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街
板桥街为台湾日治时期1929年6月至1945年10月间存在之行政区,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板桥庄,辖属台北州海山郡,也是海山郡行政中心海山郡役所的所在地。今新北市板桥区。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行政区划
板桥街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原属摆接堡之街庄,在1895年隶属于台北县,在1897年9月隶属台北县新庄辨务署,在1898年3月改隶三角涌辨务署,在1899年10月改隶台北辨务署,板桥地区在此时主要划分为「第12区」、「第13区」[1][2]。在1901年11月11月,改隶台北厅枋桥支厅,在1901年12月7日划分为台北厅下的「第18区」、「第19区」[3]。1904年4月1日,板桥地区被整并为枋桥街、后埔、四汴头、湳仔、番仔园、沙仑、溪洲、深坵、埔墘、港仔嘴、下深坵、江仔翠、新埔、社后、崁头厝庄等15庄[4]。1906年1月1日,第18区及第19区合并为「枋桥区」[5]。1918年3月19日,崁头厝庄被公告废止[6]。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枋桥」改称「板桥」,摆接堡及海山堡合并为台北州海山郡;前述14庄合并为台北州海山郡「板桥庄」,辖域内分为板桥、后埔、四汴头、湳子、番子园、沙仑、溪洲、深丘、下深丘、埔墘、港子嘴、江子翠、新埔、社后十四个大字[7]。
- 番子园大字下有「番子园」、「三抱竹」、「浮洲」小字名
- 溪洲大字下有「番子埔」、「楛柃[8]脚」、「顶溪洲」、「洲子」、「下溪洲」、「中溪州」小字名
- 江子翠大字下有「第三崁」、「第二崁」、「溪头」、「新埔」、「大埔尾」、「第四崁」、「第一崁」、「中洲」小字名[7]
1929年6月1日,板桥庄升格为「板桥街」。二战后,板桥街改为台北县板桥镇。
1901年 | 1906年[5] | 1929年-1945年 | 1946年 | |||
---|---|---|---|---|---|---|
区[3] | 街庄[4] | 区 | 街庄 | 庄 | 大字 | 乡镇 |
第18区 | 后埔庄 | 枋桥区 | 后埔庄 | 板桥街 | 后埔 | 板桥镇 |
四汴头庄 | 四汴头庄 | 四汴头 | ||||
湳仔庄 | 湳仔庄 | 湳子 | ||||
三抱竹庄 | 番仔园庄 | 番子园 | ||||
沙仑庄 | 沙仑庄 | 沙仑 | ||||
楛柃脚庄、沙仑溪洲庄 | 溪洲庄 | 溪洲 | ||||
枋桥街 | 枋桥街 | 板桥 | ||||
第19区 | 新埔庄、社后庄、深坵庄 | 崁头厝庄 | ||||
崁头厝庄 | 新埔 | |||||
新埔庄 | 新埔庄 | |||||
深坵庄 | 深坵庄 | 深坵 | ||||
埔墘庄 | 埔墘庄 | 埔墘 | ||||
港仔嘴庄 | 港仔嘴庄 | 港子嘴 | ||||
下深坵庄 | 下深坵庄 | 下深丘 | ||||
溪洲庄 | 江仔翠庄 | 江子翠 | ||||
社后庄 | 社后庄 | 社后 |
街庄长
设施
- 板桥街役场板桥街役场
- 海山郡役所
- 板桥邮便局
- 台北放送局板桥放送所板桥放送所外观
- 台北电信局板桥无线送信所
- 专卖局板桥酒工场(1988年结束营运,原址现为新板桥车站特定专用区)
- 板桥车站
- 板桥公会堂
- 枋桥寻常小学校→海山国民学校(今板桥国中)
- 板桥公学校→板桥国民学校(今板桥国小)
- 江子翠公学校→翠国民学校(今江翠国小)
- 沙仑公学校→沙仑国民学校(今沙仑国小)
- 私立板桥幼稚园:由大观书社经营
- 板桥图书馆
- 板桥市场
- 海山郡警察课直辖板桥警察官吏派出所
- 深丘警察官吏派出所
- 江子翠警察官吏派出所
- 后埔警察官吏派出所
- 沙仑警察官吏派出所
- 彰化银行板桥支店
- 板桥信用组合(今板信商业银行)
-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板桥散宿所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