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男,福州闽侯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重要的奠基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所长(1941-1950)。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0—1984)。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49-1985),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1956年3月加入九三学社,任中央委员。1959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
张钰哲 | |
---|---|
青年张钰哲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五 1902年2月16日 大清福建省闽侯县 |
逝世 | 1986年7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 | (84歲)
籍贯 | 福州闽侯 |
教育程度 | 芝加哥大学天文系 博士 |
委员。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主任等职。
生平
张钰哲曾就读于福州明伦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高等科。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建筑系,1925年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1929年毕业,获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年至1948年3月曾赴美研究交食雙星光譜。1950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並由张钰哲繼續擔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兼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代曾參與人造衛星軌道、月球火箭軌道研究,期間亦有被提審。1984年退休成為紫台名譽會長。
1986年7月15日下午4時左右,張在紫台辦公室工作中突然昏迷至21日上午11時05分病逝於南京。
身后
1986年7月31日早上在石子崗殯儀館舉行追悼會,骨灰埋在紫台內一處並不起眼的角落。
社会兼职
曾连续当选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学术贡献
張鈺哲的研究在小行星及彗星的觀測及軌道計算,主要著作有《变化小行星的光电测光》、《造父变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等。1928年11月22日,張利用葉凱士天文台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編號1125,他將其命名為中華,以紀念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但後來這顆小行星失去蹤跡,紫金山天文台於1957年發現一顆軌道近似的小行星,經張鈺哲本人同意後,便用來取代當年的小行星1125。而那顆丟失的小行星,則剛好在張鈺哲逝世後一個月後被尋回,並給以3789的編號及“中國”的名字,另外他亦在1965年11月1日和11日發現紫金山一號和二號彗星。
家庭
妻子陶強。两人於1933年2月結婚,生下一女张伟华,一子張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