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实秋佩弦[3]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端口上村,籍贯浙江绍兴,文学家,以官话白话文散文新诗著称,尤以散文背影荷塘月色著名。曾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

朱自清
佩弦
实秋
本名朱自华
性别
出生(1898-11-22)1898年11月22日
 大清江苏省海州直隶州
(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端口上村)
逝世1948年8月12日(1948岁—08—12)(49岁)
 中国北平市市立北平医院
死因胃穿孔
国籍 中华民国
籍贯浙江绍兴
民族汉族
语言国语英语
职业文学家诗人
研究领域文学教育学
政党无党派人士
配偶武钟谦
1916年结婚—1929年丧偶)

陈竹隐
1932年结婚—1948年结束)
儿女
  • 朱迈先(长子)
  • 朱闰生(次子)
  • 朱乔森(三子)
  • 朱思俞(四子)
  • 朱采芷(长女)
  • 朱逖先(次女)
  • 朱效武(三女)
  • 朱蓉隽(四女)
[1]
父母朱鸿钧(父)
周绮桐(母)
亲属
  • 朱则余(祖父)
  • 吴氏(祖母)
  • 朱国华(大弟)
  • 朱物华(二弟)
  • 朱玉华(妹)
[2]
奖项文学奖
经历
  •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
    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生平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祖父朱则余,本姓余,是朱家的养子,官至东海县承审。1901年,父亲朱鸿钧到高邮邵伯镇做官,随往,入读私塾,启蒙识字。1903年,六岁时,随父母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回忆道:“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我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4]1908年,入双忠祠初等小学,同时在夜塾学习国文。1912年,扬州镇守使徐寳山成立扬州军政分府,以革命名义敛财,朱家受迫捐出大半家财。1912年,转入安徽旅扬公学高等小学。夏,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朱父对朱自清要求严格,这使朱自清和父亲关系十分紧张。[5]

1916年,毕业,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大学部哲学系,奉父母之命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结婚。家庭经济困顿,为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6]同年,参与“平民教育讲演团”和邓中夏结交。1919年,五四运动时,与杨晦、江绍原、许德珩等人上街游行,并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做组织工作。开始写作新诗,参加新潮社,处女作为睡吧,小小的人而后收录于《雪朝》。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也参与其中。1920年6月,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返回杭州,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1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其为早期会员之一。1921年10月10日,晨光社成立,朱自清和叶圣陶都是该社顾问。1922年初春,迫于家庭经济,应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之邀,到台州任教。因汪静之介绍,结识冯雪峰潘漠华。后与俞平伯叶圣陶刘延陵创办《诗》月刊,为新诗运动以来最早的诗刊。1923年,开始写作散文,处女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发表及获好评,周作人曾赞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3月,朱自清到温州,在温州中学任教。他所撰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成为温州中学校训。在温期间,朱自清还写有《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的名篇绿描写仙岩梅雨潭迷人景致,长期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教科书。1924年2月,到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同时到春晖中学兼课。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光明新年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为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主编《我们的六月》出版,不久,便到清华学校任教(后改名国立清华大学),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29年,发妻武钟谦多年积劳成疾罹患肺病去世,年仅31岁。1930年8月,杨振声青岛大学校长,朱自清代理中文系主任。

1931年8月22日,从北平启程走陆路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1932年7月31日,回到上海,8月与陈竹隐女士结婚,并返回清华任教。1934年,《文学季刊》散文杂志《太白》创刊,其为两者之编辑人之一。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出版散文集《你我》,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1938年,到昆明,任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中华民国抗日战争中,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1946年,主编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副刊。1948年6月18日,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死于北平医院,终年49岁。[7]:1498[2][8][9][10]

此外,需要澄清的是,人们之所以普遍认为朱自清死于饥饿,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的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就是朱自清被“饿死”的出处。但这并非实情。朱自清死于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十二指肠穿孔,而并非死于饥饿。虽然当时朱自清的确是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并拒领政府低价配额的美国面粉,这也确实对朱自清的家庭经济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是这并没有到影响朱自清一家的正常开销。在他晚年的日记上,并没有苦于食物短缺的记载,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11]不仅如此,日记中朱自清还写下了诸如“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食藕粉,即呕吐”等话。而且,就在他离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事实表明,朱自清一家当时是吃喝不愁的,但是因为严重的胃病,他不能多吃,却忍不住吃多。贪食加剧了他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情,最终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医治无效而辞世。[12]

评价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收录于《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二的绿抒情散文。其中背影为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本刻意求工,显示出驾驭语言文本的高超技巧。这些文本在他辞世之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丽风格。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简朴平实,平淡自然,简练委婉含蓄,描写细致生动,细腻传神,绮丽纤细,善用比喻,有时则过于精细。朱自清善于言情,情感真挚动人,清新隽永,用活的口语。他又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绚丽多彩,情调与音韵和谐。他曾经说过: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一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热爱散文化的诗。因此,在他的散文中,也流露出诗的美感。

朱自清早期作品,以擅长写景、抒情见长,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也有些作品着重于社会现状的批评。 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而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创建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荷塘旁的朱自清像

然而,也有不少人评论他的文章词藻部分。例如叶圣陶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13]。这几篇散文“论文本,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14]韩寒称:“我从不觉得荷塘月色是哪门子好文章,为什么编教材的置朱自清这么多好文章不选偏选一篇堆砌词藻华丽空洞的荷塘月色?”[15]洛夫也认为:“既空洞而又滥情。”

旅美学人夏志清则认为荷塘月色这些文本“‘美’得化不开……读了实在令人肉麻”,“其实朱自清五四时期的散文(背影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读后令人肉麻,那里比得上琦君?”,“背影究竟不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前赤壁赋这样掷地有金石声的好文章,用不着当它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来代代传诵。”,至于匆匆荷塘月色等名文则“文品太低,现在一般副刊上的散文(且不论名家的),调子都比匆匆高”,“即使最著名的背影,文中作者流泪的次数太多了……亏得胖父亲上下月台买橘子那段文本写得好,否则全文实无感人之处。”[16]

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的自清亭

余光中表示“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闺在农业时代,太软大旧……用古文大家的水准和分量来衡最,朱自清还够不上大师。置于近30年来新一代散文家之列,他的背影也已经不高大了,在散文艺术的各方面,都有新秀跨越了前贤。”[17]

余光中表示“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像是荷塘月色的一、二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尤其"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画面,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在文本方面,大致来说,他的文本朴实清畅,不尚矜持,誉者已多,无须赘述,但是缺点亦复不少,败笔在所难免。朱自清在白话文的创作上是一位纯粹论者,他主张:「在写白话文的时候,对于说话,不得不做一番洗炼功夫......渣滓洗去了,炼得比平常说话精粹了,然而还是说话(这就是说,一些字眼还是口头的字眼,一些语调还是口头的语调,不然,写下来说不成其为白话文了)依据这种说话写下来的,才是理想的白话文。」这是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中评论<我所知道的康桥>时所发的一番议论。[18]

中国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曾先后收录绿背影荷塘月色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并要求学生背诵部分段落。背影一文亦常年入选中华民国国立编译馆国文科教科书文选,当中许多片段学生皆能朗朗上口。

作品清单

作品年份类型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毁灭1923年长诗

短篇小说

作品年份类型
《别》1921年/
《笑的历史》1923年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19]

散文集

作品年份简述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背影》1925年共收录十五篇,分甲乙两辑,书前有自序,是对新文学运动以来小品文发展的情况及发达的原因。
欧游杂记1934年纪录一九三二年五六月欧游时的游踪。
伦敦杂记1943年是欧游期间,在英国七个月的所见所闻。
你我1936年包含各式各样的杂文集,共收录二十九篇,分甲乙两辑。

散文

作品年份简述
匆匆1922年/
1928年至1937年/

语文

作品年份类型
新诗杂话1947年共收录十五篇讨论新诗的文本。
经典常谈1946年通俗化的学术论着,共计十三个篇章。
诗言志辨1947年分 诗言志 比兴 诗教 正变四部份。
标准和尺度1948年杂文集,收录二十二篇。
语文零拾1948年包括译文 书评 书序 笔记等。
论雅俗共赏1948年共收录文艺论文十四篇。
书评与议文//

学术著作

作品年份类型
古逸歌谣集说//
诗名著笺//
十四家诗钞//
宋五家诗钞//

歌词

温州中学校歌》。其中歌词“英奇匡国,作圣启蒙”现为浙江省温州中学校训。

家庭

  • 弟弟朱物华:著名无线电学家
  • 长子朱迈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国共内战策动桂林国军投共,在1951年镇反运动被处决
  • 次子朱闰生
  • 三子朱乔森
  • 四子朱思俞
  • 长女朱采芷
  • 次女朱逖先
  • 三女朱傚武
  • 四女朱蓉隽

参考文献

  1. 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经典常谈》。 存盘,存档日期2016-04-06.
  2. 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经典常谈》。 存盘,存档日期2016-04-06.
  3. 姜建,吴为公.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1. ISBN 978-7-5112-0867-5.
  4. 王东京. .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5. . 故事 StoryStudio. 2020-07-28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4).
  6. “自清”出自《楚辞·卜居》:”意思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字佩弦,因朱自清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7. 毛泽东.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积极支持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学生运动。一九四八年六月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当时他的生活非常困苦,这年八月十二日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在他逝世以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平价美援面粉。
  8. 吴晗在《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一文中回忆:“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沉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消瘦,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他的名字。”(原载《人民日报》,1960-11-20)
  9. 黄波. . 《羊城晚报》 (人民网). 2011-04-12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10. . 共识网. 201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11. . 《羊城晚报》. 2011-04-09: B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6).
  12. . 《新快报》. 2012-07-07: B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6日). 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本:“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
  13.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中学生》第二○三号
  14. 唐弢:《晦庵书话》
  15. 三重门》之“韩寒自白”
  16. 夏志清《人的文学》中《琦君的散文(《书简》节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17. 金传富整理〈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选集·语文及翻译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18. 陈信元整理<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19. 李景华:悲愤的控诉——读朱自清的《笑的历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

画像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朱自清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朱自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