馎饦
馎饦亦称不、汤饼,[1]面条随形而名的古称之一,[2]唐朝时相对凉面称冷淘,宋朝以后方称面条。[3] 馎饦传入日本后,成为山梨县(故甲斐国)的乡土料理,是由扁平的乌龙面加上蔬菜及味噌炖煮而成的一种面食。有时它被认为属于乌龙面的一种,但也有山梨人认为馎饦与乌龙面不同。因为馎饦大受欢迎,富士山河口湖一带商家,发展成为外带包装礼盒,成为山梨县人气土产商品。
![]() |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历史
「馎饦」由北方游牧民族创造,或为古突厥语音译,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原先为未发酵之面团揉光后搓成条状,再掐成半指长的小面段,至此类似今日之面疙瘩、猫耳朵。再将面段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小笆斗,或两头尖、中间扁的柳叶舟,最后放在菜羹、肉羹里煮熟。[4]
先秦已发明擀面杖,至宋朝手擀面才大行其道。此时已不流行面疙瘩式的「馎饦」,宋朝人所谓「馎饦」指的是新兴的手擀面。[4]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记载「北人食面名馎饦」,南宋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记载「一杯齑馎饦,老子腹膨脝。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可见馎饦与中国百姓饮食的关系。
烹煮
馎饦配料没有限制。
在山梨县就近取材再放入面粉和味噌即可,但一般材料有南瓜、里芋(小圆芋)、马铃薯、红萝卜、白菜、葱、菇类、猪肉、鸡肉等。本来因为这是家庭料理,每一户都有自家的作法,但现代已逐渐统一的制法了。不另煮面而是直接把生面放入炖煮是它的特色。
参考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汤饼, 唐 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不托》:「汤饼一名馎饦,亦名不托……不托,言不以掌托也。」
- 《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 宋王溥《唐会要·光禄寺》:「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
- 李开周. . CTnews书刊. [201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8)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