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青瓷
高丽青瓷(:/),朝鲜半岛传统陶瓷的一种,特指高丽时代发展出的青瓷制作技术及其成品,目前估计此技术最迟在十世纪后半已开始发展。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与其能制造青瓷,因此高丽青瓷能在世界陶瓷史上占一席之地。高丽青瓷的发展与高丽跟中国的贸易交流有密切关系,早期的造型、釉色等受中国许多窑场影响,但后来逐渐往更加丰富的装饰技法发展,并在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到达极具特色的成熟巅峰期,制造了极具代表性的镶嵌青瓷。高丽青瓷在十四世纪走向衰微,之后转向其变种──粉青沙器的发展。
高丽青瓷 | |
![]() 青瓷鱼龙注子,韩国国宝61号 | |
语名称 | |
---|---|
谚文 | |
汉字 | |
文观部式 | |
马-赖式 |
历史
早期

9世纪后期,朝鲜半岛西南海岸一带开始从中国浙江地区引进瓷器和制瓷技术。黄海道松禾、峰泉,京畿道杨州、始兴、龙仁,全罗北道镇安、高敞,全罗南道康津、高兴等地窑址考古发现表明统一新罗在9世纪后期左右已经开始生产瓷器。韩国学者郑良谟所着的《高丽青瓷》将早期高丽青瓷分为玉璧底优质青瓷和粗质绿青瓷两个系统。玉璧底优质青瓷由于造价昂贵,产量有限,主要用于满足上层社会需求。相反,绿青瓷产量大价格便宜,成为普通民众的日用品。全罗南道康津的青瓷窑是这一时期优质青瓷窑的代表。这里生产的青瓷釉色漂亮,胎质致密,其中的上品已经接近高丽青瓷鼎盛时期的翡色(翡翠色)。绿青瓷由于胎土中砂粒较多而不致密,釉类似于灰釉,因还原烧造得不好呈绿褐色,主要产于京畿道仁川、忠清南道保宁郡、全罗南道海南等地。[1]:2-3
发展期

10至11世纪,高丽青瓷的制作工艺得到发展与完善,并开始高丽化。继康津窑之后,全罗北道扶安郡保安面一带的瓷窑也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官窑[1]:3。文宗执政期间(1046-1082年),高丽青瓷进入兴盛期。从11世纪中期开始,高丽青瓷显示出曲线柔和的高丽精致风格。与此同时,高丽青瓷的烧制技术也开始逐渐赶超宋朝[1]:15-17。
11世纪中后期,随着高丽青瓷制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质量变得更加稳定,釉色变得半透明。虽然宋代青瓷对高丽青瓷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仍很明显,但器型和纹饰方面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高丽化的特征。[1]:16-17
鼎盛期
12世纪前期,纯色高丽青瓷进入鼎盛时期。随着高丽青瓷还原烧制技术变得更加精湛,青瓷釉色逐渐变亮,12世纪初接近翡色。仁宗元年(1123年),北宋徽宗年间到访高丽的使臣随员徐兢在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器皿条对高丽青瓷作了褒奖:“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以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为此物最精绝。”宋代太平老人所着的《袖中锦》将高丽青瓷称为“高丽秘色”,并将其列为天下第一的物品之一:“监书、内酒、端砚、徽墨、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1]:17-18[2][3]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釉色半透明,几乎无开片。由于胎土瓷化得好,青瓷胎质变得更加致密。此外,高丽青瓷在器形方面也摆脱了中国青瓷的影响,显示出端雅的高丽风格。韩国学界将这一时期视为高丽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1]:3。

12世纪中叶,随着镶嵌技法的日趋成熟,高丽青瓷进入其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镶嵌青瓷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釉色变得更加透彻、亮丽,并出现开片。器形方面显示出流畅、柔和的高丽风格,摆脱了棱角犀利的中国陶瓷的影响。12世纪后半期,镶嵌青瓷已发展成为高丽代表性陶瓷,被大量批量生产。与此同时,高丽青瓷的镶嵌方法与纹样也日趋繁多,主纹与从属纹开始一起使用,传统的印花云鹤纹,折枝纹以及牡丹唐草纹等纹样也镶嵌得更加精巧,从而形成高丽青瓷独有的风格。[1]:21[4]
中国的影响
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有着相当深远的渊源,相传最早的时候,高丽陶工是在中国陶工(来自越窑)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青瓷。西元十二世纪前,高丽青瓷仍深受中国青瓷影响,而后方渐渐发展出自我的独创特色。中国许多窑场皆对高丽青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分别为越窑、耀州窑以及汝窑。
越窑对高丽青瓷的影响可分别由窑炉、器形等角度探讨。从中国浙江越窑的荷花心窑址及北韩峰泉的员山里窑址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两者窑炉的长度、宽度及结构都极为相似,证明两地技术的交流频繁。从青瓷样貌来看,则可见越窑的玉璧形足圈对高丽的影响。学者认为,八、九世纪流行于中国的碗底玉璧形足圈与十世纪时京畿道龙仁市西里窑址的「先日晕底」及「日晕底」有相似之处,且高丽砖筑窑及塾圈等技术也直接受到五代越窑的影响。

高丽出土的中国陶瓷中,也不乏许多耀州窑的名品,故很早即有人肯定耀州窑对高丽青瓷的重要影响。学者认为两者在釉色、器形、印花技法及纹饰皆有共同性。部分高丽青瓷高级品在耀州窑原有的纹饰中再加入细阴刻线,更加提升其独特性。
汝窑与高丽青瓷的交流亦相当频繁,汝窑名品《盘口折肩瓶》、《玉壶春瓶》等在高丽多有相似之作;高丽青瓷中常见的〈花形盏托〉(一种以瓶口或外翻的多办花口圆托作为台器、其上放置盏碗的器形) 也早在中国出现过。汝窑与高丽青瓷的关系可借由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汝窑《莲花式温碗》及高丽青瓷的《花口碗》比较得知。从外表来看,除了色泽的不同,两作品的确在器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故宫所藏莲花式《温碗》的用途为盛装热水、用作「温酒」;而《花口碗》的器皿则相对较小,是否有温酒用途仍有待商榷。此外也有图录将其与许多莲花盘一同拍摄,在功能上显出小碗与盛盘的组合。因此很难断定高丽青瓷的许多特征是否必然源自于中国,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间技术交流的密切度。[5] [6][7]
独创特色

高丽青瓷虽追仿中国,因其自身的天然条件,如胎土、釉料等因素使得其开展出独创特色,不再只是中国青瓷的仿制品。为追仿汝窑而制造的翡翠青瓷,因为本身釉层薄且透明,和厚釉层的北宋汝窑、南宋龙泉窑相当不同。许多青瓷的创作灵感来自大自然的动植物,再配合可塑性较高的胎土,因此动植物形象的象形青瓷开始流行。利用黑、白色的装饰镶嵌在器皿上,创造出异色的图案效果,镶嵌青瓷成为高丽青瓷最具特色的种类。铜画青瓷则是利用氧化铜在瓷胎上绘画,由于烧造不易,铜料而贵,因此成为稀世珍品。
翡色青瓷
高丽十一世纪后半即掌握制作青瓷的技巧而能制造出有玉光釉面的瓷器,徐兢于宣和五年(1123)年出访高丽后所着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便有纪载其所见的高丽人使用的器皿,而这些器皿与汝窑很像。但细看能发现,翡翠青瓷釉层较薄且透明,很少看到冰裂纹,几乎可以完全看见胎土的灰青色,且翡色青瓷的发色取决于胎土和釉料间的调和,再加上因为釉料含锰,颜色呈灰色,除了锰,翡翠青瓷的钙含量也较高。
象形青瓷
自十一世纪末起便有人开始制作象形青瓷,至十二世纪始大为流行。利用高丽青瓷的胎土较为均匀,容易塑造成各种形状的特质,工匠大量制造出各式样貌的象形青瓷,主要以动植物及人形为主。此类的名作有于涧松美术馆的《青瓷鸭形砚滴》及《青瓷母子猿形砚》,制作手法精炼,作品优美而活灵活现。
重要作品
青瓷透刻七宝纹香炉

高15.3公分,属国宝95号,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此件作品将阳刻、阴刻、透刻、镶嵌、贴花等多种技巧融合。香炉由花托、花瓣的炉身及七宝结纹样透刻球形装饰的花形盖组成,下方是三只兔形的足,炉盖中间有孔,而七宝纹透刻的花蕊上有镶嵌原点,被认为是初期的镶嵌技法,此件作品被认为展现了12世纪的精美技法。[9][10]
青瓷瓜形瓶
高22.7公分,属国宝94号,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据说此件作品出土于高丽王朝第17任国王仁宗陵墓-长陵。此件作品属于没有纹样、色彩和装饰的纯青瓷,是令人进一步了解12世纪中期高丽青瓷的重要出土物,若从釉药、颜色和形状来看,亦为高丽青瓷的代表作。
其来源与中国古代青铜酒器「尊」有关,推测是在中国北宋时期制作成陶瓷后传入韩国,此件作品展现了高丽青瓷的釉药之美,也突出了其特有的造型。[11]
青瓷狮子香炉

高21.2公分,口径11.1公分,数国宝60号,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青瓷狮子香炉为十二世纪高丽青瓷全盛时期的作品,由燃香部分的香炉本体以及狮子形状的炉盖所组成。炉盖狮子的双目以紫土为底,以黑色点睛。狮鬃与脚趾等细部以细线阴刻;而狮身香炉钙及炉口点面宽边上则刻有「散花纹」;炉身则以稀疏的云纹表现。作品的釉彩淡绿泛有光泽,兽面足则露出褐色的胎土,灵动中带有威严。 此香炉因与中国宋朝使臣徐竞所作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叙述的狮子香炉有关而受到瞩目,虽作品本身于徐竞所见稍有差异,但仍被认为是能表现十二世纪前半叶青瓷发展状况的代表。[12][13]
参考资料
- 郑良谟.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6月. ISBN 7-5010-1200-8.
- 彭善国. . 《北方文物》. 1997年03期.
- 金银珍. . 《景德镇陶瓷》. 1999年21期.
- 朴文英. . 《收藏家》. 2002年06期.
- 方炳善; 金恩庆翻译,翁宇雯整理. . 故宫文物院刊. 2008, (304).
- 片山まび; 彭盈真译. . 故宫文物院刊. 2007, (287).
- 李孟学. . 书画艺术学刊. 2011, (10).
- 刘毅. . 中原文物. 2004, (2004年3期).
- .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201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徐孝彬. . 大纪元新闻网. 2012-10-24 [201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201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广艺网. [2015-12-13].
- . 韩国三星美术馆.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韩语).
-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 . 台北: 台北史博馆. 2008 (中文(台湾)).
- . 韩国涧松美术馆.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