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部落

馬太鞍部落阿美語Fata'an,或作vata'an),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的一個阿美族部落,位在台灣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山腳下,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之一,現今以大馬太鞍(大同、大馬、大平、大華村)為部落的中心。[2]。“馬太鞍”由來為馬太鞍族人的祖先輾轉遷來此地,發現長滿「樹豆」(阿美語:Fata'an),當地的樹豆成為族人的主食。樹豆可以常保不壞,又容易生長,成為馬太鞍人的最愛,常常帶在身上,到處種植,使得附近遍布樹豆,因此就通稱此地為馬太鞍。[2] 因部落規模相較其他原住民部落龐大,因此也被號稱是阿美族的首都。

馬太鞍部落
核定部落
馬太鞍濕地公園
所在国家 臺灣
所在縣市花蓮縣
所在鄉鎮光復鄉
政府
  类型部落議會
  部落議會主席蔡義昌[1]
人口
  估计(2019)5,000人
时区台北时间UTC+8
民族阿美族
官方語文阿美語

部落由來傳說

據傳在遙遠的天際住著日神月神兩夫妻及他們的兒子奇奇(Cihcih)和女兒蕊西兒(Di'sil),一家人在天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被汪洋大海中一顆如明珠般的美麗小島吸引。日神和月神經受不住奇奇及狄西兒的百般要求,只好同意他們下凡來到這個小島。奇奇與狄西兒下凡後發現,這個小島不但風景秀麗,而且遍地都是隨手可得的食物,因此他們便決定從此定居在這裡。

歷經數代後,由於子孫繁衍、人口持續增加,形成現有耕地不足,間接使得生活變得非常困難。經過部落族人開會討論後,便開始另外尋找較適合部落族人的居住地。在經過漫長的尋找過程後,最終決定在加拉拉(阿美語:Kalala,現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北回歸線紀念塔之東)定居下來。

在部落中住著一位絕世美人提雅瑪贊(Tiyamacan),在一次與同伴於河邊嬉戲時不小心被海神發現;從此海神陷入愛的漩渦中,每天都想著她。海神要求部落族人將提雅瑪坎嫁給他。部落族人為了不讓海神找到提雅瑪坎,便把她藏了起來。海神遍尋不著,興起了一陣大海嘯。就在一瞬間,整個部落就全部淹沒了,僅剩男子嘎費·嘎烙(Kafid Kalaw)及女子瑪洛吉洛克(Marokirok)幸運地乘坐「魯郎」(阿美語:dodang,似獨木舟的臼)四處漂流。歷經過無數個晝夜,洞當終於在一座雄偉的山頂扎足拉安(阿美語:Cacora'an,鳳林鎮南方的鳳林山)順利靠岸,卡費德·卡洛與瑪洛吉洛克定居下來。不久後,卡費德·卡洛與瑪洛吉洛克結為夫婦,生下男孩馬耀·斐裔(Mayaw Fi'ik)及女孩瑪賴·斐裔(Malay Fi'ik)。

部落族人於扎足拉安(阿美語:Cacora'an)歷經數代生活下來,漸漸地發覺此地缺乏耕地、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於是部落領袖召集了大家並提議再去尋找更適合的居住地。部落領袖帶領著族人開始尋找較適合的居住地,當在他們來到馬太鞍溪阿美語:Satefo)畔遼闊的平原後,發現成群的梅花鹿正在平原上奔馳,認定這裡是個吉祥之地,因此決定於此地定居下來,這就是現今阿美族馬太鞍族人的祖先。早期是一群阿美族人生活在馬太鞍溪與烏卡蓋溪(現今南清水溪)形成的一塊沖積扇地形,後來因鹽水港製糖廠(現今花蓮糖廠)的設立,在原來靠北的土地上廣植蔗糖原料-甘蔗,而使得當地的阿美族人不得不往南遷移[3]

近年來有將光復鄉正名為馬太鄉之議。[4]

馬太鞍部落歷史

清領時代

根據何有柯的口述史,清朝來臨後,最早有兩位清朝通事KoWa(暫音譯柯瓦)與LawTang(暫音譯羅湯)來到馬太鞍部落,當時的撒巴勒奧(sapalengaw)是Panong,通事兩人對Panong說:「你們不要再播種陸稻和小米。因為這些東西吃了肚子會痛。」

並且表示會提供水牛給馬太鞍部落:「我們將要供應給你們水牛,首先給你(撒巴勒奧)供給三頭水牛。給Saway供給一頭水牛,給Karo oracan一頭水牛。給Papay niyaday二頭水牛。給Rata Kafongid一頭水牛」

之後,又給了犁頭(tafi)、犁耙和鍋子,馬太鞍因此開始有了水牛,之後留下飼養生了牛崽,慢慢的部落家家戶戶有了水牛。

二通事又宣導:「凡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五位女子的話,應該允許女子他們分家獨立生活。或者家中更擁有十位子女的家庭,應該允許女子獨立生活,築家在周圍。對於這些分家而建設、經營新家庭的子女們,我們再設法供給他們耕地種田。希望你們為自己和為馬太鞍社如此設想吧!」

馬太鞍部落有了小家庭並且開始分配耕地。起初時,因社人無經驗種水稻故困難頗多,通事不得不派專人指導如何作水田。

並且Panong開始率先種植水稻,耕作水稻最早從鎮平(Cingping)北側的Cifarosan開始,並且一一示範給大家看怎麼種植。並向社人說,「這種新式的耕田方法社人們也許不習慣,希望社人恆心地學習吧!相信很快地習慣而能熟手的。如有其他的困難請大家彼此協力合作!」

馬太鞍部落生活型態亦至此進入大轉變。[5]

參考文獻

  1. . 東台灣新聞網. 2020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2. . www.tipp.org.tw. [2017-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3. .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2970042/. [2017-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8).
  4. 黃邦平、花孟璟、林子翔、佟振國、陳信仁、張瑞楨. . 自由時報. 2014-10-25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5. .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翻譯,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 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
  •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 阿美族神話與傳說。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