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
桃園大圳,原稱八塊厝中壢附近埤圳,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日籍韓裔的技師張令紀設計,興建幹線及12條支線串連埤塘。[1][2]
桃園大圳 | |
---|---|
![]() | |
![]() 桃園大圳的廣豐出水口(八德介壽路旁) | |
概要 | |
隸屬單位 | 桃園農田水利會 |
創立者 | 張令紀與五十嵐大輔 |
灌溉區域 | ![]() |
興建時間 | 1916年(大正5年) |
完成時間 | 1928年(昭和3年) |
攔取水源 | 大漢溪 |
1913年(大正2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3],1916年(大正5年)動土,1924年(大正13年)竣工[3],翌年5月22日舉行通水式,1928年(昭和3年)各蓄水池與給水幹線的工程正式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大園區。
路線
主幹道
自石門水庫後池堰起,與大漢溪平行抵達大溪埔頂地區,後與台4線至大溪僑愛地區後轉為地下水道,至八德大湳廣豐新天地旁回到地上,後沿桃德路200巷、國際路一段414巷、413巷、茄苳路725巷、永豐路374巷、381巷、華康街181巷抵達台1線,續沿龍山街、內定一街穿越中壢工業區抵達中山高,後沿大圳路、大圳路一段、大圳路二段、大圳路三段穿越台31線,續沿忠富路至台66線,過中山東路一段後向西南,終於社子溪旁。
支線
桃園大圳共有十二條支線,分別為
主要設施

桃園大圳工事平面圖,可見12條支線串連埤塘

桃園大圳第5支線第8號池
歲修
為維持大圳的灌溉及供水功能,桃園大圳於每年11月起至翌年的1月停水、進行圳道及沿線圳路的歲修,自1996年起,桃園農田水利會利用停水期間舉行大圳健行。
圖庫
- 大圳進水口
- 水車
- 大圳內壢段
- 內壢大圳公土地公廟
參考來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