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坤五
郑坤五(1885年7月16日—1959年4月12日[1]),字友鹤,号虔老、驻鹤轩主人、不平鸣生,高雄楠梓人,祖籍福建漳州[2]。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家及画家,为台湾新旧文学论战旧文学代表人之一。
| 郑坤五 | |
|---|---|
![]() | |
| 出生 | 1885年7月16日 |
| 逝世 | 1959年4月12日(73岁) |
| 墓地 | |
| 国籍 | |
| 父母 | 郑启祥(父) 许匏(母) |
| 闽南语名称? | |
|---|---|
| 全汉 | |
| 全罗 | |
| 台罗 | |
生平
早年生平
郑坤五于1885年7月16日生于台南府凤山县楠仔坑(今高雄市楠梓区),祖籍中国福建省漳州府[2]。父亲郑启祥为清朝南路营把总,曾驻守打狗港(今高雄港)要塞。乙未割台时,曾任台湾民主国打狗砲台带管,遭日军强大火力击伤,携郑坤五及家人逃归漳州。不久,郑启祥就过世了。郑坤五回漳州后,进入漳浦中学就读,12、13岁即工于诗歌。三年后毕业,二姊郑玉女适嫁于凤山,于是大约在1900年,坤五便随母亲及妹妹返台,定居九曲堂[2]。
坤五返台后,进入凤山国语传习所速成科学习国语(日语),两年后毕业。1902年开始,担任台南地方法院凤山出张所通译。受凤山郡守安倍利三郎赏识提拔。1920年,奉令担任首任大树长,年36岁。为感念安倍的提拔,曾着有《戊午早春随邑宰安倍利三郎阁下赤山湖游猎》组诗5首。四年后,因诋毁日本政府而被革职。1923年4月1日,郑氏取得代书许可证[3],开始代书工作[2]。
文学理论
郑坤五在《南音》杂志上,拥护乡土文学以及台语文写作[5]。于《风月报》及《南方》(二者为同一刊物)杂志上拥护旧文学。论战初期,以「革新派」黄文虎为和「捍卫派」的郑坤五为主。之后逐渐转为新旧文学论争,新派以林荆南为首,旧派以郑坤五为首[2]。
在论战期间,郑坤五以长篇连载的方式于《南方》杂志上发表了《鲲岛逸史》(未完成),风靡一时。
参考文献
- 谢松山,《新旧文学转捩点的郑坤五先生》,页4~5。
- 李陆梅. . 东海大学. 2002年 [2015-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 台南地方法院司法代书人第一七二号认可
- 吕兴昌,〈论郑坤五的「台湾国风」〉
- 郑坤五,〈就乡土文学说几句话〉,《南音》一卷二期,页14,1932年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