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泰

林亨泰1924年12月11日—2023年9月23日),彰化县北斗镇人。曾为台湾诗坛「现代派」成员之一。后来成为笠诗社发起人之一,也是笠诗社首任主编。为「跨越语言的一代」诗人、诗评论家。

林亨泰
出生(1924-12-11)1924年12月11日
日治台湾台中州北斗郡北斗街西北斗(今彰化县北斗镇
逝世2023年9月23日(2023岁—09—23)(98岁)
笔名亨人、恒太
职业诗人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4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23年)
教育程度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体裁现代诗
文学运动现代主义
奖项国家文艺奖(2004)
吴三连奖(2017)

生平

林亨泰于大正13年(1924年)出生于台中州北斗郡昭和6年(1931年)入北斗公学校,12年毕业。昭和14年(1939年)二年高等科毕业后,考入私立台北中学校(今泰北高中),至18年放弃中学为止。林亨泰早在日治时期即有作品,1941年尝试创作新诗;战后,1946年,考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就读师范学院期间,1947年在朱实介绍之下加入了文学社团「银铃会」,且参加校内「台语戏剧社」、「龙安文艺社」,并于《台湾新生报》「桥副刊」、银铃会同人志《潮流》等园地发表诗文。1949年出版第1本诗集《灵魂の产声》(灵魂的产声)。

银铃会,在1942年由台中一中学生张彦勋朱实许清世三人发起成立,出版油印刊物《缘草》,至1947年暂时停刊,共出十几期,1948年以《潮流》复刊,《潮流》既登载中文诗,也登载日文诗[1]。林亨泰当时即有不少作品出现,并且也跟台湾著名文豪杨逵认识,据林亨泰回忆他回台中时总是会去拜访杨逵住所。然而1949年台湾师院卷入「四六事件」,银铃会也被迫中止。成员也有人被处死,在这种环境下,林亨泰回台中之时,亲眼在台中火车站目睹了杨逵被捕。不久林亨泰本人也遭受居留审讯,而断绝了他的写作之路,直到1953年林亨泰与纪弦通信。[2]

1950年林亨泰自台湾师院毕业后,曾任教于彰化北斗中学彰化高工等校。再与纪弦等人接触之后,又加上林亨泰早期曾受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促使林亨泰1956年参加纪弦主导的「现代派」。1964年林亨泰与文友共同发起成立「笠诗社」,并成为《笠》诗刊首任主编。之后林即致力于「时代性」与「本土化」。70年代时曾因慢性肾炎一度搁笔,至80年代复出。1974年退休后,陆续于中国医药学院台中商专等校讲授日文。1987年加入台湾笔会。2017年「支持调降文言文比例,强化台湾新文学教材」共同发起人[3]

林亨泰主要创作文类为新诗、论述。1984年获《创世纪》诗论评奖,1992年获荣后文化基金会第2届「荣后台湾诗奖」,1993年获自立报系主办第15届盐分地带文艺营「台湾新文学贡献奖」,1999年获彰化县文化局第1届「磺溪文学奖」特别贡献奖,2001年获真理大学第5届台湾文学家牛津奖,2004年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第8届「国家文艺奖」。2017年荣获第40届吴三连奖的文学奖[4]

文学评价

林亨泰曾以〈走过现代.定位乡土〉诠释自己的文学生活,可见探讨其文学除了从较为人关注的「现代主义」角度观察外,也应链接「乡土」、「本土」甚至「台湾意识」[5]。学者吕兴昌称:林亨泰「走过现代、定位乡(本)土」,以「世界性眼光」用诗见证「台湾的光荣与卑琐、美丽与哀愁」,「以精简锐利的笔触」进行论述,成绩相当可观[6]。林亨泰「诗创作的开风气之先」、「诗论的钻研与诗史的钩沉」,「始于批判、走过现代、定位本土」,正是台湾诗史走向的缩影[7]。同属笠诗社同仁的诗人李魁贤则称:林亨泰作为现代主义信奉者,「以诗作实践和示范,也以论文鼓舞和辩解」,其「给台湾的诗学创建许多资产」[8]

家庭

其女林巾力为现任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9]

著作

  • 《灵魂の产声》(日文,银铃会编辑部,1949年)
  • 《长的咽喉》(新光书局,1955年)
  • 《林亨泰诗集》(银铃会编辑部,1984年)
  • 《爪痕集》(笠诗刊社,1986年)
  • 《跨不过的历史》(尚书文化出版社,1990年)
  • 《生命之歌:林亨泰中日文诗集》(林巾力译,晨星出版社,2009年)

论述

  • 《现代诗的基本精神——论真挚性》(笠诗社,1968年)
  • 《找寻现代诗的原点》(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

合集

  • 《见者之言》(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
  • 《林亨泰全集》(共10册,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8)

数据源

  1. 向阳,〈三种语言交响的诗篇〉,《文学@台湾》,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年,页121。
  2. 吕兴昌选编,〈文学年表〉,《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数据汇编22:林亨泰》,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2年,页45-80。
  3. 自由时报. . 自由时报. 2017年9月6日 [202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11日) (中文).
  4. 杨明怡. . 自由时报. 2017-10-31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5).
  5. 周华斌,《诗咏不灭:林亨泰居赠展展览图录》,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9年,页8。
  6. 吕兴昌,〈编者序〉,《林亨泰全集》(共10册),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8年,无页码。
  7. 吕兴昌,〈林亨泰研究评论〉,吕兴昌选编,《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数据汇编22:林亨泰》,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2年,页83-84。
  8. 李魁贤,专题演讲〈林亨泰的典型〉,《福尔摩沙诗哲:林亨泰文学会议论文集》,彰化县文化局,2002年,页22。
  9. 黄资婷. . OpenBook阅读志. 2022年11月10日 [202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2月21日)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