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甘草(学名:,英语:),又名乌拉尔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灸草、国老、甜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
甘草![]()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豆目 Fabales |
科: | 豆科 Fabaceae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Faboideae |
属: | 甘草属 Glycyrrhiza |
种: | 甘草 G. uralensis |
二名法 | |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 |
形态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茎直立,根呈圆柱状,直径有3-4公分,巨大的则有5-6公分,高一米多,最长者达3-4米。单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紫色蝶状花,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厘米,长1.5~2.2厘米。荚果线状长圆形,宽0.6~0.8厘米,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1]
药用
甘草的干燥根及地下根状茎,在中医学中被临床运用于滋润缓和,中和烈药,解毒、镇痛、解痉、矫味、镇咳袪痰等。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的辅助治疗。在方剂中常作为佐使药。
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它的名称很多。《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五世纪名医陶弘景称之为“国老”和“众药之王”。维吾尔语称“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2]
中医学认为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炙甘草)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成分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
其他用途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salmiakki)、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甘草 |
- (简体中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的相关内容:甘草
- 甘草 Ganca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甘草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甘草 Gan Ca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甘草黄苷 Liquirit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甘草查尔酮A Licochalcone 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甘草素 Glycyrrhiz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甘草次酸 Glycyrrhetinic ac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甘草酸 (glycyrrhizic ac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化学空间 Chem-Station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