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连

锦连1928年12月6日—2013年1月6日),本名陈金连,台湾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彰化县 。日治时期即以日文创作诗,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理论创建自己的诗想和风格,战后则改以中文写诗。一生服务于铁路局,铁路成为锦连思考与诗的生命场景,而有「铁路诗人」的称呼。曾获台湾诗人奖、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笠诗奖、盐分地带文艺营台湾新文学特别推崇奖等奖项。

锦连
本名陈金连
出生1928年12月6日
逝世2013年1月6日 (85岁)
台湾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13年)
职业诗人、翻译家

生平

1928年(昭和3年)12月6日出生于彰化,先祖是新北市三峡富裕茶农,父辈分产而家道中落。[1]父亲为总督府铁道部基隆站行李房工人,几度调升到彰化调度所运输主任,铁道生涯影响锦连一生,16岁毕业于铁道讲习所中等科暨电信科,任职于台湾铁路局电报室近38年退休,1996年依亲移居高雄,2013年1月6日白昼,锦连于高雄休憩中辞世,享寿85岁。[2]

文学活动

[3]锦连氏日治末期即以日文写诗,属于跨越语言的一代。1948年以〈在北风下〉日文诗作刊登于《潮流》上,并加入「银铃会」为最年轻的成员。

1964年《》诗刊创立,为发起人之一。暇余从事日本语教学经验二十余年。战后克服语言障碍后,以中文写诗,并翻译日文诗及诗论。曾获「荣后诗奖」。锦连在战前及战后写了四百余首日文诗,因没有园地发表,又无法用中文写作,因此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荒废,1990年代退出《笠》诗刊以后,诗作大量增加,部分发表于《文学台湾》外,2002年并着手整理1952-1957所写日文诗作,将之自译为中文,以中日文同时出版《守夜的壁虎》及《夜を守りてやもりが……》二册。

早期作品发表于《军民导报》、《现代诗》、《创世纪》、《今日新诗》、《笔汇》、《现代文学》等刊物。作品曾入选《六十年代诗选》、《本省籍作家作品集10:新诗集》、《华丽岛诗集》、《台湾现代诗集》(日文)、《中国新诗选》、《美丽岛诗集》以及《1984台湾诗选》等。2003年出版中文诗集《海的起源》,日文诗集《支点》,据此与早年出版之《乡愁》、《挖掘》、《锦连作品集》综合观察,才能较完整一窥锦连诗学世界的全貌。

2004年11月7日获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并举办「锦连创作学术研讨会」。2008年5月2日明道大学举办「锦连的时代——锦连诗作学术研讨会」。在台湾本土诗坛的地位,愈显重要。

评价

  • [4]李魁贤认为锦连的诗以生命探索「存在的位置」
  • [5]赵天仪认为锦连的诗是「对存在的怀疑,不安和乡愁」
  • [6]陈明台认为锦连散发「硬质的诗质」。
  • [7]岩上以〈笠下影〉中锦连的自述说:「『伤感』是诗的对待心情;『吝啬』是诗的节制态度;『蜘蛛』是诗的表现方式。」
  • [8]张德本指出,锦连的「铁路诗」提升台湾铁路文化臻于诗学的境界,并为台湾建构独特的「地志诗」美学,而他的「电影诗」及「图像诗」实践台湾战后现代诗现代手法的实验,成就突出,但久被忽视。三○年代台湾诗人杨炽昌创立「风车诗社」,倡导超现实主义诗风以降,锦连五○年代一系列超现实诗作,正是台湾本土诗坛对杨氏主张最为深刻的呼应成果。

外部链接

  1. 萧, 水顺. . 台南市: 台湾文学馆. 2015: 69–83. ISBN 978-986-04-6396-5.
  2. , [2023-07-19]
  3. . web.archive.org. 2021-12-31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1.
  4. 郑, 炯明. . 高雄: 春晖. 2002: 〈存在的位置──锦连在诗里透示的心里发展〉. ISBN 9867915038.
  5. 赵, 天仪. . 《台湾诗季刊》. 1993-12-15, (第2期).
  6. 陈, 明台. . 台北市: 文史哲. 1997: 〈硬质而清澈的抒情─纯粹的诗人锦连论〉. ISBN 9789575490638.
  7. 萧萧/李佳莲. . 台中市: 晨星. 2008: 51. ISBN 9789861772394.
  8. 张, 德本. . 淡水牛津台湾文学研究集刊. 2004-08-06: 1-20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信息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