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田

显田(英语:香港新界沙田区大围的一窄谷地,西北临香粉寮,东南与红梅谷为邻,位于大围市中心南部。显田经常与其邻的径口合称为「显径」

历史

显田村三氏宗祠

显田村英语:)是一条客家原居民村落,由香港政府建于1926年,用于重置因兴建石梨贝水塘而需拆卸的石梨背村。石梨背村原住有罗、杨、苏、刘氏四个氏族,有约26间村屋、80多名居民。罗、杨、苏三氏祖先曾结拜,300多年前一起从新安南头迁居石梨背谷。而根据罗氏族谱,兴宁罗氏十二世祖包享公,原迁往沙田沥源乾隆二年(1737年)定居于石离背村。

在重置石梨背村一事上,村民曾要求搬到长沙湾荃湾,是他们惯常售卖农产品的墟市。然而政府却让村民选择迁往锦田或沙田谷现今径口村以南的地方。最终关系紧密的罗、杨、苏氏迁居沙田,刘氏则迁居葵涌[1][2]

显田村属于重置村,1950年代中以前被称为「径口新村」,因此至今有沙田其他村落的村民称之为「新村」或「新围」。显田村村民中罗氏人数最多,苏氏占较少。显田村有三排村屋,三姓宗祠建于第一排村屋正中间。迁到沙田后,村外的土地均属于其他村落,村民无法再像在石梨背谷时那样耕种或养猪,因此政府水务局和工务局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工作。1960年代,显田村有人口约250人。[3][4][5]

1961年,显田村与上下径口三村共同成立显径公立学校,校址位于上下径口之间,学校于1983年与田心公立学校合并成田心谷六村公立小学,学校再于2005年与保良局朱正贤小学合并成现今保良局王赐豪(田心谷)小学[6]

1961年,香港政府筹备成立中文大学,并考虑五个选址作建校,其中之一为红梅谷。到1962年12月,大学筹委会向港府建议在显径邨现址拨地近250亩(即约96公顷)予大学本部、新亚及联合建校。不过由于涉及拆迁显田、上径口两条乡村等各种因素,红梅谷建校的计划于创校后短时间内被推翻,并改于马料水崇基山建校。[7][8]

1980年代初起,政府大规模发展大围以南的农田,其中显田村与九广铁路之间的过百间农舍和工场于1982年清拆,600多名受影响居民分别获安置到美林邨圆洲角临时房屋区显径邨嘉田苑相继于1987至1988年落成。[9][10]

建筑

杨氏宗祠、罗氏宗祠、苏氏宗祠(香港三级历史建筑):建于1920年代,1988年因发生火灾而重修。[11][12]

著名地点

参考数据

  1. . www.hkcd.com.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2. 许舒. . 2016.
  3. . 华侨日报. 1962-12-14.
  4. . mos.hk.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5. Soldier. . Soldier 的世界. 2015-02-18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6. . 华侨日报. 1964-08-26.
  7. . Enclosure 1 of the Government Records Service file. HKRS163-9-240.
  8. 小鱼@颓设作业. .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0).
  9. . 华侨日报. 1982-03-10.
  10. . 华侨日报. 1982-03-22.
  11.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0).
  12. . 文汇报. 2017-11-29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