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克船

(欧洲人音译Junk,中文二次音译后称「戎克船」)为一种中国古代帆船。

2009年于拉罗谢尔一艘现代建造的戎克船。
1880年停泊于广州的戎克船。

词考

此船于华语中称「䑸」[1],欧洲人音译为“Junk”,华文于二次音译后才成为「戎克船」。日文汉字「戎克」为马来语dgong」或「jong」的音译;也有说法是音译自葡萄牙文junco」(意为冲锋)。德文「Dschunke」发音很像戎克二字。

戎克船在各处称呼不同,也会随着船只大小改变称呼,例如在台湾淡水地区便有:斛船(载量千石以上)、小船(载量百石至千石)、翻身(载量百石以下)等纪录。[2]:95-96

记载

曾任葡萄牙驻果亚(Goa)大主教Don Very Vincente da Fonseca的书记或文书人员的林斯豪顿(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回到荷兰后,于1595年完成《东印度水路志》,隔年由阿姆斯特丹出版商Cornelis Claesz.出版。共有三编,上编《航海记》、中编《水路志》及下编《见闻》,为荷兰拓展贸易的指南。当中曾描绘16世纪航行于亚洲海域的中国戎克船。[3]

清代海船

清代用于航行的船只,主要为戎克船(帆船)。其中台湾岛由于经济需求使然,且东西向河流不利南北陆路运输,不论是台湾西部沿海或者横洋至福建、浙江交易等,皆非常仰赖海运,故航海事业特别发达。[2]:94-95

当时清政府为了管制船舶,对于船身上漆的颜色皆有所规定,举凡船舱至梁头部分一律涂饰红漆,船艏需刻该船只的州县名,帆蓬需标注船户的姓名以及州县名。此外,不同颜色的船身也象征不同的地域,例如「绿头船」为福建船、「红头船」为广东船、「白底船」为台湾船,「乌槽船」则来自宁波。[2]:95

清代船运组织

根据1890年代的纪录,载量千石的帆船(戎克船)一艘,制造成本约二千两,因航运业风险高,单人财力通常难以独自经营,在福建地区往往采「合股整船」的经营方式,当时合股股东的人数平均为2.26人,且采用这种方式经营的船主,很大比例也身兼股东一职。清代沿海航行的戎克船人员,工作人数大约在二十人至三十人之间,其职称与工作内容,兹举台湾为例:[2]:96-98

清代台湾船舶人员组织
职称 职责
出海 负责雇用舵工、舵水人,购买粮食,办理进出港手续,备妥船照与厘金税单
财副 专门负责金钱出纳与帐簿登记,帐簿包括:日清簿、货清簿、舱口总簿等。
舵工 航行职务的指挥者,监督舵水人的工作状况
舵水人 大缭 负责操舵、调整帆蓬
亚班 负责桅索、滑车
头碇 负责投碇、收碇与保管
押工 负责舢舨船的保管与维修
舱口 负责监理货物装卸
总舖 负责炊事
水手 各类杂役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戎克船
  1. 汤, 锦台. . 猫头鹰. 2001: 30、31. ISBN 957-469-748-7 (中文(台湾)).
  2. 戴, 宝村. . 台北市: 玉山社. 2011. ISBN 9789866789946 (中文(台湾)).
  3.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