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潮州话白话字:Tiê-suaⁿ bûng-huè;潮州话拼音:Dio5 suan1 bhung5 huê3),是指粤东潮汕地区潮州民系所创造的的文化,属于闽南文化的分支,包括方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如潮州话、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歌册、英歌、潮绣、潮州木雕、潮汕善堂、潮州民居、潮州工夫茶、潮州菜等。已故潮安人、著名香港汉学家饶宗颐教授曾究心于潮汕文化,并大力提倡及推动其研究工作,研究潮汕人文的学术亦被称为「潮学」。[1]
| |
类属 | 华夏文化 |
语言 | 闽南语潮州话 |
地域 | 广东 |
意义 | 闽南文化组成部分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潮汕文化 |
戏曲和音乐

工艺项目
- 潮绣
- 潮州木雕
- 潮州石雕
- 潮州抽纱
- 潮州剪纸
- 潮州陶瓷
- 潮州嵌瓷
- 潮州花灯
民俗岁时庆典
特有节日
除 夕(二九夜/三十夜)
潮汕人称除夕为“年夜”或“大年廿九/三十”。这一天要祭祖,并撕下旧对联,粘贴新春联和门神。祭拜的纸钱不能全部烧完,要留两叠放着,象征着给故去长辈(先人)的压岁钱。
春节
正月初一一早会祭拜天公(玉皇大帝),再来是祖先和各种神明,将除夕留给先祖,神明压岁的纸钱在烧化掉,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元宵节当天每家每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活动有:营老爷(游神绕境)、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要扫墓、压墓纸(过春纸),举行祭礼;并食用蒸朴籽粿和食润饼。
七夕(乞巧节)
潮汕民间把七夕这一天称为「公婆母生」,潮汕人这一天有「拜公婆」的习俗。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潮阳称床脚婆,揭阳称公婆母)是儿童的保护神,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并举行出花园(成人礼)的仪式。
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潮汕民间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中秋节在潮汕主要有三项活动:用芋头祭祖、祭拜太阴星君(拜月娘)和烧塔。
冬节
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上坟扫墓压冬纸(过冬纸),食用甜糯米圆,表示大团圆。
潮州民居
潮汕民系的建筑特点鲜明,美学价值极高,为粤东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得一部分。潮汕农村至今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其民居规模巨大,以宗祠家庙为中心,相连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发展出诸如「下山虎」、「百凤朝阳 」、 「四点金」 、 「五间过」 、「驷马拖车」 、 「百鸟朝凰」 等多样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大多以形像生动的名字来命名。代表性的潮汕民居群落如汕头澄海的陈慈黉故居和东里寨等。
华侨文化
- 侨批
民间信仰
潮州人的传统民间信仰非常丰富。除了三山国王等潮汕普遍信仰的神祇外,还有众多的地方神祇,包括大峰祖师、风雨圣者、珍珠娘娘、妈祖、保生大帝、双忠公、真君大帝、玄天上帝、神农大帝、注生娘娘、司命灶君、公婆母等等。每年新春到元宵期间都有「营老爷」(游神绕境)的活动。
慈善文化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潮学网
- 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 潮汕文史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