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山行旅图

谿山行旅图》为五代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使用质的作为画布,纵长206.3公分,横宽103.3公分。以浅淡的色彩作极为精致的构图,举凡山川流水、高岩石皆细心勾勒且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感,而人物、匹亦能在尺寸极为渺小的限制下活灵活现。据传明代董其昌评价此画为「宋画第一」。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谿山行旅图
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可另启窗口观看高解析的大幅绘画
艺术家范宽
年份北宋(10世纪末-11世纪初)
媒介
流派水墨画山水画界画
尺寸206.3 cm × 103.3 cm(81.2英寸 × 40.7英寸)
定名宋范宽谿山行旅图 轴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画000826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典藏数据检索系统

构图

画作中远近侧正的视觉角度下观察各有不同,远看有巍峨巨石的壮阔,高山右侧直直垂注一缕涓瀑,山壁岩墙上的特殊纹理不仅历历可见,线条亦是变化多端、粗黑曲折,不仅使山形更加雄伟厚重,也产生了层次和立体的切入观感。而山壁上密如细雨的笔触(雨点皴),更拉长了山高的视觉感受,忠实地呈现了范宽的绘画特色。

随着流水往全图的下方望去,以更加细腻的笔触在幽暗的深谷中晕出如雾气一般的墨彩幻化,米芾便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这种呈现了瀑布冲泄的力道以及水花的效果。水流尽头可引领观察者拉至近景,此时每一棵树的枝枒叶梢巨细靡遗、疏落有致,巧妙的是右下角可见一行马车行队,在其右方分岔如「横Y」字形枝干下方的树叶呈现了一个缺口,可见范宽的落款签名,但由于年代久远,此画颜色略显暗沉,距离半公尺的距离下要细分此画作的各个细节并非易事,因此现在画展中多见游客举起望远镜近距离查看赏阅。

山顶的树木丛生无论远近皆能望见枝叶疏密透光的层次,近处则更可见枝干节瘤突出、盘根错节,纹理几可乱真,似乎可解释成使用细小的画笔,施以苍劲的笔力如刻画而来,此外,部分植物叶片依稀可见红色和绿色消褪的痕迹,可知此画原先是以彩色的形式发表。而近景的小瀑左岸走出的挑担之人头戴斗笠、动作如生,可能即将走过溪水之上的人工架桥,图幅右下方更出现了驼兽列队前进的律动,在苍劲十足的景致中添加了生物的活跃气息。

印记题跋

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落款

谿山行旅图曾被两代文人墨士珍藏流传至今,当中不乏著名鉴赏家和多位皇室成员,经手累加的印鉴多达22枚,而清高宗的印鉴竟有6枚,可见其珍爱程度之盛。以下依照时代顺串行出印鉴的各项信息,并可对照左图的标记示意,认识这些印记题跋有助于厘清此画受到重视的程度以及其辗转流传的时代背景。

谿山行旅图的作者是在1958年确立,由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牛性群先生与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在该画右下处骡队后方树丛中发现有「范宽」二字,佐证了明代董其昌所题:「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至此谿山行旅图为范宽所绘已殆无疑义。

印主标号释文
金粟寺8金粟山藏经纸
范宽20范宽
钱惟演
钱勰
18忠孝之家
明代官印21典礼纪察司印
董其昌9宗伯学士
10董其昌印
11题跋:「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
梁清标14蕉林秘玩
15观其大略
周祚新16祚新之印
17墨农鉴赏
清高宗1石渠宝笈
2重华宫鉴藏宝
7乾隆御览之宝
12乾隆御览之宝
13乾隆御赏之宝
19乐善堂图书记
清仁宗5嘉庆御览之宝
清宣统帝3宣统鉴赏
4无逸斋精鉴玺
6宣统御览之宝
不明22东华山房

画评

  • 图画见闻志》:「峰峦浑厚,势壮雄强」
  • 图绘宝鉴》:「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
  • 圣朝名画评》:「真石老树挺生笔下」
  • 中国现代画家徐悲鸿:「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大气磅礡,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呜呜呜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拜倒。」

参考

范宽《谿山行旅图》与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三件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大幅山水作品,被誉为「故宫三宝」。

参考文献

  1. (中文)《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图录》。2006年,国立故宫博物院。 ISBN 978957562504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