系[3]。自高棪在1964年开创台湾第一个舞蹈科系后,才陆续有其他学校跟进设立[1]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中国文化学院三、四年级女生26人组成舞蹈团赴墨西哥会场表演,就由高棪负责编舞[10]

跟随高棪多年的伍曼丽回忆,高教授首将舞蹈纳入正统教育体系,早年就参考美国舞蹈教育制度引进西方新观念,并聘请黄宗良、林怀民、姚明丽、赖秀峰来教导[3]。1972年,高棪借由毕业学生陈学同引介,聘刚从美国回来的林怀民到中国文化学院音乐舞蹈专修科教舞,日后这些学生就成了云门舞集创团元老舞者[11]。1980年1月1日,由中国文化学院舞蹈科校友、学生组成的华冈舞蹈团成立,高棪任团长、伍曼丽、江映碧和李维任教师[12]

与姊姊高梓和姊夫郝更生感情融洽比起来,高棪一生未婚[13]。高棪毕生最大的心愿,是写一本中国舞蹈源流的书[4]。但1986年2月,高梓、高棪的板桥住所失火,珍贵数据和纪念品都焚毁[13]。11月12日,高棪获民族艺术薪传奖舞蹈类,以肯定努力于舞蹈教育[14]。次年春,住所原地重建[15]

1990年8月,高棪从文化大学舞蹈系主任退休,系务交由第一届学生伍曼丽[7]。退休后,她依然每周一次去文化大学教舞蹈导论[16]。1995年3月22日,文建会策画「半世纪的脚步」舞展,邀高棪、李淑芬李彩娥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17]

高梓去世后,高棪搬到新店与姪儿同住[16]。2001年8月29日,高棪因糖尿病并发胃出血,病逝于恩主公医院[3]。9月16日追思会在板桥殡仪馆举行时正逢纳莉台风,文化大学董事长张镜湖亲自到场[1]。伍曼丽、姚明丽、蔡丽华、张丽珠、杨桂娟、古名伸、杨素珍、游好彦、王广生、李英秀、刘黎媖、江映碧等多位台湾舞蹈界人物也前往哀吊[1][3]。下午约2点,伍曼丽等人护送高棪的骨灰至三芝乡的灵骨塔[1]

纪念

为纪念「台湾舞蹈教育之母」高棪,由新竹交通大学浩然图书馆人员陈立收集相关信息,作数字特藏[1]。华冈舞蹈团在2001年12月29日在基隆文化中心、次年1月25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高棪早年作品《宫灯舞》、《西藏舞》和《采茶舞》[5]。2004年8月31日,江映碧撰写的《舞动春风一甲子─高棪》等举行新书发表会[18]

著作

  • 高棪. . 复兴书局. 1956.
  • 高棪. . 海潮出版社. 1961.
  • 高棪. .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3.

参考数据

  1. 黎慧琳、张伯顺. . 联合报. 2001-09-17 (中文(台湾)).
  2. 洪美秀. . 自由时报. 2009-12-24 [2023-12-28] (中文(台湾)).
  3. 徐开尘. . 民生报. 2001-09-17 (中文(台湾)).
  4. 张伯顺. . 联合报. 1998-12-13 (中文(台湾)).
  5. 徐开尘. . 民生报. 2001-12-27 (中文(台湾)).
  6. 洪美秀. . 自由时报. 2009-12-24 [2023-12-28] (中文(台湾)).
  7. 张伯顺. . 联合报. 1990-07-22 (中文(台湾)).
  8. 张典婉. . 民生报. 1991-03-21 (中文(台湾)).
  9. . 经济日报. 1968-07-09 (中文(台湾)).
  10. . 联合报. 1968-09-19 (中文(台湾)).
  11. 李欣恬. . 中国时报. 2022-06-21 [2023-12-28] (中文(台湾)).
  12. . 民生报. 1980-01-01 (中文(台湾)).
  13. 侯惠芳. . 民生报. 1986-04-16 (中文(台湾)).
  14. . 民生报. 1986-11-12 (中文(台湾)).
  15. 芳. . 民生报. 1987-02-10 (中文(台湾)).
  16. 徐开尘. . 民生报. 1998-12-13 (中文(台湾)).
  17. . 中国时报. 1995-03-18 (中文(台湾)).
  18. 赖廷恒. . 中国时报. 2004-09-01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