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
漆,又名大漆、生漆、木漆、土漆、国漆、山漆等,是一种从漆树皮层采集的乳白色黏稠性汁液,是一种天然涂料,主要由漆酚(含量约40%~70%)、漆酶、树胶质和水分等组成。具有黏接、加固、调合颜料、涂饰、硬化成膜、防护保护等功能。

混入水和松节油的生漆
收割和加工工序
漆是漆树的树脂,每年割漆的时间为4月至8月,以三伏天割取的漆液质量最佳。因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漆树长得最好。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好时间,先用蚌壳割开漆树皮,然后将里面一层的木质切成斜形刀口,将蚌壳或竹片放在刀口下方,让漆液沿着它流下来,并用木桶盛起来。[1]
漆可以制成漆器。漆器制作可以木、竹为“胎”,将干燥的竹木加工成合适形状,再刷上多层生漆。偶然也用陶、瓷、铜为胎,也有直接以漆为胎的。
漆的分类
其他种类的漆
红漆是指在漆中添入朱砂而成的朱红色的漆。
特点
漆液因为黏着性强,不仅有黏连、加固功能,并能在空气中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干固成薄膜,质地坚硬、能耐酸、不易剥离,因而能保护器物不破坏。将半凝固的生漆涂抹在器物表面,可使其防水防腐,长久不坏。漆液产生的薄膜光滑细腻,可在漆中加入各种色料,用来在器物表面作图标或绘画纹饰,以美化器物。自古以来漆液一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广泛被使用的接着材料及涂料。
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的中国已经制作漆器,比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瓜棱形朱漆碗,距今6000年。[3]商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种植漆树。庄子在《人间世》中有语:“漆可用,故割之”,是中国最早关于采割生漆的记载。
评价
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宣称,生漆就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工业塑料”。
参考数据
- 于元:《古代漆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 于元:《古代漆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3页。
- 于元:《古代漆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40-42页。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