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准

李季准1943年3月21日—2017年4月22日),生于台湾基隆市,广播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声音富有磁性、低沉浑厚、极具魅力,被称为第一代「电台情人」。[2]

李季准
出生(1943-03-21)1943年3月21日
日治台湾台北州基隆市
逝世2017年4月22日(2017岁—04—22)(74岁)
台湾
死因扁桃腺癌
阿兹海默症
国籍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台湾省立基隆高中
世新大学三专制夜间部编辑采访科
职业媒体工作者、主持人
儿女李芳宜李孟孜[1]
经历

生涯

高中时期

李季准就读台湾省立基隆高级中学时,就想报考台湾省立师范大学音乐系,校内一位音乐老师免费教他钢琴。因家境无法负担拜师学声乐,他每天自己去基中附近山上练嗓子。他说,可能因这段时间所下的功夫,练就他独特的嗓音。

半工半读时期

李季准基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台师大音乐系。因曾在高三得过台湾省演讲比赛冠军,他觉得国语标准、声音不错,到益世广播电台谋职从事播音工作时,台长问他「能不能带广告」,他只有黯然离去。后来进入一家通信社当记者,跑基隆市议会新闻,在地方上创建了点名气、人头熟。1962年在一位地方要人推荐下得到一份益世电台的工作,如愿踏入广播界。在益世电台,除了制作、主持节目,还要采访、播报新闻、招揽广告。在职期间考上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夜间部编采科,每晚从基隆赶到台北上课。因为半工半读,学校缺课很多,曾需要在一周内补满缺席18小时的体育课。

中广时期

1966年,李季准应召入伍。服完兵役后,刚好中国广播公司招考节目主持人,他从一千四百多位角逐者中以第一名被录取。

在中广前三年,李季准主持过「早晨的公园」、「工商时间」、「今夜」等节目。1972年,在中广总经理黎世芬的支持下,李季准找了五位制作助理成立制作小组,成为中广第一位制作人,推出的第一个节目是「今日经济」。他接着制作、主持的节目有:「音乐风」、「人人百货公司」、「汽车交易时间」、「虎山农场」、「华盛顿广场」,他曾在中广一天主持五个节目。

1975年,中广成立调频台,李季准在调频台开辟一个长度为半小时的夜间带状节目《感性时间》[3][4][5],播出时间为晚上十点,后因广受好评,节目延后至半夜零时开始并将节目延长为一小时,是李季准最花心血、主持最久的节目。多年后又于晚间七时增开另一个相同性质之带状节目《知性时间》[4][5]

电视主持节目

李季准曾在中国电视公司主持《东南西北》、《蓬莱仙岛》、《假日摄影棚》(与黄香莲主持)、《凤情千千万:三民主义飞向大陆义演晚会》等节目与制作《周四扫描线》等节目,并且获得金钟奖;也在台湾电视公司侯丽芳共同主持公益节目《热线你和我》[6],与杨赛芬共同主持综艺节目《全国歌唱名人排行榜》;也主持中天综合台《经典中国》。2003年,李季准退出萤光幕,专心广播事业。

广告配音

  • 可口企业「可口奶滋」
  • 福助针织「华贵牌丝袜」
  • 洋基通运形象广告
  • 春乔食品「巧口花生仁汤」

经典金句

李季准于主持《感性时间》、《知性时间》等节目之期间,曾有「电台情人」之称号。并曾替福助针织「华贵牌丝袜」广告配音,经典台词是「腰部以下全部透明」[4][7]

奖项

年份 获提名 奖项 结果
1971年 中广《早晨的公园》 第7届金钟奖播音奖 获奖
1975年 中广《早晨的公园》 第11届金钟奖社会建设服务奖 获奖
1977年 中广高雄台《早安曲》 第13届金钟奖播音奖 获奖
1980年 中视《东南西北》 第15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社教性节目主持人奖 获奖
1981年 中视《蓬莱仙岛》 第16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综艺节目主持人奖 获奖
1990年 中广《感性时间》 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广播综艺节目制作单位 获奖
2015年 第50届金钟奖广播金钟奖特别贡献奖[8][4] 获奖

退隐

2006年,李季准发现罹患扁桃腺癌后,逐渐退隐[9],除主持中天综合台《经典中国》外,多半待在自己于南投县埔里镇经营的「李季准马场」推广从事30多年的马术

2009年9月21日,李季准及其家人拜会金门县政府,获得金门县县长李炷烽接见。李季准在金门县的结拜兄弟、前金门县金沙镇镇民代表李贤准说,他们两兄弟仅相差1岁,他比较年长;32年前,李季准的母亲收他当干儿子,曾在基隆文化中心办桌席开58桌,当时轰动一时,传为地方美谈[10]

2013年1月,传出李季准罹患阿兹海默症,不认得人,被家人认为不适合出席公众场合,因而未出席中华电视公司除夕特别节目《永远的星星》[11],令人感伤怀念。[4]

2015年8月19日,第50届金钟奖公布广播金钟奖入围名单,李季准获得特别贡献奖。2015年9月19日,第50届金钟奖广播金钟奖颁奖典礼,李季准及其女儿李芳宜共同领奖,李芳宜代替李季准发表得奖感言。

2017年4月22日晚7点40分在睡梦中辞世,享寿74岁。[12]

参考数据

引用
  1. . [201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2. . [201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3. .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4. 颜馨宜. . 台北: 台湾苹果日报. 2015-08-20 [2015-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5. .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6.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三辑:民国六十七年至七十二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84年6月30日出版,第43页。
  7. .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8. . [2015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6日).
  9. . [2013年9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23日).
  10. 翁碧莲. . 金门日报. 2009-09-22.
  11. 许逸群; 洪秀瑛、游镇槐. . 中国时报. 201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12. . TVBS新闻网. 2017-04-23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