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英语:),或称台北市立天文馆台北天文馆,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台北科学艺术园区内,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属之社会教育机构,成立于1996年11月7日,1997年7月20日正式全面开放。其前身为台湾第一个天文教育机构「台北市立天文台」。目前馆内设施包括使用虚拟实境扩增实境技术仿真太空实际场景的展示场、宇宙探险区、宇宙剧场、立体剧场、天文教室、图书馆、圆顶天文观测室等。[1]:14-16[2][3]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英语)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所属部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主要官员
馆长陈岸立
秘书王锦雄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96年11月
前身机关台北市立天文台
联系
地址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网站tam.gov.taipei

简介

馆舍外观

天文科学教育馆的建筑主体是以外型稳重的块体及前卫的采光罩构成。教学区屋顶上有2座圆顶观测台,放置45公分盖赛格林式反射望远镜及20公分库德焦点折射望远镜。建筑主体旁边的圆顶式全天域剧院直径35公尺,表面被覆着象征宇宙神秘感的金黄色锥面板。馆区四周放置了黄道经纬仪、天球仪赤道仪赤道日晷,并借着植栽区隔视线导引来增加空间的变化及私密性。宽敞的空间设计加上活泼、亲切、不失庄重的建筑意象,结合休闲与教育功能的园景设计,让天文馆成为台北市最具吸引力的户外育乐活动空间。

历史沿革

1940年的公会堂天文台

1938年,台湾日日新报社为纪念创刊40周年,将建在台北公会堂屋顶上的4赤道仪折射望远镜及圆顶观测台,捐献给台北市役所,命名为台北公会堂天文台。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台北市政府接收公会堂后更名为中山堂,随即更名为中山堂天文台,由气象局管理。1946年改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命名台北市立天文台,此即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最早的前身。[1]:12-13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进入绕地轨道,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天文知识的热潮。由于中山堂附近夜间光害严重不适合观测工作,1960年在圆山风景区内开始动工兴建新的圆山天文台,1963年3月28日竣工激活,但初期受限人力不开放民众参观。[4]8月31日台湾省政府决议每周开放参观。[5]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在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揽下掀起了观星热潮。而圆山天文台规模过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圆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加上后方的圆山大饭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兴建后造成的光害问题,遂有了迁建与扩建的计划。1993年于士林区基河路动工兴建天文科学教育馆,1996年天文台改制为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1997年2月4日举办开馆典礼,隔日正式开放第一期展区。[6][7]7月20日展馆全面开放。[8][9]

其后圆山天文台建筑改为校外教学专区,但因建筑老旧等安全问题于2000年7月25日拆除,但仍留下一个水平式日晷供人纪念。[1]:13

2017年3月,台北市立天文馆宣布将和儿童新乐园及美仑公园合并成一个主题园区。

2018年7月5日,天文馆历经3年耗资5.8亿元新台币经费重整后,添加阿波罗17号等比例的拟真登月车虚拟实境交互设备;添加仿真器可仿真太阳高能粒子打到地球发光光学现象;添加内投影球仿真8大行星的太阳系结构扩增实境设备;另外开设星际迷航主题特展提供体感设备与交互游戏至2018年12月2日。[2][3][10]

组织架构

馆本部

  • 馆长
  • 秘书

内部单位

  • 研究组:负责天文观测、记录、研究、统计、登录、图书管理、出版、国际连系及数据交换等事项。
  • 推广组:负责天文教育规划、辅导、推广、天文研习、学校天文教育及天文观测室之开放等事项。
  • 展示组:负责本馆展示主题之规划与设计制作、展示设施之维护管理及天文营队活动之办理等事项。
  • 视听组:负责全天域与立体剧场电影放映、天文节目制作、星象解说与仪器操作及维护等事项。
  • 秘书室:负责文书、文件、出纳、总务、财产之管理,研考及不属于其他各单位事项。
  • 会计室:依法办理岁计、会计及统计事项。
  • 人事室:依法办理人事管理事项。
  • 政风室:依法办理政风事项。

历任馆长

姓名 任期
蔡章献(圆山天文台台长)1969年5月5日 ~ 1991年4月1日
谢远明(代理)1991年4月23日 ~ 1991年8月27日
阮国全1991年8月27日 ~ 2003年1月2日
王锦雄(代理)2003年1月2日 ~ 2003年6月2日
邱国光2003年6月2日 ~ 2012年4月2日
王锦雄(代理)2012年4月2日 ~ 2012年12月20日
陈岸立2012年12月21日~

出版品

  • 月球表面地形名称:未出刊文本版,可由网络下载说明与附录﹝欠主档﹞[11]
  • 台北星空:1998年10月1日创刊[12],为一年4期的季刊。前身为《天文通信》[13][14]
  • 天文年鉴:1988年创刊,每年一期,介绍与说明当年度的主要天象与天文观测所需之数据列表。2018年起不再出刊纸本,改为电子版供下载。
  • 太阳黑子年报:1983年创刊,每年一期,统计上一年度逐天观测所得的黑子数量与分类,并绘制历年之相对数曲线。
  • 天文馆学报:与中华民国天文学会合作出版,于2003年开始出刊,每年一期。
  • 天文馆电子报:2008年1月5日发行第一期,提供天文馆最新消息、天文新知、天象速报等信息。前身为1975年4月24日开始不定期发行的天文快报,至1996年3月27日已出刊400期,并汇整每百期集结印制合订本,共印制四辑。其后仍继续发行,及后至2008年起改为电子版,至2019年8月14日发行最后一期第523期[15]

相关条目

脚注

  1. 徐毅宏. . 台北星空. 2014夏, (64): 12-16. ISSN 1727-0022.
  2. 沈佩瑶. . 自由时报. 2018-07-05 [2018-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9) (中文(台湾)).
  3. 责任编辑:王愉悦. . 大纪元时报. 2018-07-05 [2018-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9) (中文(台湾)).
  4. . 联合报. 1963-03-29: 02.
  5. . 联合报. 1963-08-31: 02.
  6. 沈长禄. . 联合报 (台北). 1997-02-04: 17版都会扫描.
  7. .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2014-04-14 [2014-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8. 沈长禄. . 联合报 (台北). 1997-07-19: 15版生活信息.
  9. 邱淑玲. . 民生报. 1997-07-21: 17版户外焦点.
  10. 陈妍君. . 中央通信社. 2018-07-05 [2018-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9) (中文(台湾)).
  11. .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12. (PDF). [2010-09-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13. 最早是台北市天文同好会的期刊,于1965年(131期)改由天文台出版,至1998年6月1日共出刊287期
  14. 天文通信停刊后先改名为《天文馆期刊》共出版4期,后改名为《台北星空》第五期馆长的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5. .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4).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