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66线

台66线(东西向快速公路——观音大溪线),是台湾位于桃园市之东西向省道快速公路。西起观音区观音交流道衔接台61线,东至大溪区衔接市道112甲线国道三号大溪交流道

台湾省道快速公路台66线
观音大溪线
台湾省道快速公路台66线的路线图
道路
管理方交通部公路局北区养护工程分局
道路总长27.2公里(16.9英里)
启用时间2001年1月20日
历史2023年6月30日最近一次通车
设施一般交流道:9个
系统交流道:1个
平交路口:5个
限制车速限制:
  • 起点
  • 终点
  • 主要结点
起点 观音交流道桃园市观音区
平镇系统交流道
终点大溪端桃园市大溪区
公路系统
台湾省道快速公路
台66线观音一交流道。

概述

最初桃园市东西方向交通仅靠市道112号市道114号等市道。因其道路标准不高,加上东南侧国道3号通车后的衍生车流,政府兴建此快速公路,连接台61线国道1号国道3号,总预算约1412.2万元(当年币值)[1]

台66线自台61线分出,全线采双向四车道设计,新屋交流道以西路段有平交路口,以东则为封闭式路段。在大溪端可往南接国道3号或往龙潭区大溪区八德区等地。

全线除17k~19k外,皆有设置侧车道联系邻近道路,属于台66线的一部分,并有设置台66线蓝盾里程牌。

除18.0公里处平镇系统交流道出口匝道外,全线开放汽缸总排气量逾250c.c.之大型重型机车行驶[2]

交流道

台66线路线设施里程一览表
标志 里程 名称 顺桩预告 逆桩预告 形式 通车日 衔接道路
→联系地区
0 0.0 观音 快速公路起点永安 大园
快速公路终点
直接式2003年10月23日(平交路口)
预计2028年(立体化)
西部滨海快速公路、电厂路
观音区大潭发电厂
此处有交通号志1.0小饭坜平交路口大园 永安永安 大园平交路口2003年10月23日(平交路口)
预计2028年(立体化)
台15线 桃92线
观音区大潭大园区新屋区永安
此处有交通号志2.0廖厝平交路口观音 保生保生平交路口2003年10月23日 桃89线
→观音区保生观音市区
此处有交通号志2.5横圳顶
平交路口
观音 保生保生 观音平交路口2003年10月23日(平交路口)
预计2028年(立体化)
桃94线[lower-alpha 1]、保兴路
→观音区三座屋&观音市区
5 5.6 观音一 观音 新屋新屋 观音钻石型2003年10月23日 市道115号
→观音区观音市区、新屋区石磊子新屋市区
此处有交通号志7.7树仔脚
平交路口
新屋 新坡新屋平交路口2003年10月23日(平交路口)
预计2028年(立体化)
桃84线
→观音区下青埔下大堀新坡、新屋区新屋市区
此处有交通号志9.1北势平交路口富源 新屋 新屋 富源
新坡
平交路口2003年10月23日 桃82线 桃84线[lower-alpha 2]
→新屋区北势&新屋市区、观音区富源
10 10.8 新屋 中坜 新屋新屋 中坜钻石型2002年2月6日 市道114号
→新屋区上青埔&新屋市区、中坜区过岭
13 13.0 新屋一 中坜 杨梅杨梅 中坜分离式简易钻石型2002年2月6日(平交路口)
2017年1月9日(立体化)
台31线 桃79线 桃81线
→新屋区犁头洲、中坜区过岭、杨梅区杨梅市区高铁桃园站
出口 15.2 高荣新荣 (仅西出东入)高荣 新荣半套钻石型2006年1月23日(平交路口)
2014年5月13日(立体化)
桃102线
→杨梅区高山顶、中坜区过岭
18 18.0 平镇系统 中坜 平镇
台北 新竹
新竹 台北四叶型2001年1月20日 中山高速公路
19 19.0 平镇一 (已在平镇系统交流道合并)(仅东出西入)半套钻石型2001年1月20日 台1线
平镇区宋屋平镇市区、中坜区中坜市区
20 20.7 平镇二 中坜 龙潭龙潭 中坜 平镇钻石型2001年1月20日 市道113号中丰路
→平镇区北势&平镇市区、中坜区中坜市区、龙潭区
23 23.2 平镇三 平镇 中坜 龙潭龙潭 中坜 平镇钻石型2001年1月20日 市道113甲线金陵路
→平镇区东势、中坜区中坜市区、龙潭区
27 27.2 大溪端 大溪 新竹
台北
快速公路终点
快速公路起点直接式(衔接
半套Y型(衔接
2001年1月20日(衔接
2023年6月30日(东出衔接
预计2024年10月(衔接西入)
大溪交流道(北)
市道112甲线 大溪交流道(南)
大溪区八德区

车道数及速限

路段车道数速限(km/h)
东行西行双向东行西行
观音交流道~北势平交路口224
北势平交路口~新屋一交流道
新屋一交流道~26.2K
26.2K~大溪端

后续计划

平交路口高架化改善工程

台66线观音交流道新屋交流道之间有「桃82线」、「桃84线」、「桃94线」、「桃89线」及「台15线」等平交路口,而台66与桃89及桃94乡道之路口服务水准为A级、与桃84及桃82乡道之路口服务水准为B级,尚符合快速公路服务水准D级以上。而新屋交流道平镇系统交流道路段则有与「桃102线」、「桃79线、桃81线」及「台31线」等平交路口。因「桃102线」、「桃79线、桃81线」之路口服务水准为C级,故选定此路段进行改善工程。此路段最初设计为立体高架,但施工前因当地民代率领地主发动抗争而变更设计,改为平面路段,完工后因事故频传,才又有民意要求改回立体交流道[3]

  • 台66线主线4车道高架跨越桃102线方案,全长900公尺,于2012年2月1日开工,历经停工后于2013年7月15日重新发包施工,已于2014年5月13日通车[4]
  • 台66线跨越桃81、桃79及台31线等三路口立体化改善工程,全长1.8公里,于2014年12月20日动工,已于2017年1月9日完工通车,自新屋区至大溪区全部改为高架形式[5]
  • 台66线0K+100至9K+100段平交路口高架化改善工程于2022年1月26日获国发会支持,将斥资80亿立体化,并增设黄厝、树仔脚两交流道及改善观音交流道,预计2022年送行政院核定,2028年完工。[6][7]

衔接国道3号系统交流道工程

台66线在初始规划时,因交通部认为台66线终点匝道接近国道三号大溪交流道,且兴建链接交流道之用地取得费用过于庞大,因此当初并未设置两线直通的系统交流道,而需经由市道112甲线及大溪交流道进出国道三号,但而后台66线与国道三号之转接车流量日渐增多而在通勤时段常有交通堵塞。

台66线衔接国道三号增设交流道工程可引导高速及快速公路间转向车流及纾解市道112甲交通壅塞[8][9]桃园市政府提出「台66线衔接国道三号增设交流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交通部核定[10]。原先计划衔接工程分两阶段施工,第一阶段是在台66线穿过市道112甲线,在大溪交流道北上地点设置南出和北入匝道;第二阶段则是在大溪交流道增设环道来衔接市道112甲线,但后来交通部高速公路局计划沿市道112甲线兴建高架段方式,让台66线与大溪交流道衔接,并在大溪交流道增设南出、北入匝道,工程总长度4.9公里[11]。工程已于2019年12月动工,并于2021年5月6日起封闭大溪端往大溪出口之高架匝道及桥下侧车道至2023年9月[12],第一阶段SL1北上系统匝道于2023年6月30日通车,整体工程预计2024年10月完工。[13]

工程现况

施工作业

  • 工程进度更新至2024年3月底。[14]
计划工程名称预计完工
日期
实际进度
(%)
备注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国道3号衔接台66线增设系统交流道工程(第336标) 2024/07/04 81.60%

预定时程与进度

计划与兴建中路线进度
路线\进度 可行性研究 综合规划 设计 招标 运行


备注
已完成或核定
进行中
预定启动









































国道3号衔接台66线增设系统交流道工程

相关信息

注释

  1. 因黄厝一号平交路口禁止台66线西向右转,故台66线西向通往桃94线观音方向需由黄厝二号平交路口之西出匝道驶入至侧车道。
  2. 因树仔脚平交路口禁止台66线西向右转,故台66线西向通往桃84线新坡方向需由富练桥平交路口之西出匝道驶入至侧车道。

参考数据

  1. 桃园县政府. 桃园县政府 , 编. (PDF). 台湾: 桃园县政府. : 91 [2016-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20).
  2. . [201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6).
  3. 台66线快速路 待设高架 联合报/游文宝 2004-03-03
  4. . [2014-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5. . [2017-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6. . [202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7. . [202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8. . [201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2).
  9. .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10. . [2015-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0).
  11. . [202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12. .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13. .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14. . 大溪交流道. 高速公路局.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