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
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初名景奎,凤寿,后改名为闻泰,字仲辉,号凤寿,笔名籀因。浙江绍兴人,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南社发起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被毛泽东称为“和平老人”。
邵力子 | |
---|---|
![]() | |
![]() | |
任期 1949年10月19日—1954年9月15日 | |
总理 | 周恩来 |
![]() | |
任期 1940年4月18日—1943年1月15日 | |
前任 | 杨杰 |
继任 | 傅秉常 |
![]() | |
任期 1933年5月4日—1937年1月5日 | |
前任 | 杨虎城 |
继任 | 孙蔚如 |
![]() | |
任期 1931年12月15日—1933年5月4日 | |
前任 | 马鸿宾 |
继任 | 朱绍良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 | 1882年12月7日
逝世 | 1967年12月25日![]() | (85岁)
政党 | ![]()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1967) |
学历
|
生平
1882年12月7日,邵力子生于浙江绍兴陶堰乡邵家溇,排行第二。父亲邵霖,科举出身曾任江苏省吴江县县丞,母亲张氏。五岁识字发蒙,七岁入读私塾。1897年,父亲于苏州早逝。1898年,到上海进入严开第所办的求志学堂,不久转入广方学馆学习法文,后进入苏州中西大学堂。1902年,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特班教习为蔡元培。并与谢沉(无量)、李叔同(弘一法师)、黄炎培、胡仁源等交游。南洋公学发生学潮,随后激化为全体退学,特班生也牺牲保举经济特科的资格,相率退学。1903年,邵力子取得癸卯科举人,为陕西候补知县,邵力子入上海震旦学院,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04年春,到南浔教书。1905年,因学潮自上海震旦学院退学,改入复旦公学。1906年,跟随于右任到日本学习新闻学,经同盟会康心孚介绍拜访孙中山。1907年,与于右任、杨笃生、汪彭年、张俊卿、王无生、汪允宗于上海发行《神州日报》,进行反清宣传,于右任为社长。[1][2]
加入同盟会
1908年,邵力子在东京加入同盟会。1910年,邵力子任陕西高等学堂法文教员,因在学潮中支持学生,被陕西当局驱逐。与于右任等人于上海成立《民立报》,主编有宋教仁、吕志伊、章士钊等人。1913年,国民党「讨袁」失败,9月,《民立报》被迫停刊,邵力子到复旦公学担任语文教员,10月,又和于右任创办了《生活日报》。1914年,邵力子担任《民信报》记者,并在上海育智师范学院兼课。1915年,邵力子与叶楚伧于上海成立《民国日报》,并担任总主笔,从事反袁宣传。同时在上海复旦大学国文系兼任教授。1919年,邵力子在《民国日报》开辟副刊《觉悟》,宣传新思想。
组建中国共产党
1920年5月,与陈独秀、戴季陶、沈定一、陈望道、施存统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觉悟》副刊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园地。8月,又与陈独秀、沈雁冰、周佛海、李达等人在上海筹组共产党,决定先设临时党中央于上海法租界,并于各地设立支部。[3]
1922年10月,与于右任、叶楚伧等人共同创办上海大学,任副校长。1923年,邵力子任上海大学代理校长。1924年2月,任国民党上海运行部秘书。3月,孙文任命叶楚伧为上海《国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委员长,胡汉民、汪兆铭、瞿秋白、邵力子为委员。1925年5月,前往广州担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处长。8月,大夏大学校董会组成,任校董。7月,任黄埔军校秘书长。9月,兼任黄埔军校校史编纂会主席、第三届黄埔军校特别党部运行委员。10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6年1月,获选为第二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8月,代表中国国民党前往苏联参加第七次共产国际运行委员会议。会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5月,自苏联回国。1928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随营秘书长。1929年,任第三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4]
1931年,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复旦实验中学主任,并连任中央政治会议委员。5月9日,「废除不平等条约案」议决通过,推定陈布雷、邵力子、刘芦隐等人起草宣言。12月15日,蒋介石召开国务会议,任命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5]
于国民政府任职
.jpg.webp)
1933年5月,改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5年,邵力子任第五届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同年与蔡元培、吴敬恒、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署名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1937年,因西安事变被免去陕西省主席职务,由孙蔚如继任。1937年2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38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年底,任中苏文化协会副会长。1940年4月,邵力子继杨杰之后,任驻苏大使,5月赴任,6月向史达林呈递国书。1942年12月,返渝述职。1943年1月,被免除驻苏大使职务,由傅秉常继任,改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5月,邵力子任国民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10月,邵力子作为国民政府代表与王世杰、张群、张治中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经40日谈判后,签署会谈纪要,双方协议避免内战。1946年1月,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国民党代表。2月,任宪草审议会委员。3月,任国民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47年4月18日,任国民政府委员,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6]
和谈代表、滞留北京
1949年1月4日,邵力子应行政院院长孙科邀请回南京[7]:21。1月16日,蒋介石于晚间邀约民青两党代表及有关人员讨论时局,会中邵力子公然主张「无条件投降」[8]:134。1月22日,中华民国行政院议决派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纮、彭昭贤、钟天心为代表,邵力子为首席代表,与中共代表商谈和平。2月2日,在上海计划回南京,2月3日,中共拒绝和谈代表团赴北平[7]:65。2月5日,李宗仁私人代表甘介侯组织李氏私人代表团(团员有江庸、颜惠庆、章士钊、凌宪扬、欧元怀、侯德榜六人)赴北平试探和谈。2月7日,中共只允许李氏私人代表团以私人资格赴北平参观,并拒绝甘介侯赴北平。2月13日,颜惠庆、章士钊、江庸等人奉派为和谈代表飞往北平,邵力子同行。2月21日,邵力子自北平转往石家庄,会晤毛泽东。2月25日,邵力子、颜惠庆等由石家庄见过毛泽东后,回到北平,「同机者有傅作义」[8]:160。2月27日,邵力子与颜惠庆等人飞返南京。宣称:「和谈会议可望下月在北平举行」[8]:160。3月3日,李宗任指定邵力子、吴铁城等10人,研讨与中共和谈方案。3月25日,李宗任以邵力子为首席代表,与张治中、黄绍纮、章士钊、李蒸五人为和谈代表。3月29日,行政院加派刘斐为和谈代表,并改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4月1日,代表团抵达北平,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展开会谈,会谈迄无结果。4月23日,邵力子、张治中等人集体投共。9月,邵力子任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政协「会议组织法案整理委员会」委员。10月,邵力子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12月,邵力子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
家庭
长兄 邵闻益
艺术形象
- 2009年,建国大业
参考文献
- 傅学文. .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08: 13.
- 朱顺佐. .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8.11. ISBN 7-308-00141-5.
- 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115–117.
-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01. ISBN 978-7-5034-6961-9.
- . 《中央日报》 (第一张第四版). 1931年12月16日.
- 刘绍唐. . 上海: 三联书店. 2015-05-01: 145–148. ISBN 9787542650870.
- 王景弘编译 (编). . 台北市: 玉山社出版. 2011. ISBN 978-986-294-000-6.
- 蒋经国. . .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 张希坡着.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 邵黎黎,孙家轩. .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0.08. ISBN 7-5630-1261-3.
- 徐庆康. . 民革. 2014-06-25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 吴跃农. . 人民政协报. 2015-11-05.
![]() | ||
---|---|---|
前任: 马鸿宾 |
甘肃省政府主席 1932年4月30日-1933年1月 |
继任: 朱绍良 |
前任: 杨虎城 |
陕西省政府主席 1933年6月-1936年12月 |
继任: 王一山 |
外交职务 | ||
前任: 杨杰 |
中华民国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 1940年6月-1943年1月 |
继任: 傅秉常 |
教育职务 | ||
前任: 于右任 |
上海大学校长(代理) 1924年4月-1927年5月 |
撤销 原因:当局勒令停止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