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托
茶托,也称茶托子[1]盏盘、盏台、茶舟、茶船、[2]茶衬[3],与茶盏合用,承于其下,以稳固茶盏,收集溢出的茶汤,并避免高温茶汤烫手[3],合称托盏[4]或盏托,也是盖碗的组成部分。类似的器形在东亚传统的酒器和食器中也有出现。

北宋越窑刻花盏托
起源
传说茶托始见于唐代,唐 李匡乂《资暇录》记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她为了避免茶杯烫手,就用碟子盛载茶杯。但喝的时候杯子会倾侧,于是以蜡在碟子中央弄成环形固定杯子,之后再命工匠以漆环代替蜡环。崔宁看到觉得不错,就命名为茶托子,并流传于世[1]。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也有同样记载[6]。
而实际上茶托出现的时间早于唐代。盛载杯子的托子最迟在汉代已出现,当时尚未有专门的茶具,食具往往兼作饮具,亦不会仔细区分茶具和酒具。当时已有人以托子盛载觞。而专用作茶具的茶托则不会晚于南北朝[7]。江西省吉安县长塘乡的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墓葬就出土一件青瓷茶托,而江西南昌市郊,福建省福州南屿、闽侯、建瓯等地的南朝墓中也有同类茶托出土[8]。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晋朝时已有专门的茶托[9]。
发展及传播
日本
日本在镰仓时代僧人至中国宋朝求法,多在浙江临安县境的天目山内寺院修行。归国时带回寺院内学习到点茶法和茶器,包括黑釉茶碗和茶托。由于黑釉茶碗是从天目山带来,故日本人称之为天目茶碗,而盛载天目茶碗的茶托则称为天目台。这种形制的茶托一直用于日本茶道中点茶道的部份流派。到了江户时代,南明福建福清的万福寺僧人隐元隆琦受邀至长崎兴福寺出任住持,并把明代流行的泡茶法带到日本,为煎茶道的滥觞。而泡茶所用包括明式茶托在内的茶具也随之传到日本,成为煎茶道的茶具之一。江户时代九州人也喜欢用配有茶托的盖碗品茶。
- 江户时代茶杯与茶托
- 江户时代伊万里烧茶杯与茶托
- 江户时代伊万里烧盖碗,包括茶托
- 江户时代伊万里烧盖碗,包括茶托
- 江户时代柿右卫门样式茶碗与茶托
- 江户时代柿右卫门样式茶碗与茶托
参考文献
- 唐 李匡乂《资暇录》:“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环代蜡。宁善之,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传者,更环其底,以为百状焉。”
- 曾楚楠,潮汕工夫茶话,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8,页61
- 中国茶叶词典,陈宗懋.杨亚军,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页439
- 徐海荣、徐吉军、常绪源、梁月荣等.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 [英]佩蒂格鲁. 茶鉴赏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页64
- 宋程大昌《演繁露》,“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髯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日托。遂行于世。」
- .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 古代青瓷托盏
- .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参考数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