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诗社
笠诗社,是台湾的现代诗诗社,其成立于1964年3月,是由注重台湾现实状况的一群现代诗人——白萩、陈千武、杜国清、赵天仪、林亨泰、李魁贤、王羡阳、詹冰、锦连、吴瀛涛、黄荷生、古贝、薛柏谷等,在《台湾文艺》创刊两个月后,创办《笠》诗刊(双月刊)。[1]其前后网罗了台湾中坚及年轻一代的诗人,诗人逐渐摆脱1950年代现代诗社所过份主张「横的移植」的西化现象,歌唱自己生存的大地及人民,使现代诗学回归本土。
发展
草创时期的成员有林亨泰、白萩、杜国清、陈千武、赵天仪、林宗源、叶笛、锦连、李魁贤、陈秀喜等人。1965年6月15日发行诗刊,10月15日该社依法正式完成登记,由黄腾辉担任发行人。
笠诗社的初创成员有:白萩、陈千武、杜国清、赵天仪、林亨泰、王宪阳、詹冰、锦连、吴瀛涛、黄荷生、古贝、薛柏谷等人。不过薛柏谷始终没有参加社上活动,古贝、王宪阳先后退出笠诗社。至于几位笠诗社的重要成员,巫永福、陈秀喜、杜潘芳格、张彦勋等人,则是后来加入。林焕彰、乔林、施善继、林锡嘉、岩上、沙白等人曾加入笠诗社,不过后来相继离开。
「笠」诗奖
活动
- 1982年8月28日笠诗社主办「台湾现代诗的殖民统治与太平洋战争经验」座谈会;同年10月30日该社与「阳光小集」合作,举办第3届的「诗与民歌之夜」。
- 1983年5月1日诗社和自立晚报的「自立副刊」合办「蓝星、创世纪、笠三角讨论会」,讨论「现代派以后诗坛的演进」和「主要社团运动的影响」二大主题。
- 1986年该社与台湾日报副刊、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合办「现代诗人看童诗的新方向」座谈。
- 1988年诗社1月14日主办第3届亚洲诗人会议,以「诗人在亚洲发展中的角色」为题进行讨论;同年该社在台南神学院举办「诗的飨宴」与「诗的交谈」活动,并在会后刊载大会的讨论内容,在笠诗刊第142期。
- 1989年该社在巫永福家举办现代诗座谈会,以巫永福作品〈祖国〉为中心,讨论「台湾人的唐山观」,诗刊第149期刊载讨论的内容。
- 1993年7月24日笠诗社与蕃薯诗社、耕莘青年写作会在台北市耕莘文教院4楼举行庄柏林诗集《苦楝若开花》的讨论会;同年12月12日该社在台中上智社教研究院举办台湾文学研讨会,邀请诗人叶笛以「反逆性格的诗人金子光晴与赖和」为题进行演讲。
- 1995年8月24日该社主办「九五亚洲诗人会议」,在日月潭教师会馆举办,一连五天,180多个来自多国诗人与会,大会主题是「迈向21世纪的诗文学」,除了论文发表,还有诗歌朗诵等活动。
- 1998年2月6日笠诗社在台北市诚品书店敦南店举办「斗笠下的弦歌:缤纷小诗,混声合唱」活动,有黄腾辉、庄柏林、李魁贤、李勇吉、莫渝、陈谦、叶秀菊、林建隆等诗人与会。
- 2004年10月2、3日,为庆祝创社40周年,国立台湾文学馆主办「笠诗社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
- 2014年5月10日,为庆祝创社50周年,由陈谦筹划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主办「笠诗社与台湾现代诗发展学术研讨会」。
出版
除了出版笠诗刊,诗社还会出版同仁的个人诗集、集结同仁的作品来展示成果。目前已知的出版物及出版活动有[2][3]:
- 1965年10月25日诗社出版成员作品8种,有: 白萩的《风的蔷薇》 、杜国清的《岛与湖》、 林宗源的《力的建筑》、 吴瀛涛的《冥想诗集》 、 桓夫的《不眠的眠》 、 詹冰的《绿血球》 、 赵天仪的《大安溪畔》 、 蔡淇津的《秋之歌》。
- 1970年该社出版《华丽岛诗集》,选译65家的作品,收录104首诗作,是第一部日译的台湾诗选。
- 1986年3月16日举行「台湾诗人选集」出版酒会。该选集是由诗社同仁的诗集所构成,包含白萩、巫永福、杜国清、林亨泰、非马、陈秀喜、沙白等诗人共30册。
- 为庆祝创社15周年,诗社在1979年6月出版《美丽岛诗集》,收录诗社同仁白萩、巫永福、杜国清、林亨泰、非马、陈秀喜等36人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推出《台湾现代诗集》。
- 为庆祝创社26周年,诗社在1990年7月26日台大校友会馆推出「台湾诗库」丛书,以及《台湾精神的崛起》。
- 1992年10月18日,赵天仪、陈明台、李敏勇等人主编的《混声合唱》一书出版,收录78位会员的作品,多达几千首诗。
- 1994年5月10日该社出版同仁叶笛的第二本诗集《火和海》。
- 1995年该社主办「九五亚洲诗人会议」,编印了《九五亚洲诗人作品集》与《亚洲诗人会议论文集》二种。
- 2009年7月15日笠诗社在国立台湾文学馆举行笠诗选《重生的音符》新书发表会。
- 2022年5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当代诗学》学刊第17期制作「笠诗社诗人作品及其诗论研究」专号,陈谦主编。
笠诗刊
- 笠诗社相当重视时间,每几年就会推出纪念专号,发表回顾诗社发展的文章。1969年4月15日第30期推出「笠五周年纪念专号」,收录陈明台〈笠诗志五年记〉等文章。1980年12月15日「笠」诗刊出版第100期,社员策划「笠百期的回顾与展望」专辑。1997年8月笠诗社发行第200期诗刊,策画「二百期纪念专号」。除了庆祝、回顾诗社发展,笠诗刊有时也会策画前辈诗人与同仁的专辑,来纪念他们。1991年4月笠诗社就推出第163期「陈秀喜女士纪念专辑」来纪念同仁陈秀喜女士[4]。
- 「笠」诗刊虽然不是政治性格相当浓烈的诗刊,偶尔还是会因文章涉及人事作品的臧否,而引发争议。1970年10月15日第39期刊登白萩、岩上、赵天仪、郑炯明等社员对罗门〈麦坚利堡〉这首长诗的评论文章,引发罗门与笠诗社的笔战[4]。
- 「笠」诗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1986年8月第134期推出「诗与政治」专题,讨论诗与政治的关系,当时还未解严,这样的议题相当敏感。1990年以后,本土意识更为高涨,诗社在1994年8月推出「为台湾写的诗」特辑(第182期),刊载李魁贤等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对台湾的爱[4]。
- 「笠」诗刊有时会策划专辑,刊载诗社所举办的活动的纪录,以及与会人士所发表的论文、评论、作品。1987年12月,第142期诗刊就推出「1988亚洲诗人会议大会」专辑[4]。
评介
参考文献
- 莫渝. . 高雄市: 春晖出版社. 2014: 页24. ISBN 9789865798277 (中文).
- 陈信元/主编、南华大学编译出版中心/编纂,《台湾地区文坛大事纪要(民国81年-84年)》,台北市:文建会,1999年初版。
- 李瑞腾/总编辑,《2009台湾文学年鉴》,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2010年12月。
- 文讯杂志社/编辑,《光复后台湾地区文坛大事记要(增订本)》,台北市:文建会,1995年6月2版
- 彭瑞金/着,《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高雄市:春晖出版社,2004年9月再版,页198、页199。
- 叶石涛/着,《台湾文学史纲》,高雄市:春晖出版社,2003年10月20日再版,页11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