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接堡
摆接一词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社名,即原本位于今新北市板桥一带之雷朗族摆接社,清治时期汉人移入摆接社域,形成汉人聚落摆接庄。至道光年间已以摆接作为堡名,是为摆接堡,范围包括今新北市的板桥区、中和区、永和区之全部,土城区之大部分,及台北市万华区之南部。
摆接堡 | |
汉字 | |
---|---|
白话字 | |
台罗拼音 | |
字面意思 | 「摆接」为台语音译平埔凯达格兰语地名Peitsie |
历史
1642年~1661年间,由荷兰人所编制的户口表,已有摆接(荷兰语:) 的存在[2] 。依1654年的大台北古地图,摆接(荷兰语:)被绘于今大汉溪的东南方,其范围大约位于今日新北板桥一带[3]。
1740年(乾隆5年),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所修之「重修福建台湾府志」,提到摆接为淡水海防厅淡水保下辖之一。以庄称呼即表示在此之前,已有汉人进入此区进行开垦至一定规模而能成聚落。道光年间,摆接已作为堡名,属淡水厅,辖有17庄。[4]
1895年(明治28年),台北府改设台北县,摆接堡由台北县直辖。1901年,改设台北厅,摆接堡仍由台北厅直辖。至1920年(大正9年)改革地方制度,将辖区与海山堡合并为海山郡,摆接堡已不见于地方行政区划。[2]
管辖街庄
清领淡水厅时期的摆接堡下辖一街十六庄[4]:
- 加腊仔庄、港仔嘴庄、芎蕉脚庄、龟仑兰庄、枋寮街、新埔漧庄
- 南势脚庄、后埔庄、员山仔庄、籐寮坑庄、冷水坑庄、社后庄
- 柑林陂庄、大安寮庄、员林仔庄、火烧庄、臼仔林溪州庄
摆接堡路
原为台北县土城市的防汛道路,由土城市民代表会征询居民意见,共同命名,于2008年拍板定案,正式把防汛道路土城段以老地名命名为「摆接堡路」[6]。北起板桥环河西路五段,南端于三峡导入台三线。紧邻大汉溪及其上游三峡河。惟摆接堡路城林大桥以南路段,为昔日顶埔与沛舍坡为海山堡范畴而非摆接堡。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