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休
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为孙权第六子,在父亲孙权、弟孙亮后继任为吴国第三任皇帝,在位六年。
吴景帝 孙休 | |||||||||
---|---|---|---|---|---|---|---|---|---|
![]() 连环画《三国演义》(1957年版)中的吴景帝画像 | |||||||||
统治 | 258年11月30日-264年9月3日(5年278天) | ||||||||
前任 | 吴少帝孙亮 | ||||||||
继任 | 吴末帝孙皓(东吴最后一任皇帝) | ||||||||
出生 | 235年 | ||||||||
逝世 | 264年9月3日(30岁) | ||||||||
安葬 | |||||||||
| |||||||||
政权 | 东吴 | ||||||||
父亲 | 吴大帝孙权 | ||||||||
母亲 | 敬怀皇后王夫人 |
早年经历
孙休生于嘉禾四年(235年),母王夫人,13岁时,跟随谢慈和盛冲就学。
太元二年(252年)受封为琅琊王,居于虎林,当时十八岁。同年四月,大帝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孙休的嫡弟孙亮继位,由太傅诸葛恪秉政,诸葛恪不欲诸王在滨江兵马之地,遂徙孙休至丹杨郡。其后又因丹杨太守李衡数次以事侵扰孙休,孙休上书乞求徙往其他郡,孙亮遂下诏徙孙休至会稽郡。
意外登基
太平三年九月廿六日(258年11月9日)[1],宗室孙𬘭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封孙𬘭为丞相,孙𬘭五兄弟皆封侯掌禁军,权倾朝野,时为十月十八日己卯(11月30日[1])[2]。
孙休先假意麻痹孙𬘭,将举报孙𬘭谋反之人交给孙𬘭处置,后又加孙𬘭弟孙恩为侍中分其权,年末设宴请孙𬘭,孙𬘭称病不赴,孙休十多次派人去请,孙𬘭终于赴宴,席间想借故早退,被丁奉等擒住,孙休历数孙𬘭罪状斩之,灭其三族。孙𬘭的权臣地位继承自其堂兄权臣孙峻,孙休又将孙峻的棺材削薄后重新下葬,并将孙峻、孙𬘭开除宗籍,称之为“故峻”“故𬘭”,并赦免被孙峻、孙𬘭所害之人。
260年,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亦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经审判后,孙亮被贬为侯官侯(侯官县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市区)并被流放,途中死去。据《三国志》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的。
孙休在位期间,以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布典宫省,兴关军国。
孙休崇尚文化。永安元年创设国学,置学官,立五经博士,选送吏中及将吏子弟好学者就学,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武功方面,无甚建树,曾图先统一南方。永安七年(264年)二月,趁蜀中无主,西征巴蜀,以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大军围蜀巴东守将罗宪。魏使将军胡烈率步骑二万侵扰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遂引军退回吴国,最终丝毫未能夺取蜀汉故地。
永安七年七月,孙休病重而不能说话,却能书写;同月廿四日(9月2日)[3]大赦天下,但次日(9月3日)以三十岁英年早逝[4]。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游说孙休之妻朱皇后,因蜀国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希望立长君,所以意欲孙休亡兄孙和之子孙皓嗣位。
孙皓继位后,于元兴元年(264年)十一月,诛杀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又于甘露元年(265年)七月,逼杀朱皇后,只于苑中小屋治丧,又送孙休四子于吴小城,再复追杀年长的孙𩅦及孙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