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粿
发粿(闽南语白话字:Hoat-koé/Huat-kué)又叫发糕,客家语称之为钵粄、发粄、碗粄或起酵粄,是一种米食制品,流行于浙江、华南地区、港澳、台湾、印尼、新马及泰国闽裔移民区域一带,是传统新春的食品,亦可用于祭祀或馈赠亲人。
发粿 | |
![]() 白发粿 | |
闽南语名称? | |
---|---|
全汉 | |
全罗 |
发粿 | |||||||||||||
![]() 大小发粿 | |||||||||||||
简化字 | |||||||||||||
---|---|---|---|---|---|---|---|---|---|---|---|---|---|
| |||||||||||||
客家话名称 | |||||||||||||
简化字 | |||||||||||||
|

染成粉红色的发糕和黑糖发糕
发粿谐音发财、高升,客家人称粿上裂痕为“笑”,外型发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征新的一年笑口常开,生活顺意。
发粿的颜色大体有三类,传统的为红色,是以白糖、酒曲混入糯米制成。还有放白糖的白色和放黄糖的黄色钵粄。[1]
作法
糯米或丝苗米泡冷水后磨成米浆,可用低筋面粉代替,加入糖和发粉搅拌后倒入碗中,放入蒸笼蒸熟之后即成。现代制法中往往也掺入少量面粉以改善成品外型。以酵母做发粿需要先用一小团米浆块去和酵母发酵至2-3倍大后,揉入其它的米浆块中继续将其发酵,后移至蒸笼蒸25分钟,制作出的发粿则变得米香纯厚,无碱味。以白发粉制做发粿,白发粉有分已混合在一起的泡打粉与未混合的发酵粉和发粿粉,泡打粉制作的发粿大都无裂痕。[2]
外型
蒸熟的发粿会因为在蒸煮的过程中,使发粿高出碗面,因而出炉的成品上方表皮会胀裂为呈十字或不规则型的裂痕。[3]
参考数据列表
- 邱德宏. . ISBN 9570818859.
- 林衡道. .
- 邱德宏. . 文建会. 1998年9月9日 [2015年11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3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