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冰
詹冰(1921年7月8日—2004年3月25日),本名詹益川,早期曾使用绿炎作为笔名。苗栗县卓兰镇人。除了会写诗,还创作小说、散文、歌词和戏剧。为台湾「跨越语言的一代」的现代诗人,为笠诗社创办人之一,着有诗集《绿血球》、《实验室》、《詹冰诗选集》等。
詹冰 | |
---|---|
出生 | 詹益川 1921年7月8日 ![]() |
逝世 | 2004年3月25日 | (82岁)
笔名 | 绿炎、詹冰 |
职业 | 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歌词家、剧作家 |
语言 | 华语、日语 |
体裁 | 现代诗、图象诗、小说、散文、歌词、剧作 |
主题 | 自然书写 |
文学运动 | 银铃会、笠诗社 |
代表作 | 《绿血球》、《实验室》 |
亲属 | 蔡其昌(外孙) |
生平
詹冰于1921年生于苗栗县卓兰镇(当时属新竹州大湖郡卓兰庄),为当地的客家人,詹冰的祖父和父亲曾分别担任过镇长(庄长)和里长(保长),因此家境还算优渥,并在童年时期开始了文学启蒙。1935年,詹冰就读于台中一中(时为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学校),1942年赴日就读东京明治药专,并在取得药师资格后返台,在卓兰当地开设药局,后来又因其药学专业,被聘请到中学担任理化老师。
詹冰在台中一中求学期间,他便已尝试用日文写诗并数度获奖,1942年与林亨泰、张彦勋、萧金堆等发起组织「银铃会」,并创办《缘草》诗刊。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日文遭到禁止,而1949年国府迁台,国内情势趋于紧张,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陈诚发布戒严令,「银铃会」被迫解散,詹冰也大约经历了十年左右的衔接期,才开始改采用中文写诗。1964年,詹冰与锦连、陈千武、林亨泰等人创立笠诗社,并发行《笠诗刊》,并于196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绿血球》。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詹冰的诗风有了不少的变化,从过去的前卫风格转为用句平实,另外,詹冰也创作了多首结合文本与图像的图象诗。1989年詹冰从俳句获得灵感,开始创作一行共十个字分三四三小节的「十字诗」。1990年8月,詹冰发表〈十字诗论〉,这是第一篇提倡融合俳句与现代诗另创新体的文章,为日后自由句在台湾的发展打开先河。
詹冰除了作诗外,亦有创作小说、散文、歌词和戏剧,最早的一部剧本为《日月潭的故事》。后来与作曲家郭芝苑合作了轻歌剧《牛郎织女》、《许仙与白娘娘》,而郭芝苑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艺术歌曲「红蔷薇」,亦是由詹冰作词。
詹冰于2004年3月25日(民国九十三年)病逝,享寿83岁。
外部链接
- 詹冰《绿血球》自然书写的视域与美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作家作品目录数据库——詹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