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章献
蔡章献(1923年—2009年2月3日),台湾天文学家,创立圆山天文台并为首任台长,推广天文教育,小行星2240以之命名纪念。
蔡章献 | |
---|---|
出生 | 1923年![]() |
逝世 | 2009年2月3日![]() | (85—86岁)
国籍 | ![]() ![]() |
母校 | 立命馆中学校及高等学校 |
职业 | 天文学家 |
机构 | 圆山天文台 |
配偶 | 邹爱仙 |
受影响于 |
生平
师从山本一清
蔡章献1923年生[1],台北州州协议会员蔡彬淮之子[2],自小就喜欢在自家万华的院子里观星[3],中学初一就他就买一具三公分口径的小型望远镜[4],高中时就向京都大学天文学教授山本一清学习天文[1][3]。

1938年,蔡章献在立命馆中学校及高等学校时,得知台北组织天体观测同好会,即报名参加,返台湾后四年期间,不仅参与观测,也由会员成为干部[5]。他担任起台湾天文学杂志《南之星》的编辑,常在台北公会堂(今台北中山堂)五楼的天文观测台用五藤光学株式制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星象[4]。1941年9月21日,山本一清于台湾富贵角观测日蚀时,蔡章献当日所绘日冕登于天文杂志《天界》封面[2]。
1944年,蔡章献被日军徵调到安徽[2]。
政府聘请
1946年,台湾省气象局联系上在无锡一带从商的蔡章献,邀请返台任职。当时《中央日报》还以「台湾天文奇童」称之。[2]
1947年6月,蔡章献回台北公会堂天文台任职[2]。该年恰是太阳黑子极大期,蔡章献便在中秋节举办观测活动,有数百位观众参加[4]。这段时间,山本一清依然不断教授天文知识给蔡章献[3]。1952年,蔡章献发现麒麟座变星BDI8o1642,经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编为065208C[4]。
蔡章献在公会堂期间原本有其他两位同事,和台北市府支持的一位人员,皆因兴趣不符,纷纷离去[2]。1954年8月1日,蔡章献与中国自然科学促进会合办火星演讲会、请来高平子演讲后,中山堂负责人就以人潮「可能影响中山堂安全」为理,命令天文台停止这类活动[4]。1957年6月,市政府将天文台原预算新台币一万七千元削减为新台币两千元[4]。之后天文同好会基金遭倒帐,精简至仅蔡章献一人工作[5]。既不能于中山堂公开活动,他只好转移阵地,如在台北新公园举行观测活动,并说活动收入是要是来救济中国大陆同胞[4]。 在戒严时期, 天文迷连买天文望远镜都是向警方登记列管才能,并且只能定点使用,直到沈君山返国后写信给政府说匪谍才不会带这么笨重的东西到处跑,政府才逐渐开放[6]。
兴建圆山天文台

蔡章献在台湾省气象所工作时与高层意见不合,因他认为应加强推广教育天文,便去职改去台北市社会教育馆担任技术员[2]。1958年,兴建新天文台的预算通过后,他亲自前往台北市立植物园、圆山动物园等地寻找约三十坪国有地,最后定于圆山大饭店附近[4]。1958年11月12日,他因热心社会教育而获得表扬[7]。
一次,因苏俄人造卫星Kosmos 5于1963年4日晚11时到5日清晨2时通过台湾上空,记者谢岂平去圆山天文台采访,才发现天文台居然只编制蔡章献一人,感叹学术界人士明明倡导太空科学,人力却比不上东门游泳池还有一管理员和一工友[8]。之后,天文台职员增至二员三工[4]。就读的大同工学院同好蔡鸿彰,得知依然欠缺人力后,便义不容辞当起天文台的义工[9]。
1967年台北市改制院辖市,中央同意圆山天文台的编制计划,于是蔡章献也在1969年正式被任命为圆山天文台台长[2]。任内组织了每月一次座谈的天文同好会、及通过老师教授来教授小学生天文知识的国小教师天文研习会[4]。曾担任台北市天文协会理事长的陈正鹏,推崇蔡章献是台湾天文观测教育的开山宗师[1]。
名留星空
1978年,小行星2051以当代华人张钰哲作取名[10]。哈佛大学天文学者邵正元则将自己发现的小行星2240以「蔡」命名[1][2]。蔡章献1980年获悉时,表示他和哈佛大学天文台人员并不认识,对方以他名字命名,感到很意外[11]。蔡章献在该年8月29日还获选台北市政府六十九年特殊贡献人员[12]、及12月30日获颁民国六十九年度杰出科技人才奖[13],至1985年8月荣获日本东亚天文学会第八届东亚天文学会奖章[14]。
哈雷彗星热潮
蔡章献为趁1986年哈雷彗星推广天文,与牛顿杂志社合办「哈雷俱乐部」[15][16]。加入该俱乐部的会员会享有免费听有关哈雷讲座,可获赠观测快报、哈雷纪念徽、贴纸和会员纪念卡等,1985年时已有约四千五百位会员[16]。1985年11月10日,就将近有五千人涌进圆山天文台观测哈雷[15]。蔡章献和技士陶蕃麟,除应接不暇的电话询问之外,便是四处演讲[16]。自哈雷彗星于1985年10月接近地球以来,蔡章献不断在全台湾各地演讲或指导观测,有时候忙到天亮才睡,由于长期疲劳还因此在次年4月痛风发作病倒[17]。
在蔡章献的推广下,天文同好李日智成立台湾第一家专业天文公司——台湾天文事业有限公司,与陈正鹏合作专门设计天文台观测圆顶与星象仪投影天幕,趁这次彗星热潮,在全台湾各地陆续创建五十多座小型天文台与星象仪投影天幕,其中包括中央气象局、台师大地球科学系、清大物理系、北一女、师大附中等校天文台[6]。蔡章献也会去校园的天文台指导如何观测,如山本良一在花莲县捐钱的东里国小天文台[18]。
家庭
弟弟蔡章鸿在1967年6月28日晚于用美能达相机拍摄到的黑白照片,被视为台湾第一张幽浮照片。当晚,他于圆山天文台发现一个发出橘红色光芒的不明飞行物体,从东北往西南方向飞。台北市许多民众也打电话到圆山天文台,表示看到不明飞行物体。中央气象局则解释说,此可能是经常施放的高空测风气球。[22]
妻子邹爱仙于1975年2月28日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葬于芳兰山公墓[23]。
儿子蔡学忠从小就就对寺庙有兴趣,喜欢走访各地庙宇,撰写庙宇文章[24]。
编著作
- 蔡章献. . 学英出版社. 1976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蔡章献. . 图文出版社. 1984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 蔡章献. . 世茂出版社. 1988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 蔡章献. . 世茂出版社. 1988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蔡章献. . 华一书局. 1989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 蔡章献. . 华一书局. 1989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 蔡章献. . 华一书局. 1989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蔡章献. . 华一书局. 1989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蔡章献. . 华一书局. 1989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参考
- 李宗祐. . 中国时报. 2009-02-24 (中文(台湾)).
- 张家荣. .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电子报. 2019-09-27 [2021-07-24] (中文(台湾)).
- 邱淑玲. . 民生报. 1991-03-27 (中文(台湾)).
- 萧湘. . 民生报. 1980-08-05 (中文(台湾)).
- 邱淑玲. . 民生报. 1991-04-01 (中文(台湾)).
- 孟祥杰. . 联合报. 2007-02-27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8-11-06 (中文(台湾)).
- 谢岂平. . 联合报. 1963-05-06 (中文(台湾)).
- 龚招健. . 中国时报. 1994-10-17 (中文(台湾)).
- 吕传益、张希鹏. . 中国科学报. 2021-05-06 [2021-07-24] (中文(中国大陆)).
- . 联合报. 1980-07-19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0-08-29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0-12-30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5-07-26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5-11-11 (中文(台湾)).
- 曹原彰. . 民生报. 1985-12-11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6-04-20 (中文(台湾)).
- 詹前善. . 联合报. 1988-04-03 (中文(台湾)).
- 李汉中. . 联合报. 1989-03-29 (中文(台湾)).
- 陈志豪. . 联合报. 2009-02-04 (中文(台湾)).
- 吴英玉. . 民生报. 1978-09-01 (中文(台湾)).
- 陈英姿. . 联合报. 1996-05-06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75-03-20 (中文(台湾)).
- 陈志豪. . 联合报. 2003-09-0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 蔡章献──〈专题/台北天文台70年:我在天文台的日子〉《台北星空》37期
- 蔡章献──〈一个天文学者的飞碟观〉 (上) 《飞碟探索》第 8 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蔡章献──〈一个天文学者的飞碟观〉 (下) 《飞碟探索》第 8 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陈正鹏──〈蔡台长,一路好走〉 《台北星空》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